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7篇(《扁鹊治病》:四年级语文教案7篇,医术传承,智慧启迪)
本文主要介绍了四年级语文课程中的一篇教材《扁鹊治病》的教案,共包含7篇。通过这些教案,学生将了解到古代医学家扁鹊的治病故事,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同时,教案中还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篇1
师:《扁鹊治病》这篇课文会向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把书翻到141页,大声地去读读课文。注意读的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生读,师巡视。
交流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名医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请求给他治病,都遭到拒绝。第四次,扁鹊知道蔡桓公病入膏肓,不再请求治病,结果,蔡桓公病死。)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扁鹊和蔡桓公)能谈谈你对他俩的初次印象吗?(扁鹊医术高超,蔡桓公自负、固执)
过渡:咱班同学真能干,读了一遍课文就了解了这么多的内容。不知生字词掌握得如何?文中有几个词语想出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
2、学习生字词
抽两位同学读,重点指导“大”,念dai时是戏曲、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念da时是古代对国君、诸侯王的尊称。“桓”与“恒”的区别。量词“剂”,联系永康方言理解。
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 体会人物形象
过渡:从前面同学们谈的故事的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扁鹊几次去拜见蔡桓公?(四次)师板书:1、2、3、4。四次拜见,扁鹊都说蔡桓公身上有病,还具体说出得的是什么病?(是皮肤病、皮肉之间、肠胃里、骨髓)那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扁鹊是一位神医呢?还有扁鹊三次请求治病,都遭到蔡桓公的拒绝,那蔡桓公是不是真的是一位自负、固执的国君呢?口说无凭,还是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到2200多年前的齐国皇宫的现场去看看吧?大家先去看看扁鹊的第一次拜见。出示课件: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扁鹊第一次拜见的全过程,想想:扁鹊是不是真的医术高超?(是,从“站了一会儿”时间之短可以看出。)你能以读代讲把扁鹊的医术高超读出来吗?这句话你除了看出扁鹊的医术高超,还有没有看出其它的?(扁鹊对蔡桓公的态度很诚恳)让学生读出来。
师:面对这样一位神医的诚恳请求,蔡桓公是怎样表现的?谁能把蔡桓公的表现读出来。(生读)我听出蔡桓公有点不高兴。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你听出什么?还有谁愿意读当当蔡恒公的?(抽3位)
师:咱班有医术高超的扁鹊,有自负,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蔡桓公,让我们把历史重放好吗?(分组朗读第二段,男女生对读)
2、学习第三、四段
师:通过亲眼所见第一次拜见,加深了我们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那第二次、第三次拜见,过程是跟第一次一样的,对吧?那这样好了:这两次,你们自己去了,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去看第几次,并且自由选择同伴。一个人去也可以,结伴而行也行。不过回来之后得汇报一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好吗?出发了。
汇报交流第三段:
让学生先说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让他们演一演。演的过程中,老师现场采访:当学生说到:“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时问:“扁鹊,要不治还会加深,这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还会加深”意思是病由原先的皮肤病发展到皮肉之间,如果不治,病情还会继续严重起来。)蔡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问:“大王,您为什么不高兴,不理睬扁鹊呢?”(挖掘蔡桓公的内心真实想法)
汇报交流第四段:
当学生说到蔡桓公非常不高兴时,如果学生把蔡桓公的动作、神态都说完整了,师:哦,原来蔡桓公当时是这样不高兴的,你呀说得好,演得也好,都可以当专业演员了。如果学生没说,那引导:你刚才看清楚蔡桓公怎么不高兴了吗?
3、学习第四段
师:扁鹊一次又一次地诚诚恳恳地劝告,都被蔡桓公拒绝了,这个蔡桓公还真是——固执、冥顽不灵。然而,这个扁鹊也真是的,人家都不领你的情,次次给你吃闭门羹,次次给你脸色看,为啥还去呢?可见这扁鹊不仅仅是医术高超,而且——医德也高。(让学生答。)
因此,又有了第四次拜见。一起来看看第四次拜见。
4、学习第五段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看看扁鹊的第四次拜见,想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扁鹊医术的高超:从“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可以看出。扁鹊解释病理的那段话。)
重点讲解扁鹊解释病理的那段话用词的准确性。如果学生说到了,师再强调一下。如果没讲到,这样处理:扁鹊解释病理的这段话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词很准确。出示课件:大家请看红色的这几个词:皮肤病——就能够治好,可见治起来很容易;皮肉之间——可以治好,说明治起来也不难;肠胃里——也还能治好,这比前面稍难,但也能治好;而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说明再也无能为力了。病由轻到重,治起来也由易到难。叙述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恰当。齐读这一段。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师:四次亲临现场,让我们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久蔡桓公真的如扁鹊所言,病入膏肓,疼痛难忍。同学们,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蔡桓公,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总结出“防微杜渐”和“讳疾忌医”)但,不管此时蔡桓公如何忏悔都为时已晚。我们班有没有类似蔡桓公的人啊?(没有)我们没有,并不代表别人也没有。让我们也学学名人,写些名言警句,提醒众人不要重蹈蔡桓公的悲剧,好吗?。如果时间不够,这样处理:把你写好的话回去让你们的老师组织大家再交流,好吗?。
(五)作业布置
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都阐明了深刻的哲理,成为人们不断自省的警钟,希望同学们课下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
(医术高超) 扁鹊————————桓公 (自负、固执)
(医德高尚)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4、正确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文字投影、纪昌和扁鹊的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生字,读准重点词语。
3、学习第一则寓言,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当中,学习过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
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2、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⑴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⑵思考:
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学生会问: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纪昌为什么用梭子和虱子来练习眼力呢?
