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三国演义》:六篇精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本文将为大家精选了六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带领读者一同感受这部经典之作带来的思考与感悟。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三国演义》:六篇精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此乃明代词人杨慎在点评《三国演义》时所语,此词作得好啊,只寥寥几十字,就将那个时代混乱的情形,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占据一方。汉室后代刘备不辞劳苦,请出自称“卧龙”的诸葛亮。刘备驾崩,诸葛亮仍一心辅佐不成器的“阿斗”——刘禅,在此期间,他还写下了《后出师表》,后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刘禅真没本事,只知道吃喝玩乐,而诸葛亮却一心一意,忠心耿耿,一直到吐血而亡,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为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生连一个孩子也没有,他时时刻刻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操心,当19xx年他患了膀胱癌时,他还是不辞劳苦地工作着。他死后,联合国秘书长命令降半旗,说:“哪一个国家总理一生在银行存款一分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总理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好总理!

在大街上扫地的清洁工人,他们虽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没有周总理的虚怀若谷,但他们有的是和他们一样的奉献精神。他们每天默默地清扫街道,马路干净了,但没有人会去关注他们是谁。周总理把他的'一生献给了祖国,而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路人,献给了我们大家,他们难道不是一样地值得赞美?

魏征,为民利,对唐太宗的过失直言不讳;鲁迅,弃医从文,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他们,都用他们灿烂的一生,书写了几个大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历史故事。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

罗贯中搜集了大量的三国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参加农民起义军的战争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十四世纪。他家学渊博,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这些为他将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创作基础。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政权,对汉族实行高压统治,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各地都出现了起义军。各路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同时还相互兼并,意图在推翻元朝后重新统治中国。青年时代的罗贯中也参加了一支起义军,担任一名参谋。当时的罗贯中满怀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在乱世中称王治国。后来,朱元璋的率领的起义军取得最终胜利,建立了明王朝,罗贯中的政治抱负落空,开始归隐进行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

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的收获颇丰。《三国演义》是一篇三国化的战火式小说,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也是扛鼎之作。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智者伏龙——诸葛亮的故事。

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继第十九回《单身救主》后的《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写了周瑜请伏龙(诸葛亮)降曹操的水军,伏龙出法用弓箭,周瑜趁机让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伏龙备二十条小船,每条船上配战士三十人,再扎草捆一千多个。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伏龙率领士兵向曹营驶去。接近曹方水寨时,船头士兵擂响战鼓,伏龙命人摆上酒菜只管吃喝。此时江上起大雾,曹操以为敌兵来了,便命令放箭。诸葛亮轻轻松松地“借”到了箭,便命人在船头大喊:“谢曹丞相送的箭!”说完便驶回江南。回江南后,周瑜命人清点箭支,真有十万支箭。周瑜不仅不高兴,还非常生气。他嫉妒伏龙的聪明才智,便下定决心要杀死诸葛亮。结果他不仅没有杀死诸葛亮,自己反而被活活气死。

嫉妒别人不如提高自己,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别人,要多多学习他人的优点。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我就会对“英雄”一词产生困惑,《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便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得的人才,怪不得刘备要“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一不体现出这一点。而我认为孔明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如书中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愚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就能当皇帝?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得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得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当然喽,他又太多疑了,以至于刚愎自用。但是,我觉得功还是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是英雄。

再看看其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很讲义气,但太骄傲;张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吕布,见利忘义之徒也……

所以,纵观各路人物,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假期读《三国演义》,我认识了诸多三国英雄,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阴险狡猾的曹操、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带细的张飞、英勇善战的赵云、爱民如子的刘备……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充分展现了其人格魅力。

当时吴、蜀两家刚刚结盟,曹操却率领大军杀来。东吴的周瑜虽然智勇双全,但是气量太小,一心想借机会除掉诸葛亮。他们知道曹操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就准备与曹操在水上作战。周瑜找来诸葛亮,命他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备战,但诸葛亮却笑笑说只需三天就够了,还立下军令状。鲁肃等人都觉得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诸葛亮只向鲁肃借了20条船30人,然后一、二天却一点行动也没有。到了第三天凌晨,江上布满大雾,诸葛亮带着装满稻草的船开往曹营,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但当时雾茫茫的,看不清周边的情况,曹操怕有埋伏就不敢出兵,他命令弓箭手不停地射箭。就这样,等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趁着顺风顺水逃走了。回去一数,船上密密麻麻的有整整十万多支箭呢!真是太精彩了。

读到这里,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想方设法除掉他,但他那么宽宏大量,最终让周瑜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在我们班,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自己不努力,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却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亏”不肯让步,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这样为一些小事伤和气,真不应该。

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6

我看了《三国演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尽管“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依然能让读者的心境时起时落。

《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各路诸侯开始纷争,于是便有了不断的混战,豪杰并起,发生了许多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构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分别由曹操、刘备、孙权统治,各种战事又在他们三家之间上演。

三国中曹操势力最强,孙权其次,而刘备的势力最弱。但我却最钦佩刘备,他从一开始的单枪匹马到之后建立蜀国,靠的是他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与善于取得民心。他三顾茅庐的那种求贤之心,他拖着新野百姓逃难的那种仁慈之心都让人敬佩。他既不想曹操那样残暴,也不像孙权那样武断。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战役是“赤壁之战”,这场著名战役令许多人赞叹不已,称赞周公瑾的智谋,称赞老黄盖的精忠报国;称赞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称赞庞统的巧献计策;称赞鲁肃的忠厚老实。这场战役让曹操吃尽了苦头,是为他之前的骄傲自大付出的'代价吧!关于在这一战中又显露了它重义的特点,居然在华容道放了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正如有人说的三国豪杰如此众多,但已离我们远去,此刻人们仅有在脑中想象他们当时在战场上的英姿了!

★其他类似内容

1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精选6篇

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精选6篇

本文精选了6篇关于福尔摩斯探案的读后感,通过这些读后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福尔摩斯这一经典侦探形象的魅力所在。这些读后感涵盖...

查看剩余 85% 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精选6篇

2甲午战争观后感精选6篇

甲午战争观后感精选6篇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一次伟大斗争。本文精选了6篇甲午战争观后感,通过不同作者的视角和观...

查看剩余 90% 甲午战争观后感精选6篇

3《雄狮去流浪》读后感精选5篇

《雄狮去流浪》读后感精选5篇

《雄狮去流浪》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文学之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雄狮在流浪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成长。在这个主题下,我们精选了...

查看剩余 75% 《雄狮去流浪》读后感精选5篇

4《简爱》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简爱》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在文学的海洋中,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简爱》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引领读者穿越情感的迷雾。本文将精选并分享5篇关于《简爱...

查看剩余 78% 《简爱》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5《守株待兔》读后感精选5篇

《守株待兔》读后感精选5篇

《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守株待兔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依赖运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

查看剩余 70% 《守株待兔》读后感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