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7篇(孝老爱亲:七篇感人事迹材料)
本文主题为“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7篇”,将介绍七位具有感人事迹的个人,展现他们对父母的孝顺和关爱。这些事迹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旨在向读者传递孝道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可贵。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孝老爱亲的真正含义。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篇1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树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曹汝芬同志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年近90岁高龄的父亲身上。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曹汝芬同志,女,现年46岁,系涪阳镇火石岭村五社普通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曹汝芬的父亲在75岁时突患脑梗塞,言语不清,行动不便,全靠曹汝芬夫妇照顾护理,而且这一病就是卧床十多年。曹汝芬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就在父亲的病床前铺设了一张床,和母亲一起共同帮助父亲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繁琐而又必须的护理步骤。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曹汝芬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护理,曹汝芬老父亲以86岁的高寿辞世。
十多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的照顾父母的感人事迹在涪阳镇广为传颂,凡是认识曹汝芬和听到他事迹的人,无不感受到来自心理的巨大震撼,受到了全镇父老乡亲的一致赞誉,在涪阳镇树起了孝老爱亲的榜样。
在悉心照料卧病在床双亲的同时,曹汝芬还特别注意家庭的和睦。曹汝芬的两个妹妹一直在外出务工,且嫁出去之后也有自己的赡养义务,因此对于双亲的赡养,曹汝芬夫妇一直都坚持自己独立承担。耐心的侍奉老人吃喝拉撒,从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受一点伤害,毫无怨言的侍奉老人在床前。对此老人有时深感内疚,但她总是安慰老人:“家里事我来操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就安心养病吧”。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篇2
如果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福的,听了下面的故事,你会觉得,原来一切都没有绝对,
只要在一起,就是幸福。
对我而言,她是母亲,是亲人,是朋友,更是知己。她和其他母亲一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她能给孩子最好的。
十二年前,一场突然到来的横祸,父亲去世了,那时我只有十岁,妈妈也只有三十六岁,我搂着妈妈说:"别人都有父母,而我只有妈妈了",妈妈流着眼泪说:"虽然爸爸不在了,但在我们的心里,他会在天上看着我们,会关心我们,我们一定不会比那些有父母的孩子差的,我们今后也要快乐、健康的生活".从那时起妈妈再也没有在我面前流过泪,每天她陪我写作业,给我讲一些高兴的事情,只要有时间妈妈就带我去爬山,去海边游泳。让生活充实起来,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
学习上,她从不强求孩子要多么的优秀,她总是鼓励着孩子,关心着孩子的心情,从没有因为成绩不好,打骂过她的孩子,成绩不好时,她会笑着说:没关系,只要努力了就行。成绩好了她就说,继续努力,我女儿一定行。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晚上上晚自习,晚饭要在学校吃,我那时候胃不好,吃的不舒服了胃就痛,妈妈怕我难受,每天下班后,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下雪,做好可口的饭菜骑着自行车每天坚持给我送饭,三年来从没间段过。晚上自己回家时,在小区门口都会看她的身影,然后和我一起慢慢走回家,边走边聊一些学校的事情,就像一个大朋友一样,我也会把学校和班里的事情和妈妈讲一下,妈妈总是在认真的听,和我聊。上高中时,由于房子小妈妈和我住一间房,我写作业时,妈妈就要在外面的.厅里等侯,冬天暖气不好,妈妈就裹个大衣在那里坐着,把电暖气放到我的旁边,不论到几点妈妈都在那里等着,从没有先睡的时候,有时妈妈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为早晨妈妈还得早早起来给我准备早点。在孩子压力大的时候,给予安慰。也许是一件新衣,也许是一菜肴,也许是一个礼物。平常的无足挂齿,却体现着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上大学后,妈妈跟我说,在学校过集体生活,不要太任性,同学们走到一起是缘份,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做事情要为大家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我的学校离家比较近,星期六、日的可以回家,每次回学校时,妈妈都给我做一些好吃的东西带上,让我给宿舍的同学带回去,因为她说,你的同学家大多数都不在本地,你想吃可口的,一个电话,中午就可以吃到,但她们离家远,学校的饭菜又不可口,带些回去给她们吃吧,问问她们想吃什么,然后我给你们做。同学生病时,妈妈就陪她们去看病,为她们跑前跑后,楼上楼下的忙个不停,就像是我生病了一样,后来我们的同学都说:妈妈真好,我们都要认她当妈,到后来她们只要接到我妈妈打来的电话,都喊说是妈妈打来的,都争着喊妈妈。
