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之作,该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展现了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故事。本文将为读者带来四篇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探讨这部小说所传达的深刻主题和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1
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可是最后看了5页,他就把我吸引了。而且我还有一肚子的感想。
不知道我的同龄人是否在看这本书,或者听说过这本书,或是什么都没有,还是我根本就不该看这本书。因为书中的主角霍尔顿,才十六岁就抽烟、酗酒、逛夜总会,在电影院里消磨时光,彻夜不归。这不是一个标准的不良少年吗?也有人说,他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被现实所逼,出于无奈啊。我既不同情他又不憎恨他,也不像书中的“序”所说的认为他仅仅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分子。我只是觉得不管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青年人都要经历思想上的一段彷徨期。霍尔顿正是处于这段时期。我们也一样要经过这段时期才能真正长大。所以我们不能以偏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对待自己的成长。
霍尔顿说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说得好像义愤填膺,可这只是大人对他的美好期望。他们希望他有一个光明的前程,不为温饱、就业等问题发愁,买辆私人汽车也是幸福生活的表现之一啊。霍尔顿认为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大部分都是势利的伪君子,社会上也充满了“假模假式”的人。他只爱孩子,认为只有孩子才不被成人世界所污染。这更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他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心,还无法接受成人之间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以为一切不真实的东西都是虚伪——刻意的虚伪。所以他的理想只是做一个看护在麦田里做游戏的孩子的所谓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且他还冒出个要到美国的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住在一间草屋里,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和任何人交谈的'荒谬想法。这正表现了他不敢面对现实和内心的怯懦。
霍尔顿就这样化软弱为痛恨,夸大了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还强加给别人许多他的主观想法。他把整个社会都说成是没有真、善、美,只有假、丑、恶的世界,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们又何尝不是呢?都在所谓的“叛逆”者,自作聪明地厌世嫉俗,却不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俗气的表现。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事物,可我们还自以为看透了一切,在比我们的社会阅历多得多的长辈面前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贬得一文不值。
我时常想,我们可以在一觉醒来时抛弃一切原有的旧观念,尝试着用一种新的眼光看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从中发现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也许只有到那时,我们才不会再是幼稚的孩子,才能担负起成长的责任。抬头看看蓝天,它很宽广;低头看看大地,它很坚实;感受一下周围的环境,它很温暖。我们就是在这样美好与宽容的怀抱中长大,难道不是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2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还以使我感到兴奋不已。完全是一位不良少年, ——霍尔顿
二战后五十年代的美国,生产这个行业发张极为迅速,中产阶梯的人也快速增加,但广大的人民精神却愈来愈贫乏。生活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人,大体分为了三种人,有一些人整天过着混乱的日子,一点也不为日子担忧,另一些人看不惯世道,想反抗却缺乏这一些伟大的光辉领袖,还有一些人以消极的方式反抗者这个不公的现实……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就认为写得非常不好,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注重于情节,吸引力,情节还勉强说得过去,可没有吸引力,甚至连文字都很平凡,全是脏话,主人公霍尔顿开口闭口就是“他妈的”“混账东西”“白痴”之类令人敏感的字词。他完全是一位痞子,对于一个正常的现代青年,还真有点不适应,难道这本书是教我们向一位坏痞子看齐吗?不甘心的我又重新看了一遍。
主人公霍尔顿是在大街上就随处可见的16岁男孩,他不学好,每天都抽烟、喝酒、打架,他是那种邪恶、叛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坏痞子,成了这本经典的主人公。
他因考试不及格四次遭学校开除,他在和同学打架,被下了通告书:离开校园。他不敢回家,在一家旅馆里过了一夜。第二天,霍尔顿因为女朋友莉丽的假情假意分了手,他颓废地去了酒吧,喝的大醉,一不小心,把冰弄到头上,他害怕因生病死去,害怕再也见不到妹妹菲比,决定冒险回家一趟。
晚上,霍尔顿叫醒菲比,告诉她自己的苦闷、理想,还说了几句让我们这些读者都想不到的一段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是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位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王璇也边奔跑,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每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很疯,但这是唯一一件我想做的事了。我知道这很疯。” 霍尔顿这段发自肺腑的话,我想象着他说这句话是的神态,目光是柔和,心里怀着一个单纯的梦,怀着对理想世界的遐想,如果真有了这世界,人们都是善良的,没有任何伪善,邪恶,多么平静,祥和啊。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奔跑在这景色的波浪中,当中有几个孩子会跑偏,会误入歧途,霍尔顿则会捉住他们,悉心教导。霍尔顿永远守护他们,生活在这金色的波浪中。
守望本来就是一种挺难得的情怀和努力,有包含着期待。 又一次看到了结尾,霍尔顿完全打翻了我对他的理解,这就好像一位少年,大家对他的种.种做法都不满意,可这位少年对于自己做的觉得没有别人说的这么糟。他渴望有人读懂自己。
在这本书的最后,霍尔顿不想回家,也不想回那垃圾学校,他准备去西部谋生,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样他可以无视对方的话语,可以少说很多很多的话,别人要是想和他说话,还要写下来呢,写下来的话,一定省去很多很多的废话。但他在临走之前,还是希望见到妹妹菲比一面,就托人把纸条给妹妹,妹妹如约而来,可还带着行李箱。原来妹妹也想和哥哥一起寻找“麦田”,成为“守护者”。霍尔顿劝不了妹妹,只好放弃去西部,和妹妹一起回家。
故事的最后,霍尔顿生了一场大病,进了医院。后来的事,也无从知晓了,留在书中的他,再也没有长大,永远都是渴望成为“守护者”的孩子。
在中国,新一代零零后也在面临当年美国青年面对过的问题,我们有将会何去何从?还是那一片麦田,只不过已经跨越过了一片太平洋。这里,又有谁会在这里守望?还有多少内心空洞,无助,脆弱的'守望者?