⑶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
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
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交流:教参书中139页。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
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结合生活实际,你能举例说说吗?
五、老师总结谈话
要我说呀,寓言还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从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 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 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 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 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身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需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干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时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
(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安排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身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扮演评价(20)
(强调扮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扮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俺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自身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安排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 ) 敷( ) 指( ) ( )请( )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 )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 )。过了十来天,扁鹊第( )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 )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 )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 )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 ),无药可治了。
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反应
扁 病在皮肤 豪不在意
鹊 病在皮肉之间 假装没听见 讳疾忌医
治 病在肠胃里 满脸不高兴 十分有害
病 病在骨髓 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 浑身疼痛而死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篇4
设计理念: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蔡桓公对扁鹊的几个态度的变化,让人回味无穷。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另外,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古文,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第一次亲密接触”,力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具体、生动。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
1.抓住“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介绍扁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名医”(板书:扁鹊)。一起读一读他的名字。
师: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而且能做到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要说扁鹊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望”指的就是看病人的症状,“闻”指的就是闻一闻病人身体的味道,“问”就是询问病人一些问题,“切”就是为病人把脉。扁鹊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说明扁鹊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医生。让我们怀着敬意,再叫一叫他的名字。
2.出示课题。
师:这样一位神医,却有人不相信他的医术,不让他治病,他是谁?(板书:蔡桓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用扁鹊的医术高明导入,并提出问题──有人不让神医治病,意为在让学生了解扁鹊这个人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打上个问号,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学生字词。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教师注意了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抓住“名师”,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放在了故事中。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理解“名医”:什么叫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老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那么课文中一定会有很多句子可看出这一点。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现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
【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
师:扁鹊仅仅是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真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师:扁鹊也许只看了一眼,也许只看了两眼,就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情发展,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C.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难读,又很重要。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D.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
如果学生没有提问,教师就引导:医术高明就能成为一位名医吗?扁鹊一次又一次地要求给蔡桓公看病,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讨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才叫名医。(板书:医德高尚。)
师: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3.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4.交流。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B.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5.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
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四、理解寓意,初识古文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
2.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得到哪些教训?(教师归纳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3.介绍作者韩非。
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变得比半个小时前更聪明了。在欣喜之余,我们还要感谢本文的作者──韩非。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他。
课件出示韩非资料。
4.阅读韩非的原文。
我们今天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就是出自《韩非子》。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都带有“之乎者也”,读起来比较难懂。而我们课本中的故事是人们翻译后的白话文,我数了一下,课文的字数是436个字,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你们猜猜韩非用了多少个字来写?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还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老师说一句课文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在这篇古文中找到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找句子,对比读,谈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文简洁生动的特点,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篇5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篇6
教材简析:《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有关语句,揣摩理解人物的心情。
3、通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通过抓住有关语句,揣摩理解人物的心情。
难点:
通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学习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病历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活动过程:
一、图片质疑,引入课题
1、(出示听诊器图)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听诊器)
在一百多年前,聪明的法国人雷内克发明了最原始的听诊器,它可以通过静听病人的心跳来诊断病人的病情。然而,你们知道吗?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智慧的中国人秦越人就独创了一种跟听诊器的作用类似、并沿用至今的诊断方法——切脉。(出示切脉图)
