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自己读后感6篇
大家可以通过读后感分享书中值得借鉴的学习或生活方法,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检验其可行性,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未知的自己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家可以通过读后感分享书中值得借鉴的学习或生活方法,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检验其可行性,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未知的自己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
我想推荐的这本书,是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这本书,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身心灵修行课,醍醐灌顶;又好像是练完一次高难度的瑜伽,酣畅淋漓。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一种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变过程,在这过程中领悟与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点,实际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找回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书中分享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一个人充满快乐、充满正能量,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共鸣,被吸引过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悲观、带着愤世嫉俗的负能量,那么经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他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召唤好的事情呢?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内心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世界上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美丽、金钱、权力等等,但是这些快乐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快乐了;男人追求事业有成,一事无成就不快乐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离婚就不快乐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都追求到了吗,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书中有句话: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比如前面说的那些人。
那么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呢?书中用3个词概括出来:爱、喜悦、和平(拥有爱、喜悦、和平的“真我”)。这里的.爱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这里的喜悦不同于快乐,喜悦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不会因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样去追求“爱、喜悦、和平”呢,以“真我”为圆心,往外不停的画同心圆,一层一层往外,分别代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知等等。
同心圆的第一层代表身体,不同于我们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在当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身体对话,倾听身体发出的信息。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建立联结。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极、瑜伽等等,不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最简单的静坐冥想,采用腹式呼吸法,来联结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通过与身体联结开始,慢慢的,你就会感知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的内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会渐渐明朗起来,你吸引的、你召唤的都会慢慢跟着你来了,或者说相同频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当然了,我们需要更多更长远的修炼,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与身体联结的浅层,不能单单依靠跑步、冥想,应向深层次发展。同心圆往外,下一层就是情绪,情绪就像能量一样,每天围绕我们、牵引着我们。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一辈子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比如新闻里经常看到的,类似去面馆吃面发现涨价了,就把老板给砍了;在医院和人发生口角,结果年轻小夫妻一死一伤;新手妈妈因为被老公责骂把孩子扔下5楼,然后自己也跳下去等等。这些人,就是没有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
如何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呢,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过,人的情绪与认知有着很大的关联,认知层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绪,所以单纯地学习掌控情绪不如说努力提高认知,有多种方法,读书,健身,冥想等等。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类:“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车,这是上天的事,你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堵车着急也没用,不如听听音乐,或者呼吸呼吸。对于“他人的事”,无需改变也尽少去干涉。已经发生的事实,要全面接受,因为事实最大,没法改变。但是如果你的情绪真的受影响,真的是“自己的事”带来的烦恼,那么臣服于他,接纳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来,不要试图去驱赶心里的阴影,只要把光带进来照亮它就好了。
情绪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对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当然,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灵”的修行合一不会一帆风顺,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阻碍、困难、荆棘,不是仅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决的,人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或是参加一次读书分享会就破除了一个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觉得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遇见自己,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遇见更好地自己。
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2
故事的开头是从“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的人”开始的。主人公毕业自名校,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个下雨的冬夜,她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己。
猛然看到这个开头就被吸引住,似乎感觉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竟和过去的我也有几分相似,于是饶有趣味的读了下去。“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人生就像一场戏”、“这个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及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当灵性与科学相遇”……看到这些小标题,不禁有些感慨德芬老师的通灵,她仅用短短的几个词语,就把压抑在我们心底的无法述说无以名状的不安、恐惧、焦虑等形象的表达出来了。如果问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数的人会回答,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其实所有的这一切用五个字就可以代替——爱、喜悦、和平。原来我们追求的东西追根到底就是这么简单而又纯粹的,然而当它被披上尘世庸俗的外衣时,我们竟是那样的仓促不安,不知所措,我们失落了最真实最本源的自己,丢失了自己最初纯洁的心灵,于是我们变得贪婪,变得自私。同时,我们也就离爱、喜悦、平和越来越远。
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每场戏里面的演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尽力做一个好职工、好朋友、好丈夫、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有时会遮盖了我们的真我,这就是每个人内在的真我。正如“没有吃过冰淇凌的人不会对冰淇淋产生渴望,爱、喜悦、平和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所以我们才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德芬老师又一语道破了我们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情感,为了生存,我们确实不得不给自己带上面具,而那些面具是否真的是我们自己愿意戴的到最后连我们自己都已模糊,最后我们就将再也无法摘下面具,因为摘下面具后是怎样的一个自己,连我们自己都害怕面对。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是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们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两千位的信息。所以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至于如何选择,就要看这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就会自动排除掉。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论断,不禁会有些许害怕,一瞬间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但转念一想,德芬老师说的确实是事实,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的最好证明。
通过仔细阅读后,发现文章里还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式: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人生模式。人生如同一个同心圆:最外层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接着分别是思想、情绪、身体,最内层的为真我:爱、喜悦、平和。这个同心圆也表示了最最真实的我们自己是被很多外在的东西层层包围的,我们必须层层剥开外衣才能看到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
其实,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就在于不仅告诉了我们为何会感到不快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克服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如何去认清自己,从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首先,我们要与自己的身体联结,这是高深的说法。在我看来,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运动,在运动中释放自己的压力、不安等情绪。其次,健康的饮食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德芬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方法,如呼吸、冥想、健走、瑜伽……最后,还要学会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与交流。当自己遭遇糟糕的事情时,要对自己说:“我看见我在寻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受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看见它,不抗拒不躲避,允许接纳它,然后放下对它的需要,这样负面情绪就会自己离开。有些情绪我们必须接受它才能化解它,对于这一点我真的深有体会。此后,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就会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发生,无论如何抱怨,后悔都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再接受的基础上再去化解。
看完整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德芬老师还是在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乐观的看待所有的问题。“乐观”这个词被无数人挂在嘴边,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也许是不知道该从何做起吧。看过德芬老师的书后,我想答案很明朗,就是从自己暗示开始,告诉自己要看开,要开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恬淡的我们,都从现在开始每天对自己说一句激励自己让自己开心的话。这也应该是让我们得到幸福快乐最简单的方法吧!
