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案7篇(《西湖》教案系列:七篇精华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西湖》教案7篇,这些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西湖》这一经典诗歌。通过这些教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美妙之处。

《西湖》教案7篇(《西湖》教案系列:七篇精华指南)

《西湖》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

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林升《题林安邸》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导入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 览西湖美景。

生齐读课题

(三)、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1、如果你们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2、班里有谁去过西湖?请来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四)、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 硕大 小瀛洲 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

(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8、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都非常认真投入,欣赏到西湖独特的美。现在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觉得怎样美?可以选择文中语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 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能体会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种自由、开放、多种形式的表达,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长。没有整个课堂的开放,就不会出现这种活力四射,个性充分张扬的教学效果。

《西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默读课文34自然段,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巩固生字。

导入:昨天我们开始学习《西湖》这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西湖》教案篇3

设计理念:

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

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

2. 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 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课件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

1. 师生共赏西湖美景。 (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

2. 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 (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西湖的“绿”)

2. 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 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4. 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 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 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重点教学“隐”“径”“缝”“旷”“职”“港”等字)

(3) 强调“幽”字的笔顺。

幽: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参”是多音字。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ci}不齐)

(5)重点词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

苍翠: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

鲜嫩:新鲜,娇嫩。

心旷神怡:旷:空阔,开朗。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幽静:沉静而安闲。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散步。很悠闲。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课件出示要求:读通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断不破句)

2. 交流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师生穿插评议)

3. 快速读文,理清层次。

(1)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绿”?

(观景顺序)

(2) 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 齐读课题

2. 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 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 老舍《草原》

(2) 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 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 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 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 (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 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 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 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 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 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 雨中灵隐的“绿”

多彩{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② 苏堤的“绿”

多姿{

古怪,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 花港观鱼的“绿”

( 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强调语速宜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 (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的绿》。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为杭州赢得了“人间天堂”的美誉。西湖这么美,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2、课件展示西湖远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西湖之美。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第一句:山峦(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平静)

(3)第三句:白鸥(掠过)

2、交流。(指导朗读自己最喜欢哪一句)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结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评析】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这一环节中,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要求:

(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笔圈出。

2。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2)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3)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4)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5)“仿佛”是什么意思?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上“仿佛”,说一说好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7)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晚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5、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6、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能读一读吗?

【评析】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全课: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评析】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西湖》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

《西湖》教案篇6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3、写近义词;

4、学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西湖》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该教学设计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探究活动

“北京的绿”

探究目的:

学习《西湖的“绿”》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地处北方的北京,怎样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让人看到满眼的绿。

探究方法:

1.学生设计方案。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设计方案及理由。

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其他类似内容

1《荷塘月色》教案7篇

《荷塘月色》教案7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荷塘月色》教案的七篇内容。这七篇教案涵盖了《荷塘月色》的背景知识、课文解读、词语解析、语言点分析等方面内...

查看剩余 90% 《荷塘月色》教案7篇

2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7篇

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7篇

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为关乎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教育课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将分享七篇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水上安全...

查看剩余 89% 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7篇

3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

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

《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是我们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准备的精选教案合集,旨在帮助教师们在国庆节期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本...

查看剩余 82% 国庆节教案参考7篇

4《囚绿记》教案7篇

《囚绿记》教案7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囚绿记》教案的七篇内容。这些教案涵盖了《囚绿记》的核心知识点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部经典文...

查看剩余 84% 《囚绿记》教案7篇

5天气的教案7篇

天气的教案7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7篇关于天气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天气相关的知识。这些教案涵盖了不同年级和不同主题,包括天气预报...

查看剩余 76% 天气的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