2、师:了解秦越人吗?(指名说)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借用了上古神话里黄帝时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相传中医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扁鹊发明的。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扁鹊治病的寓言故事。(板书:扁鹊治病)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师:你们看,课文中的生字朋友们排着队来了,你们猜一猜它们为什么要这样排队?指名说,指名读。
Biǎn cài wèi cháng tāng tàng
扁 蔡 胃 肠 汤 烫
cǎi jì què
睬 剂 鹊
3、(出示生词)师:现在难度升级了,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说,齐读。
扁鹊 蔡桓公 肠胃 几剂汤药 敷烫 理睬
4、师:请同学们把目光再次送给课题。刚才我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课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谁能在课题的基础上说一说你刚才读懂的内容。
(扁鹊给蔡桓公治病;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说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点小病,劝他治病,蔡桓公不听,不让扁鹊给自己治病,他的病越来越重,结果就病死了。)
5、教师总结学习方法:从课题入手,可以帮助你总结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叫课题扩展法。
三、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1、既然病人死了,作为医生的扁鹊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呢?先不要下结论,事实胜于雄辩,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成立几个调查小组,来调查一下事实的真相。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填写扁鹊专用诊笺。
3、师:我这个大组长也作了一份记录,你们看,从记录上看,你看出什么?(蔡桓公病情在不断地发展,一次比一次严重。)
4、过渡:于是,扁鹊是一再劝说蔡桓公治病。咱们的调查指向扁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扁鹊劝说蔡桓公治病的语言?用“﹏”勾画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扁鹊三次劝说的语言。
A、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师范读,师:同样是劝说治病的句子,你觉得老师在读这三句话时有什么特点?(一次比一次快)指名读。
(2)师:如果让你在这三句话的前面加上一个词语来概括扁鹊在劝蔡桓公治病时的心情,你会填什么?(诚恳地、焦急地……)
(3)指名读,齐读这三句话。
5、学到这里,你觉得对于蔡桓公的死,扁鹊还应该承担责任吗?指名交流。(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可是,蔡桓公一次又一次地拒医,直到病情加重,无法医治而亡。)
6、采访蔡桓公:您临终前有什么话要告诫您的子民吗?
四、课文小结,揭示寓意
1、师:是呀,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是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也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2、老师有一副对联要送给蔡桓公。上联是:悔不听神医扁鹊金玉言。下联是:叹桓公吃亏丧命在眼前。横批是:防微杜渐
3、还有很多的俗语格言也都是讲这个道理的(课件出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五、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1、(出示图片)师:这些同学也有病,你诊断出来了吗?指名说。
2、小结: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看来你真的把课文读懂了!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原名叫《扁鹊见蔡桓公》,选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韩非子》,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医术高明
扁鹊
医德高尚
防微杜渐
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不听劝告
蔡桓公
固执己见
扁鹊诊断蔡桓公病症专用病历单
诊次
日期
病状
治疗建议
患者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
一、寓言导入,简介主角。
1、有一种文体被人们称作“一个简短的故事,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寓言)
2、出示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3、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感悟一个新的道理,先来认识它的主角吧!他踏着时光的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齐读)。
4、这位古人到底是何许人士,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自读)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3、你们从这些成语里知道了扁鹊是一个什么人?(板书: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4、这些成语都是对医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
5、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写作中。
6、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发生了一个故事,并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听着大家读的相当流利,那么词语一定没问题吧?
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3、看看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寻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1、从同学们刚才的描述中,我得知了扁鹊并没有成功地救治蔡桓公,他竟然病死了。这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扁鹊在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施展他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的结果。
(1)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对啊,当医术高明的扁鹊一判断出蔡桓公得病,便及时地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从这及时的劝说可以看出扁鹊是?(关心蔡桓公)
B、那么蔡桓公为何会死呢?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冶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因为他不相信医生,只相信自己,很傲慢)
(2)A、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只隔了十来天,扁鹊就看出了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变化时,他又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B、那蔡桓公又是如何表现的?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3)A、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隔了十来天,扁鹊又看出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肠胃了,知道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严重时,他再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B、这时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但已经怎样了?(很不高兴了)如果再劝下去,蔡桓公有可能说什么呢?(请注意蔡桓公说话的语气)
C、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4)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扁鹊只是望一下,就知道。)
是啊,只是远远地看了几眼,就得知蔡桓公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了,可真是厉害!
(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病到什么程度,怎么治分析得十分清楚,胸有成竹,不愧为名医。)
3、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啊,那怎么读才能够体现出扁鹊当时那急切的心情呢?
4、同学们,请你们扮演一回扁鹊,读读这3次劝告。(学生练读)
请3位学生合作朗读;男——女——全班合作朗读。
5、在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中,扁鹊确实体现了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致使蔡桓公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的自以为是,不相信医生)
6、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呢?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吧!
(小练笔)
7、像他这样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讳疾忌医”(师:板书“讳疾忌医”)
8、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这最开始的皮肤上的小病,却要了他的命,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对这个微小的毛病引起重视(板书:微),进行及时的防治(板书:防),就能杜绝病情的`渐渐变化(板书:杜渐),毛病就一定会治好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齐读)。
9、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蔡桓公这样的人或事呢?(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
1、我们不能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要做到防微杜渐,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一个做人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几则寓言几本寓言的书,相信你们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的。
(出示课件图片及寓言名字和书名,让学生边看边读题目,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郑人买履”《伊索寓言》、《大树下的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