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3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独立完成。(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读完本书后才知道其意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然“唯心论”一词在心中慢慢滋长。一瞬间,似乎是击中了要害,溃不成军。但转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样?谁能证明唯物又是绝对正确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提示,让我们做更好更快乐的人。它告诉我们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书中的老人真好,不遗余力的去帮助每个受伤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见他。可事实上,如果能够勇敢一点,其实可以拯救我们的'老人就是自己,对么?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当外部环境改变时,发生各位不如意之事时,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外在东西上。现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多么平和、乐观、现实而健康的心态啊!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也许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读着读着,突然发现与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却是同理。
于是印证了一个理论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通俗的说就是想什么就会有什么。那么,好吧,只希望我们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4
若菱终于走出了观念,还原本心,回归了真我的自然状态。若菱经年累月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和行为作践自己,直到无意间闯入了老人的房间。你是谁……老人的发问让若菱疑惑了很久,我是谁……一家外企计算机软件部门经理,老人摇摇头……我是谁……若菱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极度的陷入悲伤自怜的的情绪之中,我说谁……我是一个苦命的人,自小父母离异,由外祖父母抚养,继父一向对我不好,冷酷流离。为脱离家庭早早结婚,久婚不孕,饱受婆婆和小姑的嘲讽,连老公也不同情,工作遇小人,没有几个知心朋友,若菱哭诉起来。这不是你,这只是你的一个身份,老人缓缓地说,“我认同你是一个不幸的人,命运多舛、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错误行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让人很同情,不过,这也不是你。”我是谁……若菱又说“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
若菱从一个满腹牢骚,悲怜楚楚,遇事自罚的人一步步走出阴影,回归了本真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是——爱、喜悦、和平,而不是每个人追求的财富、权利、名誉。多一份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少一份爱、喜悦、和平。笔者用意深刻,文字细腻,语调委婉,将文中的主人公心理活动描述的淋漓精致。文的思路清晰由一种由浅而深的发问形式把主人公悲凉的情绪带到人性本善的层面,一步步引导主人公从小我的'思维逻辑走向本真的状态。这个过程是不易之论的一种扭转的过程,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类似的事件。社会的复杂,人性的扭曲,人的脆弱让更多的女性失去了依靠和保护,成就了更多的女性自我保护和坚强的意志。
在我的生活里,有这样一个女性朋友,她曾深爱一个人,爱的真诚而痴迷,她不需要对方能给于她金钱的帮助,给她买多么贵重物品。只是希望每天能见到他,从背后抱抱他,仅仅而已。事实证明这一切只是一厢情愿,失望在一点一滴中慢慢累积成了眼泪,慢慢学会放弃。人都是第一次活人,为什么要为这些得而不真东西去浪费时间和感情。起初,是痛苦的,时间会慢慢冲淡一切,好的东西一直都在路上……
人只有经历大起大落才能看清人性,经历了一些事,看清了一些人。最近,几日我的朋友一直处于低潮状态。或许,因为,太多的故事让她无法自拔。或许,昔日的情怀还在心底蠢蠢欲动,她一蹶不起。没有了长发飘逸,也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更见不到她美丽的笑颜。入心的人回归本心需要一个过程,生活本不易,何苦执着于心,搞的心累人累。正真的自我是拥有一颗真心,爱别人更要爱自己,经营好了自己,把自己变优秀了,才会有更优秀的人来爱你。一个女人只有将自己变的更强大、更优雅、更独立,才会有更优秀,更匹配你的人悄然而至。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做好自己,一切自有天意!
