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优秀教案推荐7篇
优秀教案的设计使教师能够提前准备教学材料,教案的编写使教师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沉与浮优秀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优秀教案的设计使教师能够提前准备教学材料,教案的编写使教师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沉与浮优秀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像蛇,但没有眼睛;它像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看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活动延伸】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今天的科学活动中我的教学挂图一出示出来,孩子们就开始大声嚷嚷起来:“蛇!快来看呀!好大的蛇啊!”“不对,是蚯蚓呢!”“是蚯蚓,蚯蚓比蛇小好多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挺多的。这个活动不仅使孩子们观察到了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使他们掌握了蚯蚓的作用,还知道了蚯蚓的一个神奇的本领。
相信孩子们对蚯蚓还只是表面上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所以今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去找一找蚯蚓,在做进一步的观察,并要求他们亲自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蚯蚓的再生本领,希望能得到家长们的配合。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美
景 文 图 韵 乐
生命力量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上、下、里、外等空间方位。
2、能按要求扮演角色参加游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设置一个家的`场景。白兔和黑兔的头饰。
2、实物水果。
3、《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我们要到兔阿姨家去做客,做客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二、基本部分
1.看课件: 兔阿姨出远门回来了,给兔宝宝带来许多水果,看一看,说一说有哪些水果。
2. 看课件,(教师将水果藏在桌子上、椅子下、篮子里和篮子外)
师:兔阿姨把许多水果都藏在家里了,请小朋友找一找?找到以后告诉大家在哪里找到的。
3.继续看课件,我们再到另外的房间找一找,有没有藏着的水果了。
4.操作,完成幼儿用书上的作业。
按要求幼儿来藏水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捉迷藏。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扮黑兔,一组幼儿扮白兔。先请黑兔藏水果,白兔找水果,第二次游戏时交换角色。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学会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小结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弄懂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能表现得更出色。
二、抓住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黑板: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⑴ 师: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① 生汇报句子,看出鱼大,哪些地方能看出鱼的大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 钓到这样大的鱼,我和父亲肯定很高兴,书上有个词就能看出。结合文中的词语谈一谈。读出作者钓到鲈鱼后的惊喜、得意。
板书:
得意洋洋
还可以怎样读呢?
③ 除了看出这条鲈鱼大,还能看出什么?说说:
(鲈鱼鲜美,营养丰富。《江上渔者》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引导:带着轻松愉快的语气再来读读。谁再过过钓鱼的瘾。
④ 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得轻短、活泼。
⑵ 面对着到手的这条诱人的大鲈鱼,父亲和我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
① 生说难题。
② 爸爸和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爸爸:坚定,从哪儿看出?
我:依依不舍,从哪儿看出?
乞求的目光扩展理解。
放鱼动作,从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朗读指导。
③ 分角色朗读。
⑶ 父亲要我放回去,而我舍不得放回去,同学们,我到底该不该放回去呢?讨论:
要求:小组内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不要空谈,结合实际或者自己的经历,或者结合自己听说过的'小故事,要说真心话,不要说大话,空话,假话。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待会儿还要在班级里发言。
⑷ 小结升华:
尽管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
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2、再出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⑴ 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
(特殊的含义。)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
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⑵ 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⑶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板书】
钓鱼的启示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有道德的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
(二)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师范读课文。
(二)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三)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
(四)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
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绿、白、嫩黄??色彩丰富)(试着读一读。)
2、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哪些姿态?(试着读一读。)
3、荷花的姿态是不是只有这几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找一找。)
4、你还知道荷花有那些姿态?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这几种?
5、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
挨挨挤挤: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同桌表演表演。 冒:同桌合作,用手势来表现。
露出:重点讲出小莲蓬的可爱和莲蓬是在花瓣中包着的科学道理。
饱胀:用手势来表现。
6、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7、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认读词语。
(二)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
(一)师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听着朗诵,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我忽然觉得??
(二)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三)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四)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五)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六)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一)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二)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小结: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的重要内容。)
四、回到整体,小结全课
(一)齐读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陶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二)下课之后,把课文读熟,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导识字
(一)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二)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三)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
形近字的区别:裳和常、蜻和晴。
“蹈”的第十四笔是“横 ”,“佛”的第四笔是“横 ”。
(四)书写练习。
(五)自评互评。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几比几多一,几比几少一”。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图,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不完整的自然数列大卡片若干。如图
3、音乐课件。
4、幼儿学习资源?第20~21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卡片挂在胸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与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卡片,卡片里藏有数字宝宝,你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挂在胸前,然后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卡片上有什么,你的卡片中藏着的数字宝宝是多少。
请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宝宝。
2、游戏“抱团”。
(1)玩法:幼儿随音乐四散走,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相邻的自然数抱在一起。如:教师说6时,戴着画有5、6、7卡片的3名幼儿抱在一起。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数字宝宝,那我们一起来玩“抱团” 的游戏。教师讲解以上游戏规则
(2)教师提问:
你们为什么要抱在一起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x比x几多一,x比几多x少一”。
3、游戏“排排队”。
(1)玩法:幼儿拉成圆圈,教师发出这个指令后,带着数字1~10的卡片的幼儿按顺序站成一排,比一比哪一组站的又对又快。
(2)教师提问:你们组是怎么排的?谁的前面是几?谁的后面是几?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多还是少?少几个?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还是少?多几个?
4、游戏:“占格子”。
玩法:教师出示缺少的自然数列大卡片,摆在地面上,当音乐停止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卡片数量站在相应的空格中,看谁站得又快又准。没有占到格子的小朋友被淘汰,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沉与浮优秀教案篇7
活动目标: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收集各种药盒、化装品盒;彩笔、色纸、剪刀。
配套幼儿操作卡片。
活动过程:
纸盒有几个面。
让幼儿每人选一只纸盒,在每一面标上一个圆圈,问:在纸盒上标了几个圆圈?纸盒有几个面?
拆纸盒。
请幼儿小心地找到纸盒粘贴的接缝,再小心地把纸盒拆开。让幼儿找找原先画的圆圈在拆开的平面纸的什么地方。
做纸盒让幼儿用拆开的.纸盒做模板,在色纸上画出轮廓和折印,再沿边线剪下来折叠成盒子。
提供操作卡片提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活动反思:幼儿对做纸盒这一环节很感兴趣,都很乐意动手剪,就发现小朋友在粘贴的时候不是很平整,有个别小朋友粘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