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后感7篇(《草房子》:七篇读后感,启迪心灵)
《草房子》是中国作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生活故事。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淳朴。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草房子》的七篇读后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草房子》读后感篇1
近日,我读了一本名叫《草房子》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曹文轩主要围绕农村生活的大悲大喜展开了写作,我十分喜欢其中的故事。
我们先来说说其中的喜。在《秃鹤》这一篇文章中就十分突出。这则故事刻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调皮鬼”桑桑,“小秃子”秃鹤等。秃鹤在他们班里无人不晓,这点“名气”都是因为了他那颗光溜溜的脑袋,同学们看到他的时候都会伸手去摸一摸。可是自从他讨厌他那颗光头的时候他又成了同学嘲笑的对象,同学们把他的鸭舌帽在空中扔来扔去是他十分尴尬。这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有时候感情很好的朋友之间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但是事情过去了两个人又言归于好。
我们再来说说悲。在《艾地》这一篇文章中让我十分感动。在大家心中的秦大奶奶应该是一个烦人、无知的老太婆。因为不肯搬家,她还家禽放入了学校。最后,政府强行让她搬家。看到这里我有点幸灾乐祸,恶有恶报,有后果了吧。可是,再往下看,我读出了一种孤独。她也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她第一次为了溺水的乔乔,奋不顾身。第二次为了落水的南瓜,仅仅一只南瓜,她毅然跳入水中。她没有一次为了自己。她的快乐回忆和酸甜苦辣都在这一间小房子中。如果我是她的话我也会千方百计地去保护那座房子的。
我们在感受童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秦大奶奶那先人后己的精神。
《草房子》读后感篇2
正如我读的《草房子》这篇文章,书中桑桑是一个聪明,调皮,爱捣蛋的孩子,整天满脑子胡思乱想,做出奇怪的事情来。比如他用自家的碗柜做鸽子的家,把蚊帐做做成渔网,夏天穿着大人的棉袄莫名奇妙的动作,瞎唱一些乱七八糟的自编歌,把爸爸年轻时候的笔记本当什么来用。然而,每次被妈妈训责以后,过一段时间老毛病又犯了,母亲的责骂简直对他来说没有一点效果,桑桑他们班的班长叫杜小康,家里的条件在油麻地小学还算富裕的,可是因为家里的巨变,使他不能上学,因此,杜小康心里就奔溃了;我被他要上学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杜小康是一个很诚实敢作敢当的孩子。有一次,他和桑桑在稻草旁玩火,结果起火了,当时桑校长问是谁干的时候,杜小康和桑桑都在犹豫不决,最终还是杜小康承认了错误,桑桑回家后被他的爸爸-桑校长进行批评教育,书中陆鹤因为没有长头发,被大家称为“秃鹤”,经常被大家笑话,但是他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有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尊严的执着上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使我认识了许多天真可爱的孩子;我看到了令人落泪的真情,我明白了同学之情应该互相帮助;我知道了师生之间,应该友好相处,想想他们,我们该是多么幸福啊。此文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爱读书,发奋读书,要做一个自信的人,相信自己,要尊敬长辈,争做一个优秀的四好少年,一本好书,就是人生的导师。
《草房子》读后感篇3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组成了油麻地。这里生活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顽皮的桑桑、光头陆鹤、坚强的杜小康、文静的纸月……,还有一些成年人,如对感情专一的蒋一轮老师、执着的秦大奶奶、忧郁的温幼菊……,这些人物都来自曹文轩伯伯笔下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描写了桑桑六年来的经历,也写了一些在油麻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但最感人的,莫过于秦大奶奶的故事。她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现在龟缩在学校的一角,令学校不再完整。她赖在这里,以“这是我的地”为理由,使人们不能让她搬走,大家只能来硬的将她搬走后,她卷土重来,住在学校,盖了草房,种了片艾叶,因为她早就和这块陪她一辈子的土地有了感情。她还养了一群鸡鸭鹅,但它们在学校乱窜,把学校弄得鸡犬不宁,人们拿她没有办法。但自从她救了一位溺水的学生后,就成了学生们的.朋友,人们终于理解了她。后来,她为了捡回学校种的掉进池塘的瓜而不慎落入水中,永久离开了学校师生,大家永远还念她。
