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最新7篇(《智者的警示: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主要介绍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的最新七篇内容。这些教案详细解读了这篇古代名篇的内涵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读者可以深入探索邹忌的智慧和齐王的纳谏之道,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领导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直言的大臣是不成的。可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历史上有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却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
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
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是既要敢于进谏,
更要善于进谏,要讲究进谏的策略和技巧。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
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
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
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 )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设计简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有时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们如何看待别人的劝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将会领略到以雄辩著称的`邹忌的讽谏之法,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启示。
二、解题并简介邹忌和齐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包括生字的读音、某些句子的节奏。
2、朗读指导:
⑴请学生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妾弗谤讥期年时时而间进
⑵注意节奏如“今齐地/方五千里”
⑶朗读语气:
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如第一段邹忌问自己与徐公谁美时,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卑怯顺从的口气,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结尾写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3、待学生找到依据后,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纳:从“令初下”到“期年之后”,出现了由“门庭若市”直至“无可进者”的可喜形势,可见进谏情况出现了“三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找到原因后,请学生翻译该句子,并明确这是齐威王“三赏”的结果,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其中有成语“门庭若市”,并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齐威王能作出如上决定,是受邹忌的讽谏,那邹忌是如何劝说的?
6、学生合作探究,明确邹忌的“三比”后,应该体会到邹忌设喻说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说到国事,这是类比说理。提醒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公输》和《鱼我所欲也》同样出现过类似方法。
7、学生齐读第2段,解决词句理解上的疑难
如私臣:偏爱齐之地方: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8、那邹忌因什么而有上述思考呢?
学生会说到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不同语气的回答以及邹忌的“三思”,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三句答句以及邹忌的“三思”,并翻译,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一个提宾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1段,并提醒体会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语言魔力。
9、由此可见,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10、归结课文: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邹忌因小见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问──三思──三比──三赏──三变──战胜于朝廷的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六、朗读课文
七、明确纳谏除弊在当时的作用和借鉴意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八、总结并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了邹忌这一贤臣和齐威王这一明君,相信邹忌这一善于讽谏的谋臣形象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学期我们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于辞令,不畏强暴,积极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请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出自《国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请比较厉王和齐威王对待臣子的讽谏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要求用类比说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
3、课外阅读《战国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书】
三问“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面刺──受上赏
三赏上书──受中赏──措施得力
谤讥──受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变数月后──时时而间进──效果彰显
期年后──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本篇节选部分主要记载了齐国谋士邹忌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齐威王听民意从而达到强国家的良好效果。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 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注重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太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在保证落实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考虑怎么把文言文的课教得更加 生动活泼,考虑怎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3、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4、领略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教学 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通读全文,弄准字音。
2、布置学生上网查关于《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3、布置学生书面翻译文章。
4、教师做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 导入 ,激发 激趣:
众所周知, 评价 美丽女子 的词语有很多,经典的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是在形容哪些美女么? 对,是在说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昭君、杨贵妃。 英俊男子比如有宋玉、潘安, 那大家知道有评价 英俊男子的词语么?比如说身高: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矮。这就是美到极致啊!今天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英俊的男子——邹忌, 内外兼修, 不仅长的美,而且他的.口舌功夫也是相当的一流啊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音读: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示范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强调积累正音:
昳 丽 yì 朝 服衣冠 zhāo 朝 廷 cháo 谤 讥 b à ng
时时而 间 进 jiàn 朝 于齐 cháo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意读: 再读课文,翻译文章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章。
2、各组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成果。
3、教师评价订正,归纳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谁与谁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呢?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③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 孰视之:孰,通假字,通“熟”。
⑤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⑥ 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⑦ 皆以美于徐公:以,动词,以为,认为。 再如“以师赴秦军”,“以”是动词率领的意思。
⑧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⑨ 能谤讥于市朝: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
⑩ 期年:满一年。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断句,读出节拍。
四、情读 :品读句子,读出情感
1、品读妻、妾、客的回答: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① 学生示范,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读出情感。
② 学生分析三个人的内心世界。
③ 教师明确:
妻:私——偏爱。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对丈夫情感深厚而强烈, 不排除有美化自己丈夫的成分,有点夸大其词,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 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由衷地称赞 ,用感叹句 。
妾:畏—— 畏惧。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对丈夫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顺着妻子的话说说而已。
客:求——有求于人,说点应景的客气话、奉承话,句末用句号,陈述句,情感一般。
板书: 妻——私(偏爱)
妾——畏(畏惧)
客——求(请求)
2、品味邹忌的劝谏艺术:
提问:
① 邹忌是怎样劝谏齐王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邹忌的劝谏思路是从家务事谈起,由家而国,道理相同。
(板书)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客——求(请求)——子民
面临 现状 :奉承话 王之蔽甚矣
解决方案: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实施 过程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最终结果:齐国称霸
②你认为邹忌的劝谏为什么会成功?
教师明确:
邹忌含蓄劝谏,齐王从谏如流,齐国称霸。
3 、师生三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五、美读:调动情感,美读文章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课堂小结:
翻译文本,诵读对话,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理清思路,明了逻辑,欣赏邹忌劝谏艺术
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
1、假如你的表妹要上高一了,学校安排军训,但是表妹怕晒黑,不想去参加,如果姨妈希望你去劝说表妹,你会怎么劝谏她呢?
2、假如你和同学上街,同学不走人行横道而横穿马路,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3、家人闲聊时,妈妈告诫你说遇到路上有老人摔倒可千万不要去扶起,否则容易找上麻烦,你会怎么回答妈妈的话呢?
学生任选一个问题,或者自己创设情境,然后加以回答。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王之蔽甚矣 →称霸
客——求(请求)——子民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常抓不懈,落实 对文本的 诵读, 注重创设情境以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5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
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
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
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二、解题: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同学齐读第二段,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五、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师生探究: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七、拓展:
邹忌进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内政修明,齐国强大,那么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有哪些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