父亲去世后,妈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担了起来,爷爷从老家来,她无微不至关怀他老人家,给老人做可口饭菜,爷爷做过直肠癌手术,大便控制不好,经常弄到衣服上,床上,妈妈从没怨言,总是把爷爷的衣服、床单等给洗的干干净净,还给老人家买好换洗的衣服,比父亲在时还要细心,爷爷有时候都不好意思让妈妈弄,但妈妈说:没关系,谁都会有老的时候,年轻人多干点没啥。爷爷回老家时,妈妈怕老人自己走危险,就亲自把老人送回去。
妈妈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工人,但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忙时妈妈经常加班,有时忙了,就经常把工作带到家里来干,有时我睡醒一觉,看到妈妈还趴在写字台上在写呀算呀,有时在电脑前工作,我劝她早点睡,她总说没关系,干完就睡,有时都到深夜2、3点多钟,这种敬业精神也给我做出了榜样,妈妈曾多次获得过单位嘉奖,还荣过一次三等功。
在我刚刚工作时,她会担心,因为在家里,从未受过委屈的花朵,刚刚走入社会,一定会
吃不消,但是她明白我的想法,从来也不说什么,静静的聆听我电话里委屈的哭诉,但是她会告诉我,一切事情贵在坚持,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人生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坚持,妈妈就支持,有一天你飞不动了,想回家了,妈妈永远在这里等着你。很安慰,很感动的话语,我明白她心里的舍不得,明白她的心疼,但是为了女儿的梦,她选择听孩子的,孩子的人生,让她自己去走,这样她才不会后悔。
母亲,给予我生命,养育我长大,给予我支持,抚慰我心灵。特别是父亲去世后的这十二年,她承受的,比三口之家多的多,可是她从未说过苦和累,因为她认定,我是宝贝,她是我的守护神。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篇3
xxxx是xxxx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这位xxxx年出生的大学生与别的学生有所不同:在租住的棚户房里长大,14岁时,母亲离开贫困的家;即将迈入大学校门之时,父亲又因脑梗彻底丧失劳动能力。面对种种不幸,xxxx一边打工给爸爸治病,一边努力圆自己的大学梦??
坚强的雨中蔷薇
三年来,xxxx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她就像雨中的蔷薇,顽强地生长着。
为了接受记者的采访,xxxx临时串了家教课的时间。
去年,xxxx和爸爸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住进爱民区诗苑新城小区一室一厅的廉租房里。爸爸住的卧室里,一张双人床占据了屋子的大部分,加上两个旧衣柜,屋里十分狭窄。桌上放了五六种张爸爸吃的药,xxxx则住在房厅里。
xxxx的爸爸盖着厚厚的棉被躺在床上,脸色黯然,不时表情痛苦地说,自己的腿疼。这时,xxxx赶紧给爸爸按摩。
因为结束供暖,屋子里有些阴冷。xxxx看着窗台上养的花,笑呵呵地说,这已经非常好了。
所有的苦难都是成长
在上大学之前,xxxx和爸爸租住在“偏厦子”里,冬天四处漏风,夏天闷热难耐。这也是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家里总断粮,四处借钱。因为没有借到学费,还晚上了一年学。曾经的记忆即使这样艰苦,xxxx还是说“那时有爸爸妈妈,还是个温暖的家。”
为了生存,父母四处打零工,没有时间接送xxxx上学。每当下雨天,学校门口挤满了送伞的家长,这让xxxx很羡慕。“我没有伞,所以我必须比别人跑得快。”
14岁时,xxxx的妈妈因不堪贫困,离开了家。妈妈走后,爸爸外出打工。从此,xxxx不仅要学会洗衣做饭生火,还要照顾80多岁的奶奶。
xxxx说,不知为什么,生活总像在考验自己。xxxx1年6月,xxxx结束高考,走出考场却得到爸爸突发疾病住院的消息。
xxxx的'高考成绩高出分数线40多分,原本能上更好一些的大学。可是为了照顾病中的爸爸,在填报高考志愿时,xxxx唯一的志愿是xxxx师范学院。
拿到大学入取通知书,面对十分窘迫的家庭条件,xxxx一直犹豫报不报到。当她硬着头皮到学校的时候,令xxxx没想到的是,学校为她办理了“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她如愿地迈进了大学。“ 那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成为大学生的xxxx不想再四处借钱维持生活了,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爸爸的医药费、生活费和自己学费。为了能赚钱,xxxx最多时做了3份家教,连着上四五个小时的课。有时累得在公交车上睡着了。在大学三年,xxxx没有休过寒暑假。
学会微笑命运就不会差
记者在对xxxx采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灿烂微笑。
xxxx说,这些年来,学校的老师,教职工还有社会各界一直没有间断地给予这个家的帮助。xxxx师范学院知道xxxx不离不弃照顾爸爸、苦苦求学的事情之后,从普通教职员工到学校领导都伸出援助之手。xxxx成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梁中贤的帮扶对象,梁书记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资助,而且逢年过节还去家里探望xxxx的爸爸。