油麻地小学的优秀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是个顽皮的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后果。如:把橱柜改造成鸟窝、擅自取出父亲的奖品等等。在学校,他从同学纸月身上学到了很多的好习惯,真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文章中父爱如山,令人感动。有一回桑桑生病了,得了绝症,他父亲历尽千辛万苦寻访名医无功而返,最后也许是桑乔的父爱感动了上苍,桑桑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学有所成,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要做一个善良、自强的人,《草房子》告诉我们,童年就是充满阳光的草房子,让我想起纯真、浪漫和无邪,是一切美好的存在,它将宁静、悠远,而且永恒……
《草房子》读后感篇4
《草房子》里的油麻地,是一个纯净、透明、弥漫着药香的地方。金色的草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愉悦的光芒,头顶上桑桑的鸽子飞过,有时,我觉得,油麻地就像一个人,有着一颗柔软、干净的心。
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每一个油麻地的孩子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或单纯善良,或桀骜不驯,他们都有着一种坚忍不拔的韧性,一种厚实深刻的自尊。
其实,这些孩子中,我最喜欢的,是桑桑和杜小康。桑桑实在是一个孩子气的小男生。每读到对他的`描写,我似乎能看到一个脏的像泥猴却还算俊朗的大眼睛小孩,浑身散发着灵气。而杜小康,红门生活带给他了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骄傲,即使家门衰败、被迫辍学后,这种骄傲也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因为这变故的磨砺而沉淀成一种无需声张的气韵。如果说桑桑身上体现了少年的天性,那么杜小康则代表了少年的思考和成长。
毕竟小说是以桑桑为线索串起了各个人物,所以最后也一定要以桑桑来收尾。杜小康只是体味了生活条件的落差,桑桑却经历了一天天走向死亡的窒息和绝望。桑桑是一个极其幸运的孩子。在他治病的日子里,他得到了周围人平日羞于表达的爱。我读书的时候,曾一度为桑桑扼腕,到了后来峰回路转的时候,我忽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这就像是看到了一个行将就木的灵魂慢慢恢复了原有的形状和弹性,这是生命的喜悦。
不知道为什么,就像鲁迅先生喜欢用未庄、鲁镇这些地名一样,曹文轩的故事里总是有一个油麻地,这个地方,寄托着主人公(也许还有作者)所有的欢乐和哀伤。
读这本书时我已度过了我的童年,那些单纯和天真都变得渺远,可是它让我有一种宝贝失而复得的欣喜。透过乳白色的晨雾,我仿佛看到那一座座金色的草房子带着远古的安详矗立着。毋庸讳言,这本书闪耀着人性中的真善美。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却都有着最纯真的灵魂。时光如水,我真的开始怀念那逝去的童年。《草房子》让我透过弥忙的滚滚红尘看见了美的天光。
《草房子》读后感篇5
《草房子》是一部对现代青少年很具教育意义的书。讲述的是60年代一个水乡小学的故事。小说中描写的各个角色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个性,秃鹤充满孩子气的性格,纸月的懂事乖巧,白雀与蒋一轮之间的爱情,秦大奶奶的执著与善良,细马的成长经历以及贯穿全书的主人公桑桑在油麻地的生活等,等很容易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启迪着读者。在小说中,我们完全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一个感人的故事。
看完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红门大少爷——杜小康”。
在油麻地的孩子当中,杜小康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家庭的富足让他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别的孩子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他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别的孩子一年四季只有两套衣服可换,他四季的衣服很分明;连油麻地的老师都没有一个人有自行车,他却有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他成绩很好,一直是班长。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杜小康就是这样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他的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经过大水、暴雨、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磨难着杜小康,又教育、启示着杜小康。经过这一切的一切,杜小康长大了。杜小康退学以后,常常想着重返校园,他还偷偷地自学,当他爸妈知道后,也被感动了,他们决定要让小康上学,于是买了500只小鸭子,准备养上一年,等鸭子长大了,靠卖鸭蛋和卖鸭子的钱供杜小康上学,可是不幸再次发生,他家的鸭子把别人家鱼塘里的小鱼苗吃掉了,鸭子和船都被人家扣留了。上学的希望暂时破灭了,但是杜小康更加坚强了,为了重振家业,他在校门口摆起了小摊子卖东西,
