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7篇(辩日教案:两小儿的智慧对决)

本文主题为“两小儿辩日教案7篇”,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这7篇教案,我们将帮助孩子们培养辩论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教案内容丰富、实用,适合小学生使用。

两小儿辩日教案7篇(辩日教案:两小儿的智慧对决)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生字词,理清脉络,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解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生分享查阅的孔子的名言和反馈有关孔子的资料。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参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默:正确默写。

3、读通白话文课文

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两小儿辩日》。

(1)教师范读:听清老师的停顿以及重音部分,做上记号。

(2)指名反馈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他们各执己见,孔子也不能判断出谁对谁错。)

(4)教师小结:其实,整则文言文是围绕题目中的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就是“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义

1、学生借助注释,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1)指名找出两小儿的不同观点,教师板书。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小儿的说理论据。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音节:大如车盖、如盘盂、远者小、近者大乎;对于“大如车盖”“如盘盂”两处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配上合适的动作)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引导学生读出”沧沧凉凉“的冰冷和”探汤“的热。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2、两小儿各持观点、互不相让。孔子见状,称之为”辩斗“。我们请两个同学来个现场辩斗,如何?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辩斗。

①先以原文顺序进行辩斗。(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快语速,而语气则越来越坚定。)

②教师引导,师生辩斗。(教师的语速不断地加快)

教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学生: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教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日始近,日中远。

学生:日初远,日中近。

教师:日始近。

学生:日初远。

教师:日中远。

学生:日中近。

教师:远者小,近者大。

学生:近者热,远者凉。

3、面对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孔子也不能决也。他会怎么说呢?

(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

4、教师小结:是呀,古时候,人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对此不能决也是正常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帮助解答两小儿辩斗中的`疑问。

四、讨论,感悟道理

1、指名反馈: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总结:这一则文言文不到百字,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两小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学习中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质,那就是谦虚、实事求是。从两小儿的”辩斗“以及孔子的”不能决也“,我们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

2、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填一填。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是:————————。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2

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说教法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孔子吗?谁来简单讲一讲。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所了解关于孔子的知识。当学生谈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适当地点拨:孔子是个博学多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令古今世人肃然起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学习之后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出节奏,把课文读通。

(二)解题

孩子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师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统一为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再让孩子深入思考,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让孩子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读书。

(三)质疑问难

教学中要将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通过朗读。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再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讨论的是关于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孩子各自讨论的理由。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孟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凉一些吗?

(四)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响。

(五)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

汤:

热水 去:

距离 以:

认为

东:

向东 为:

同谓说 知:

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

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小儿甲:

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

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

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

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

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

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5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古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辩斗”这一环节巧妙地再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尝试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中午

近大车盖盘盂小远

远凉沧沧凉凉探汤热近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7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其他类似内容

1《拔萝卜》教案参考7篇

《拔萝卜》教案参考7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拔萝卜》教案参考的七篇文章。这些教案参考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拔萝卜》这篇课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查看剩余 89% 《拔萝卜》教案参考7篇

2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7篇

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7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太阳》教案,共有7篇。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太阳的特点、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查看剩余 77% 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7篇

3海底世界教案通用7篇

海底世界教案通用7篇

本文将为您介绍海底世界教案通用7篇,这些教案涵盖了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保护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教案,学生们可以了...

查看剩余 77% 海底世界教案通用7篇

4幼儿园中秋节教案7篇

幼儿园中秋节教案7篇

本篇文章将为您呈现七篇关于幼儿园中秋节教案的精彩内容。这些教案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为幼儿园学生策划一场有趣的中秋节活动,融...

查看剩余 80% 幼儿园中秋节教案7篇

5海底世界教案7篇

海底世界教案7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篇关于海底世界的教案。海底世界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充满了各种奇特的生物和壮观的景观。通过这些教案...

查看剩余 77% 海底世界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