人这一生太匆忙,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放弃生活,哪怕生活有多么的不堪,我们都面向阳光,心若止水,让自己静下,慢下来,寻找一丝属于自己的温暖,渐渐你会发现整个心都会被融化了,世界也变的更加美好。
放下生活的杂念,做一次人生的断离舍。该珍惜的珍惜,该放弃的放弃。爱无言,每一次的相遇是灵魂的相守,无言的陪伴是人生的救赎。最好的爱是不纠缠,不打扰,放在心里的拐角处,不动声色的维护它。
我们每天都过着重复的生活,浪费着一生仅有的3万多天的一天,在潮湿的时光里,我们变的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情绪化。我们何不停下脚步,聆听自己的内心,将真实的自己,信心满满的自己找回,过好每一个神采奕奕的日子。
“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5
文学作品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德芬的这部现代都市版的灵修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堪称现代都市人的心灵鸡汤。作者试图通过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借助“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向我们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与痛苦,并通过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导,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
小说开头以故事的形式,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缘由,间接隐喻了现代人陷入迷惑与痛苦的原因,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犯了最简单的错误,而且一直没有被发现重视和改正,在现实中不断重复着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被外在的物质欲望紧紧锁住,生活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越发感觉不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化带来的乐趣,却陷入生活的索然无味和莫名的累,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旅途,寻求一条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求人生的出路,迷失在尘途中。
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可怕的逻辑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种不如意,最终引发与老公的争吵而离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慈祥长者,在老人的交往与引导下,深入探讨: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等充满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悬思,并通过长者的引导,分析出现代人不快乐的原因:戴着面具生活,迷失了最真的自己,将自己缠裹在层层内心城堡里;通过老人的理论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分析得出:世界的本质是能量争夺战,人们根据吸引力法则来招引人和事物,最终在自我选择中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并在老人的推荐下,与老人的几个灵修成功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领悟出潜意识人生模式及其表达。
通过回溯童年的记忆,发现我们身体的障碍,我们被外界影响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诸如金钱、名利、地位和权势等,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心,它们被潜意识控制,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去争,做到得到之后又不能真正快乐,即便快乐也是发自外界的短暂的快乐,一旦外界的源头消失,自己就会十分痛苦,而身体里面的真我却不会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甚至在我们离开尘世后,这个真我也不会消逝,它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爱,喜悦与和平。
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我们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而就是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变得难以捉摸,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看清,最终导致有些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这就使我们需要不断地与潜意识打交道,与它相处,接纳它,多留意身体的感知,把潜意识扩大,而且要学会臣服,接纳不完美,接纳那些已经发生的中立事实,不要抱怨,不要嫌弃自己。通过情绪控制,摆脱生活中负能量的控制;通过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结,卸下人生沉重的光环,摆脱负面情绪的支配,送上最美的.祝福,就会在低谷里遇到阳光。
主人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对老人理论的检视,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职场好友的欺骗与老公的背叛),将情绪治疗和臣服体验,进一步检视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转念作业,克服思想的瘾头和困扰,经过自我认同的解离、身份认同的体验,最终战胜胜肽,破解心想事成的密码,并在结尾指出在没有实现真我前要怀揣感恩的心,去拥抱世界,接纳不完美。
通过描述主人翁不断与长者的交流与探讨,揭露出现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那种喧嚣动荡充满欺骗与背叛的生活方式构成的巨大反差,它不在生活经历的广度,而在内在体验思考探索的深度。现代都市人在社会中不断异化,不断为生存财富理想而奔波、忙碌。每个人都在忙碌,每个人都在追求,但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身心疲惫,最终可能被社会家庭抛弃,成为异己的存在物,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且不断地迷失自我,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和关爱,最终沦为都市繁华背后的心灵流浪汉,难以找到自我内在的心灵归宿。
最后破解这种可悲、可怕的现代都市人境遇的钥匙,那就是通过身体的连结、臣服的情绪控制检视自己的思想,通过身份认同察觉自我,实现真我,追求爱、喜悦与和平。套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此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总可以确定要去的地方。无论人生处丁-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还是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丁平淡的踌躇关头,唯有依靠自己的检视,自觉践行身心灵修,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才能走出自我创造的层层枷锁,寻求真我的解放与实现,求得内心的自在与释然。
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6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他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点去拆开包装歌华,我们会惊喜地看到藏在里面的珍贵的礼物。在这个物欲横流是世界咧,我们很多人都习惯带上很多面具,每时每刻都在不同变换着,最后失落了真是的自己。如果有这么一天,我们开始把目光慈宁宫外在世界渐渐转向内心世界是,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横遭的事,我们都是自己惯性思维和情感的奴隶,它时时刻刻又无声无息地束缚着我们,让我们不得生活在快乐之中。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式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不完美的事实,慢慢找到一条可以让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如果把这世上的事分为三种,大抵就是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在这个时代也许他们之间早没了明确的划分,并不单纯,但是不妨帮助我们形成看问题的三种角度。老天的事自然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循其规律吧,内心平和,不与之抗争做无用功。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包括察觉自己的心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思维,而且管好自己同时是不是也为别人省去了一部分麻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