“他有父亲的悲伤,却没有父亲的绝望。”挫折给了他更多的财富,在与挫折较量的过程中,他咀嚼了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他成了强者,他诠释了男子汉的内涵。
人生无处无真情,在《草房子》里,我看到了另人落泪的真情。
《草房子》读后感篇6
寒假中,我读了作家协会会员曹文轩先生所写的一本书——《草房子》。其中第一章“秃鹤”,我读后感受很深。
书中的秃鹤是油麻地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实名陆鹤。因为他的头上寸草不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秃子,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秃鹤”。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对秃鹤的头特别好奇,总有摸一摸的强烈欲望。刚开始秃鹤并不在意,后来,孩子们太爱去摸他的头了,秃鹤就把自己的头视为珍宝,不愿意让人随意抚摸了,于是他戴上了帽子。而孩子们总是淘气地把秃鹤的帽子东丢西藏,秃鹤的脑袋成了大家取笑的目标,使得秃鹤与大家的对立情绪日益强烈,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一个周三的上午,当地五所小学联合会操,老师不让秃鹤参加,理由是秃鹤那颗光溜溜的脑袋会影响会操成绩。秃鹤想参加,老师不同意,双方都很坚持。后来,秃鹤在会操中故意捣蛋让油麻地小学丢了分,此后他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更加疏远。再后来,在一次文艺表演中,秃鹤的秃头出人意料地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汇声汇色地表演了一名伪军连长,为油麻地小学赢得了荣誉,他也再次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欢迎。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秃鹤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但带着小小的倔强。无论同学怎么取笑他,他都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老抓住别人的短处取笑,而要学会哲学别人的长处。并且,在说每一句话时都要考虑别人听后的感受,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
《秃鹤》这则故事,读后真让我受益匪浅。
《草房子》读后感篇7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我很惊异,佩服至极的大作家。曹文轩是我的同乡,江苏盐城人。曹文轩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读曹文轩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真、善、美,让我感动不已。我决定要多读曹文轩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读《草房子》。
《草房子》是一本适合我们青少年读的书,全书描写了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
刚刚生出来就是个“秃子”的陆鹤,小的时候别人总是拿他的光头开玩笑,刚开始的时候他一点儿也没觉得什么,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这是伤他自尊的事儿,于是在集体广播操比赛时用他那蹭光发亮的头将整个会操给搅和了,油麻地小学丢掉了连续两年的第一名,他心中的怨气虽是得到了发泄,但也从此失去了同学们的信任,甚至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这令他很痛苦。在此后的《夜袭土桥》的表演中陆鹤成功担任剧中的“秃子”角色,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别人认识到光头也有光头的优势,他的光头给他找回了自尊和同学的信任。
读完《草房子》后我更加喜欢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了。因为他们小时候有与《草房子》里故事情节相似的经历。爸爸、妈妈也特别爱看这本书。晚上关灯睡觉时,他们总是娓娓动听地讲给我熟悉而又遥远的故事。里下河水乡的苏北,黄海之滨的苏北,勤劳质朴的老乡。
啊!多么动听的故事,多么美的乡村景色在曹文轩的笔下流淌,多么美丽温馨的故乡苏北!等我长大了,要到老家去建设她,让家乡的父老过上更美更富裕的生活,让家乡的小朋友都有一个美好难忘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