后来上网搜了作者,作者在本书成名之后,在美国的一个乡村买了一大片地,建了一栋房子,栽上树,旁边拉上铁丝网,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只有一位16岁的学生和他有过单独的交谈,是为了学校的写作,所以《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名,但作者一般人并不熟知。给人更加的神秘感,也对作者肃然起敬!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3
初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说写书就写书吧,怎么动不动就骂人。
乍一看,满篇都带脏字,很难适应。看下去,你就能接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正处于愤世嫉俗、痛恶西一切虚伪丑恶的时期。
而霍尔顿的心理表现,看起来更偏激和直白一些罢了。
愤怒和焦虑是本书的两大主题。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乌托邦”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霍尔顿既是这异化社会的代言人,同时又是这异化社会的牺牲品。
我们都会在重创中自愈,在这期间常常伴随着不知名的愤怒,对世界的不认同,对他人的不认同,在主观意识的绝对作用下,任何丑陋肮脏的行为都会让我们愤怒不爽。这个时期就可以叫做霍尔顿时期。
我们都会经历霍尔顿时期,但是我们的表达远远没有霍尔顿强烈。
《麦田里的守望者》独特的写作手法,还有愤世嫉俗的霍尔顿,值得你一看。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著,被标为青少年必读的课外读物。
全书介绍了一个叫霍尔顿的少年如何从潘西就读的学校离开及离开后三天的游历。霍尔顿是个被多所学校开除过的典型的叛逆少年形象,书中描述的他喜欢戴着一顶红色的猎人帽,他很喜欢这顶帽子。他有个死去的弟弟,叫艾里,这也许是他在世界上除了妹妹菲苾之外另一喜欢的人吧。艾里是个有着红头发的的好孩子,他从来不对人发脾气,也特别的聪明。在艾里死去后,霍尔顿就只能把自己的喜受全部寄予在菲苾身上了,当然,他仍然喜欢艾里。霍尔顿被潘西的学校开除后,星期三就要回家了,但在这空档期,他游历了两天,他本想再也不回家里了,他挺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于是在他临走前,他悄悄地去见了自己的妹妹菲苾,与她一同跳舞,最后菲苾还将自己要买圣诞礼物的零花钱全都给了霍尔顿。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即将要离开自己熟悉的故乡前往西部时,自己的妹妹竟然将自己的行李也一并带上了,她想跟霍尔顿一起离开。出于种种原因,霍尔顿最终还是留下了。
也许每个孩子在某一时期都是个问题少年,这是无可避免的,同时也是个极其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文中的霍尔顿,他本就是个问题少年,被许多所学校开除过,他本来离开潘西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受不了那里那些假模假式的人,觉得那儿的人很虚伪。
也许我们有时有这种莫名的正义感,也适应不了这种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产生一种万事都顺应自己的心态。这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正常心态。而塞林格所描述的这个霍尔顿形象则是普遍的问题少年形象。虽然霍尔顿是别人口中多不好的孩子,但他对菲苾却非常地好,他给她买了她喜欢的唱片,但却因故在途中摔碎了。他会哄自己的妹妹,他从不会对她食言。他其实也是个善良的人吧,因为在路途遇上的两个修女,他把自己的钱都捐给她们去帮助要多的人。其实每个叛逆少年的内心也存在着纯结和善良的一面。
为什么说霍尔顿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孩子们在田里玩耍,然后随时提醒他们会有危险呢?我想,这也是主人公所希望、向往的轻松生活吧。无需多管,把控底线,适当提醒。
叛逆期也许是人人都要经过的十字路口,只是每个人面对的方式不一样,也不能因为他们这叛逆的性格就否定他的一生,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指引自己如何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学会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