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精神演讲稿参考5篇(超越极限,耕耘未来:袁隆平精神演讲五篇)
袁隆平精神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精神象征,他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深受人们的敬仰。本文将为大家推荐5篇袁隆平精神的演讲稿,这些演讲稿涵盖了袁隆平先生在科研、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激励读者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追求卓越,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袁隆平精神演讲稿篇1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袁隆平凭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捧回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他第二次获奖,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谈了自己的金钱观。
其一,“钱是重要的,但其来路要正。”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亿元,而事实上,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上一起只有几千元,但他却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花了。”
其二,“钱是来用的,但莫奢侈浪费。”袁隆平将国家的奖励大都用来搞科研,并拿出1200万元设立“农业科技基金奖”,他自己的饮食以清淡和健康为贵,衣服以朴素大方为主。
其三,“该用的钱就要用,不要小气。”生活中的袁隆平勤俭、朴素、小气,但他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却慷慨大方,毫不吝啬。
其四,“钱不是衡量地位身价的标尺。”袁隆平说:“现在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农民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朴实,二是勤劳。别看他穷,可心胸开阔。穷不是低下,有钱不见得高贵,要看本质。”
谢谢大家!
袁隆平精神演讲稿篇2
各位同学们: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利益。让中国人民仓禀充实、餐桌丰富的袁隆平居功至伟。因从小目睹过太多因缺少粮食引发的灾难,袁隆平从小便立志“要为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正是因为身怀忧国忧民的深情厚谊和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感,袁隆平在人生规划和事业发展方向中不顾家庭反对毅然选择农学专业,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将出彩的小我融入到服从国家、人民需要的“大我”中,直到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刻,依然心系杂交水稻事业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小目标”不过是风趣之语,并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沉淀与积累,需要的是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小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经说过,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标,如今又向着两个新的小目标继续前进。“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标”,让大理想看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规划即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我们还有“两个奋斗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为有“伟大梦想”的指引,我们才一步步实现着一个个曾经看似困难的“小目标”。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灵犀一指”的创新。袁隆平谈及自己和团队的小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小目标”就会成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有了“灵犀一指”的创新,沿着创新之路前进,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长。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对创新的大胆尝试。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到头来很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过得去“时间”这一条湍急的河流,让国家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能够解决越来越多从前从未遇到的难题。
希望袁老的“小目标”早日实现,也希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并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袁隆平精神演讲稿篇3
大家好!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谢谢大家!
袁隆平精神演讲稿篇4
你好!大家好!
袁隆平有两个愿望:一是合成超杂交稻;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声音,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从成绩和荣誉两个负担中解放出来,超越了名利,对于很多头衔和打工,可以辞职的坚决辞职,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灵缠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仅能提高我国自己解决饮食问题的能力,还能为解决人类还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将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作为人类谋求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我喜欢看稻预千重浪,到处都是英雄下夜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天的寒冷,这里袁隆平把记者送到十字路口,说:我梦见杂交水稻的茎像高粱一样高,穗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成,我和助手们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乘凉。满载袁隆平的梦想和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优秀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名为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上写着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农业科学的成果中打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在引导我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引进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杂交水稻技术作为战略计划,自90年代以来,特别支持在世界几个生产水稻的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聘为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的首席顾问,近年来,他每年都在海外指导,多次向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家指导,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到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开设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和印度的栽培面积分别超过10万公顷和20万公顷,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到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以下是第一文档网分享的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袁隆平精神演讲稿篇5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的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