学院职工曹军每个月从微薄工资中拿出一百元钱,资助xxxx。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给xxxx爸爸送药、送钱。xxxx在日记本里记录着不少好心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她说,现在没有能力回报好心人,等有能力了,一定要加倍回报他们。
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艰辛,xxxx都坚强面对。xxxx年她被评为xxxx1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今年又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明年xxxx就要毕业了,她很想当一名教师。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要带着爸爸,有爸爸在,才有家。”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篇4
姚明良,男,出生于1978年6月,回族,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是北浦小学的一名科学老师。在工作中,我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在生活中,十几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年过70岁的患重病的父母亲身上。我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在我的心里: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妈妈患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和左肾萎缩,爸爸患小脑萎缩,父母亲均年老体弱,每一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要住院,可是哥哥姐姐们都在农村,妻子也是在乡镇上工作,只要老人住院几乎都是我一个人承担了照顾老人的重担,最严重的时候是二个老人一齐生病,一下班我就从学校赶到医院,上班了有急急忙忙赶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又一次妈妈病情严重被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而我工作和照顾老人二不误,在监护室学着给妈妈梳头、扎头发。后来妈妈因腰椎间盘突出严重都走路几乎弯腰90度了,在这个时候我每天饭后都会背着妈妈下楼到小区院子里透透气、陪老人聊聊天,然后再背着妈妈上楼回家,就像小时候妈妈背我一样。为了给妈妈治病,自学中医知识,买来艾条、针灸治疗仪等仪器和药品,每天晚上一边辅导娃娃做作业就一边给妈妈治疗、按摩。这样坚持了大约9个月以后,妈妈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得到改善,妈妈从只能弯腰走路到行动自如,丢掉了拐杖。这么多年来,一个人除了扎扎实实搞好工作以外又要要照顾小孩还要经常到医院照顾住院的父母,从没有嫌弃老人,从没有一句怨言,相反还经常安慰老人。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对孩子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即使工作再忙,负担再重,我也从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我时常教育孩子学习要刻苦、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在工作中,我感恩于领导和每一位老师的帮助,经常与同行交流沟通,虚心请教。哪位老师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我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在领导的.关心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本职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被学校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我认为,作为一名有为青年,就应该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行动去体现孝道,在孝老爱亲方面, 我也只是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单位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孝敬父母。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自愿捐款。20xx年开始我规定自己每个月必须捐款50元,一年要捐款600元用于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到了20xx年开始随着收入的增加我又给自己新的规定,每月必须捐款100元,一年捐款不得少于1200元。出了每月100元的捐款之外,在20xx年里我单笔捐款最多的一次是1000元。我的捐款不图名不图利,简简单单就只是让陌生人也能感受到别人的帮助、感受到别人的爱。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在今后我还会提高每月的捐款数目。这样到退休我也可以捐款好几万了。虽然我额捐款与更多的爱心人士相比少之又少,只是沙漠中的一粒沙,但我只希望让爱得于传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
