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8篇(《呼兰河传》:深情流淌的河水,感动心灵)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为主线,展现了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对抗命运的斗争。本文将为读者带来《呼兰河传》的八篇读后感,通过深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带领读者进入这个充满真实与温情的乡村世界。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1
这里的冬日里,无比寒冷;这里的晚霞,无比艳丽,这里是呼兰县——萧红的故乡。这里的生活是无比的.有趣,但也有着许许多多可怜的人。
团圆媳妇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是女性,在当时社会得不到尊重,每天被人虐待,受伤生病之后,又因为家人迷信,给她用了各种不切实际,不讲科学的方法,把团圆媳妇活活的折磨而死。
刚读到一半,婆婆虐待团圆媳妇的时候,我又气又恨,真希望,跳入书中,阻止她的婆婆。之后,他们用各种方法来给团圆媳妇“治病”时,我又嘲笑人们的迷失和愚蠢,以及对她的同情。
当最后她被开水烫死时,我十分愤怒,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感到庆幸。
如果当时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不迷信这些妖魔鬼怪,“火神”之类的,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了吧!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在我的生活中与人交往,都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也结识了很多朋友,这更让我明白了尊重的重要。我在《呼兰河传》中,也更明白了“尊重”一词,尊重是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2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心中深有感受。她用童年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情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得沉浸在那欢乐的时光中。看那笑盈盈的小女孩,玩累了,就在屋子底下随便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著名作家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可它也是短暂的。小萧红也正式如此。当她出生不久后,母亲就死了,祖父成了她唯一的快乐,当萧红出生时祖父都六十几岁了。5、6岁时祖父都将近七十了。十八九岁时祖父早就走了。虽然祖父走的早,但也在小萧红的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祖父有个大园子,里面种着许多菜有着许多昆虫。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小萧红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到处玩耍,自由自在的……
总之,这时一本难得的好书,它是美丽的,更是令人辛酸的,幽怨的,苦不堪言。
《呼兰河传》就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诗。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3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是刘冬颖与《诗经》相遇时的欢喜和喜悦,而我的欢喜和喜悦,是与《呼兰河传》的相遇。无论何时打开《呼兰河传》,都有一个新颖的故事映入我的眼帘。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王大姐……各种各样的人进入了我的脑海。
我觉得有二伯非常搞笑。因为他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他的脸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黑白分明的地方,正是草帽扣下去被切得溜齐的脑盖的地方。他每一摘下帽子来,是上一半白,下一半黑。就好像后园里的倭瓜晒着太阳的那半是绿的,背着阴的那半是白的一样。
而冯歪嘴子,他与王大姐结婚,家里又增加了一个孩子。冯歪嘴子给孩子带馒头回来,争着不让王大姐干活儿。这就是爱。爱就是一切快乐和希望的源泉。有了爱,一切苦难都不怕。
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全装入我的脑海,一遍又一遍读着,一遍又一遍被催生,这些故事是如此新颖,让人看得神迷。
如果没有《呼兰河传》,世界就会失去一些光彩!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4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她于1942年初因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岁,在最好的年华消失匿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小说,全书描绘了萧红在呼兰河这个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故事,有新奇,有难忘,有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农家风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养媳、小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物在书中的组合、牵连将生活、人心、社会描绘得极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以呼兰河为回忆中心着重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很多的'缺点——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萧红而言又何尝不是安稳、宽松、自在,不受约束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萧红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书里反复提到家里的后花园、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发达的那时候,大概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定格,不会再有更新。后花园里有花,是黄瓜花与倭瓜花;有树,大榆树与樱桃树;有蝴蝶、有蚂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这个花园的热闹。大概这个后花园就像是是萧红小时候的游乐场,不知道替她打发了多少无聊的时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厢房。更重要的是,这屋子他们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躺箱,里面有花丝线、有香荷包,这是独属于她的玩具。街上有个泥坑,下雨总是积水。积水里有人摔过跤,有猪淹死过,这积水带来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父是慈祥的,会带着孙女在后花园里玩,会铲地,会让孙女趴在背上撒娇;会讲故事,会背诗;祖父还带着淳朴与善良,把房子给人住,或者让冯歪嘴子带点吃的回家。小团圆媳妇是外地来的,曾经在井边说过几句话,而她却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种“治疗”,最终走向死亡。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这样死去,大概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死亡,也关于当时的环境。有二爷与冯歪嘴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二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从东家或者别处偷一点东西去卖,一天重复一天。冯歪嘴子却在嘲笑讥讽中努力,对生活露出满足的笑。“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这些人是小时候记忆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萧红一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祖父教过的诗句,还是小团圆媳妇那句“回家去”,或者是冯歪嘴子在嘲笑中坚强的活着。