当然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向更多的人学习,在今后从点滴小事做起,争取做得更好,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篇5
杨玉西,50岁,是一名退休职工。家住长兴园。杨雨西同志自从1983年与丈夫结婚后,20多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照顾家庭,婆媳关系亲密胜过亲生女儿。
结婚时,由于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杨雨西决定婚事新办,一切从简,取消了在宾馆预订的婚宴,仅仅双方亲戚在一起吃餐饭,就算将婚事办了。对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邻居们的好评。婚后她们跟公婆一起住,由于婆婆身体不好,紧张的工作之余,她包揽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后来,她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儿,一家老小更是其乐融融。
婆婆由于早年守寡,一个人将三个子女拉扯大,大半生的穷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冠心病、哮喘、高血压等多种严重疾病,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她和丈夫一起带她四处求医问药。婆婆每月的门诊医疗费用都在600元上,而退休工资仅区区500多元,有时婆婆独自一个人看了病,觉得药费太高,不舍得买药吃,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想了一个办法,只要时间允许,每次都亲自陪婆婆去医院看病,看完病后,先将婆婆送回家,她一个人再去医院划价拿药,然后总是对婆婆说,现在药价又降了,您的退休工资足够买药了,我们也不用给您贴钱了,让婆婆觉得没有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安心多了。而实际上,她用自己并不多的工资收入支付了婆婆所有的医疗费用,而她自己在生活上则是能省就省,勤俭持家。近年来,随着婆婆的.年岁越来越高,朱小华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电子血压计、家用氧气瓶等家庭医疗器具。在饮食上,她也是尽量就着婆婆的口味来,精心安排适合老年人吃的食谱,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性格越来越像,都是大大咧咧的,直爽子、乐观派;共同的爱好也越来越多,喜欢相同的电视剧,同一个影星、同一种类型的歌曲,就连喜欢吃的东西都一样。婆婆常说“我有这个媳妇真是晚年得福!”20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耳濡目染,儿子也很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时常给奶奶捶背按腰,端茶送水,讲小故事给奶奶听,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杨玉西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孝顺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气顺,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媳妇,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可能,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的。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篇6
通过覃敏同志的模范事迹,我很感动也获益良多。在分场我们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覃姐”,作为她身边一起工作的同事,她孝老爱亲的点点滴滴在影响着我,让我时常反思自己。她的一言一行,也为我们林场孝老爱亲的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4年?14年间帮丈夫翻身、擦身、按摩、护理大小便。她毫无怨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刚才她说有次因排气不畅丈夫肚子胀得太严重,医生说唯有神仙才能治好丈夫的.时候,她却依然坚信丈夫会好起来的,让他继续接受康复治疗,最后在她的坚持下丈夫从死神里逃脱出来了。我没有办法想象覃姐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但如果换做我,我真不清楚自己能否向她一样做到?而她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她的永不言弃创造了丈夫一个又一个奇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夫妻真爱”,什么叫“人间大美”。
不仅如此,婆婆去世后,覃姐还把公公照顾得很好,煮他爱吃的早餐、每天换洗衣服、定期帮理发剪指甲换床单,把公公的个人卫生做得干干净净。不管是公公因丈夫高烧不退而精神崩溃还是家婆过世,在公公状态不好时候,她都能不嫌烦的悉心照顾公公,在关心陪伴下公公也逐渐好转。而公公对她们也是很关心,等着一起吃饭,给孙女交学费和零花钱。我感受到了晚辈对老一辈的孝敬,老一辈对晚辈的疼爱。她们在用行动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
在困难时期,覃姐对女儿的教育也毫不松懈,乖巧懂事的女儿和她一样乐观坚强。在爷爷状态不好的时候,女儿周末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陪爷爷。都说一个人以身作则践行孝悌,树立好榜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人和后代,我相信覃姐的女儿便是传承了她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
不管是作为妻子、儿媳还是母亲,覃姐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同样是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的我,我很惭愧,我远远不及覃姐。不管是在孝老爱亲还是工作上,我觉得我都有很多要向她学习的地方,学习她对家庭坚持不懈的付出和包容,还有她对工作任劳任怨,她的工作烦琐事情多,却能做到细致入微,我觉得这是因为她做事都能端正态度。
但我们也知道,其实她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女性,却用行动为我们谱写了当代女性孝老爱亲的典范。不管曾经我们做得如何,希望今天通过覃敏的分享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把我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发扬下去,缔造一个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学习道德模范从自身做起。
在此我对自己提几点要求:
1、要孝敬父母,要尊重父母以外的老辈子,尊重亲朋好友,关爱晚辈。如:做到常回家看看,关注父母思想、关心父母身体,问寒问暖。
2、夫妻间要和睦。做到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相互忠诚,互相谦让。
3、要爱护子女。如:做到教育好子女,关心子女,保护好子女等。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篇7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美林镇旺业甸村王义霞,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着最朴实、最真诚美德的人。
王义霞,1956年10出生,年逾花甲的她性格率真,待人热情,做事麻利,乐于助人。王义霞一家四口人,她本人20xx年在美林镇工商所退休,丈夫现在美林镇中心校工作,儿子有自己的小公司,女儿在锦山中学任教师,都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王义霞的孝顺在村子里远近闻名,她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公婆,还义务担当起了姨公公、姨婆婆的晚年生活。自1992年起王义霞夫妇就开始照顾无儿无女的姨公公、姨婆婆。姨公公身体一直不好,王义霞在照顾姨公公期间还没有退休,那12年间,工作家庭两方面的压力,加之孩子正直教育的关键时期,邻居说,王义霞是起的最早的睡的最晚的,因为白天单位有工作,她只能在上班前和下班后挤时间。春夏要耕种老人的地,秋天要为老人准备过冬的柴,冬天的时候还担心屋里冷,每天都要去老人的院子照看。丈夫那时候还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王义霞总说,家里的事还是女人要多做。所以她全心全意支持丈夫工作,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上有老下有小,王义霞总是说,谁的家里没老人谁的家里没孩子,咬咬牙都过去了。20xx年,她的姨公公安详的离开了人世。
到王义霞家走访时才发现,原来她的姨婆婆是聋哑人,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精神奇佳,心态特别好,虽然没有言语上的交流,但是短暂的停留,老人家用手势、动作告诉我们,多亏了这个外甥媳妇。老人指着新盖的房子,又指了指王义霞夫妇,听邻居说了我们明白,难怪老人的院子看起来比王义霞夫妇的院子要整齐宽敞,原来20xx年王义霞夫妇花7万元给老人翻盖了新房,难怪老人一直在指她的新房子。老人又指了指自己的额头,指了指王义霞,表情很痛苦,听王义霞解释明白,前些天老人不小心摔破了头,缝了三针,在锦山照顾孙子的王义霞听说之后,马上赶回来照顾老人。人不是铁打的,本来患有心脏病的王义霞,在照顾老人期间,劳累和心疼使她心脏病发作,20xx年6月赶往北京安贞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在手术期间,丈夫、儿子、女儿寸步不离的照顾她,她感动的直落泪;人家说,付出总有回报的,丈夫的体贴、儿女的孝顺那都是她的点滴付出的回报。
王义霞用她的温情细心照料老人,为老人排忧解难,为他们撑起一片睛朗的天。她的孝贤行为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儿子目前经营一家打印喷绘店,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儿子和女儿都非常孝顺。王义霞常说:"孝敬、照顾老人是应该的,也是做人的根本。"她的一双儿女也总说:"妈妈的一言一行就是我最好的榜样".王义霞是儿子和女儿的第一任好"老师",在他们的成长中托起一片风帆;她用真爱全心支持着丈夫的工作,为丈夫奔波忙碌,是丈夫生活中温馨的"港湾",在她身上无处不展现着一个东方女性的美德:善良和贤惠。
王义霞同志她就像一棵大树,在炎炎夏日里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放飞希望,自己却总是守巢。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腼腆的一笑说:"这些都我应该做的呀".最简单的话语,表达出的却是最崇高的品质。王义霞用自己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贤惠的妻子最无私的奉献,在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光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