这就是萧红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她这种深刻的记忆呢?也许到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悟吧,这部小说在她三十岁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广为流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5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的‘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句话是萧红发出的一段感叹。在她的生命中,祖父成了唯一真正爱过她的人。
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一个人难以在她的脑海中抹去,这个人就是她的祖父。她的父亲,是那么冷酷无情,每个眼神,都透露着冷漠。但是有了祖父,才让她明白,这世间也有着无尽的爱和温暖。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祖父对萧红的爱。任凭她在园中随意瞎闹,也只是在一旁看着,呵呵地笑着。这让我感受到了祖父对萧红的宠爱。在这大园子中,淘气的萧红摘下玫瑰花,插在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现时,爷孙俩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爷孙俩互相打趣的温馨。祖父的园子,成了萧红童年时最温暖的归宿,和祖父一起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样温馨和谐的情节,也深深的触动了我。
让我感同身受,在我的身边,也有像祖父一样在我身上倾注了无线的爱的人—我的外婆。
每次我一回到家,她总会准备好一桌子我爱吃的.菜。她如果看见有什么好东西,也总不会自己占有,而是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塞入口袋,见到我时,又塞到我的手中。她总会说:“我不喜欢吃,所以留给你吃吧。”将外婆留给我的零食握在手中,总会感到心头一暖。这小小的举动透露着外婆对我深沉的爱。
对萧红来说,祖父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她从祖父那明白了,人生除掉了冷冰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这成了她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6
近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开始读前两章的时候,觉得作者描绘家乡的语言不是太吸引我,但当我静下心来慢慢读时发现了它那种特别的味儿。
作者的语言简单,把我带入了他们的年代。在我看来,那时候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就像文中所说的: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大也就算了。
这里的人们被动漠然地对待生与死,关于生命的珍贵,死亡的悲哀,他们毫无感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想想,12岁啊,跟我们的现在的年龄差不多,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年龄,可做了团圆媳妇的她,要拼命的干活,还有忍受各种打骂,还要被人们“治病”的借口,惨不忍睹的折磨,最后惨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婆婆的愚昧吗?不,是整个呼兰河城人们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
封建迷信,苦难生活,使这个小城尽显落后,而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又让我感受到了呼兰河城的希望。
唉,真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像冯歪嘴子这样的人,可怕的封建迷信,正是《呼兰河传》,给后人敲响的警告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7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呼兰河传》,读完以后,感叹道“这真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故事情节很普通,发生在乡下的事情,发生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的有趣事情,大概人物有:作者、祖父、团圆媳妇、有二爷、冯歪嘴子和老厨子,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个故事:作者喜欢吃,有一次,一户人家的一头小猪乱跑掉进井里了,大伙把小猪抬上来的时侯,小猪已经死了,祖父立即拿了钱,买了这头小猪,回家以后,祖父把小猪贴了泥,放到了坑灶上烧过了一会儿,便可以吃。有一次,一只鸭子又掉井了,因为鸭子比猪更好吃,所以作者要把鸭子赶井里去,被作者的祖父给看见并阻止了。
这个故事就透露了作者天真无邪的心和热爱乡村生活,思念乡村生活,也告诉了我们作者小时侯发生在呼兰河镇上的有趣故事,这本书比较独特,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全书共七章各自都有特点,但是又是一个整体。
这真是一本好书呀!
呼兰河传读后感450字篇8
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在1911年6月—1942年1月著写,她在当时也是被誉为民国的四大才女之一。本书主要描写的是黑龙江支流和松花江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小兴安岭汇合后的呼兰河区域的一些事情。
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的大水坑、千变万化的火烧云和漂亮的后花园这一些事情。
在呼兰河的路上有一个大水坑,一般在下了雨之后是非常危险的,水坑很深,经常有鸭子和猪等牲畜掉进去,于是呼兰河上的猪肉非常的便宜,但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又引发了一片争议,说是瘟猪肉的一边是小孩子,另一边却是大人,两边互相争吵,没有分出胜负,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呼兰河的天空上有着一片又一片火烧云,下午时分人们出来看火烧云,天空上红灿灿的,千变万化,一会是这样的形状,一会又是另外的形状。
最后就是祖父的园子了,据我了解萧红的祖父名叫张维祯,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也是给萧红留下了最深的影响,她在祖父的园子里好像一只快乐的自由的的蝴蝶,不一会整个园子就跑完了。
我喜欢呼兰河传,喜欢大水坑和火烧云,也喜欢祖父的园子。它们直接叙述了呼兰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中一户人家,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怀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