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模板5篇(《围城》:智慧与困境的交织)
《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幽默的笔调和犀利的观察力,揭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本文将为大家提供5篇《围城》读后感模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对小说情节的解读,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这些模板都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围城》读后感篇1
之前一直听到别人提《围城》这本书,我想最经典的那句话就是“婚姻就像围城,墙里的人想出去,墙外的人想进来。”这句话也许很多人觉得它是至理名言,但是至少对于目前的我,还没有这种感觉。带着很高的期待买来了一本精装的《围城》,在上下班的路上慢慢的读完了这本书。
书是钱钟书先生花了两年认真写完的,故事的脉络也不是特别地复杂:方鸿渐是故事的主角,故事的开头就是讲他们一众留学生乘坐轮船归国的情景。在船上方鸿渐遇到了鲍小姐,和她风流一把之后鲍小姐扭头甩掉了他。同船上的苏小姐苏文纨却对方鸿渐有了好感。论条件方鸿渐是配不上苏小姐的,可能是越得不到的越想要。看着鲍小姐和方鸿渐这么甜蜜苏小姐也想要得到。
回到上海之后,方鸿渐又认识了唐晓芙。赵辛楣追求苏小姐,苏小姐有意于方鸿渐,而方鸿渐又追求唐小姐。最后谁都没有成功。方鸿渐和唐晓芙两个人因为误会,又因为没有胆量去主动承认什么,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苏小姐也就嫁了一个有钱人。
后来赵辛楣和方鸿渐、孙柔嘉、李梅亭、顾尔谦五人去了内地当大学老师。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李梅亭在倒卖药品,顾尔谦和李梅亭少带盘缠各种算计。路上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又遇上了盘缠不够等等。
最后大家好不容易挨到了学校,高松年是新版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简单的方鸿渐以及复杂的赵辛楣都没有斗过这个校长。当然还有外语部的刘主任以及哲学的汪处厚,还有漂亮的汪太太。赵辛楣因为和汪太太的一点暧昧,一点误会,再加上被人抓到了正着,离开了学校;方鸿渐也因为辛楣走前有意无意留下的一本书,没有被继续聘用。又因为一点点误会,一点点心动,稀里糊涂的就和孙柔嘉订婚结婚了。
结婚之后的方鸿渐一点也不顺利,婆媳关系没有处好,连自己都不太敢回家;自己挣的钱还不到老婆挣得一半,也感觉很自卑;孙柔嘉也看不上方家,只喜欢和自己的姑妈走的很近,也不照顾丈夫的感受。最后一个镜头,方鸿渐辞职回家之后,听到了孙小姐和姑妈数落他的不是,自己愤愤离家出走,又发现没有钱,惺惺的回家之后,孙小姐已经走了,老旧的闹钟敲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前两天和蔚蔚闹别扭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想起了这一段,想起了几个小时之前我也在蓄心待她好。结果几个小时过去了两个人都很不高兴。想到之后心里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也许这就是文学著作与网络快餐的区别吧。
感觉钱钟书的文笔确实是很犀利,而且在其中我看到了很多韩寒的影子。之前韩寒说他在模仿钱钟书的风格我还不太理解,看了围城之后全都懂了。那种短小的、幽默又带深刻讽刺的句子真是如出一辙。抛开语言的犀利,我觉得剧情只是一般,没有特别多的跌宕起伏。方鸿渐和唐晓芙在雨中告别那一段很精彩,其他很多都是现实的写照。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那种“墙里的人想出去,墙外的人想进来”的感觉。书后面杨绛女士的评论中有一段说,要是让唐晓芙和方鸿渐走到一起再产生矛盾,可能更能突出“围城”的感觉。但是可能钱钟书比较偏爱唐晓芙,不愿意让她嫁给方鸿渐这么窝囊的一个人。
这本书后来再回头品味的时候,能够品到更多地味道。就像酒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愈加的香醇吧。
《围城》读后感篇2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
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这本书写得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城》读后感篇3
围城,初读围城这两个字还以为是写武侠小说。后来读完围城之后,才知道是写现实生活。
在序章中。钱钟书说,他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看完后知道是写战争时期的一批到外国留学的年亲人。讲述他们的爱情问题,工作竞争,生活的压力。主人公方鸿渐一开始对于感情、生活充满了遐想、向往,当它成为了别人的丈夫时却发现多么的无趣,又向往以前的自由,也印证了书中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进城”。
生活就是一座围城。在围城里的人面对这各种压力:学生面对着学业压力,刚刚毕业的学生面对着新的压力:毕业后怎么生活,面对社会等等。在书中作者也描绘着一个刚毕业的人物——方鸿渐。方鸿渐是一个颇有知识的青年人。他不断的想成为一名在社会中的名人,但是他经不起诱惑,总是被诱惑的恶魔勾走。就是他的性格才产生了他的种种决定。
方鸿渐拿着假毕业文书,并不他想骗父母,而是被围城迫着骗父母。他面对着假文书被识破的压力,不断的掩饰,尔虞我诈,在社会中明争暗斗。他不能在这股暗涌潮流中乘风破浪,只能屈服于这股大潮流,成为这座围城下的扯线玩偶。
身为一名高中生,看过《围城》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责任。婚姻生活中会不断遇到让人头疼的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我们是还不具备。在婚姻生活中的责任就是能够在这股暗涌潮流中乘风破浪,来去自如的,对家人和朋友负责的能力。
从《围城》中我明白学校为什么禁止同学之间有男女关系,因为这种男女关系在我们这群高中生中像一群疯牛,不由我们所控制,我们在这关系中往往需要依靠别人替我们去解决,我们也往往会在这种关系中闯下大祸,最后我们总会一走了之去逃避,剩下一堆烂摊子让我们的父母,老师去解决。婚姻本来是对双方美好的事,但这种美好需要我们有能力去维持,去保护。这就是我在《围城》中的婚姻所理解的责任。
在《围城》的刚刚开始中,方鸿渐面对着欺骗与诚实的抉择,而他选择了欺骗。对于欺骗的了解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在方鸿渐面对父母在假毕业证这件事中,确实是难以选择。当初方鸿渐是这样想的:如果不拿假毕业证回家,父母和自己在社会中会抬不起头做人,就业难,婚姻难等等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但如果拿假毕业证回家,结果会不一样。就业容易,婚姻也不难,父母也会自豪。但会面对被揭发的风险,被揭发以后面对的问题会比不纳的严重很多。也许欺骗的结果会是好的,但也许是坏的如方鸿渐在后来被识破之后产生的种种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面对欺骗的态度在不同问题上应该持有不同的态度。这是我在《围城》中理解到的。但我会选择尽量不欺骗,因为相信着诚实总会有回报的。
有很多人都指责方鸿渐这种拿假毕业证后来自食其果的做法。但当我们真正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创造比方鸿渐更好的做法。其实选择往往有百分之五十都是错的,但我们注重的应该是做错后补救的方法、能力。这才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围城,围城中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走出去的人面对的又是一个围城,走进来的人也面对的一样,但人们总会在围城中兜兜转转。因为有生活就有压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微笑着去面对压力,试着冲向围城的上方,可能围城上是不一样的天空。
《围城》读后感篇4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而城里的人想冲出去。”这据信是《围城》书名的来由。
不清楚自己是在城里还是城外,因为这个“城”无非是比喻人的处境。
除了几个高僧不会再有人对自己的处境从头至尾地满足,既便是“就地坐下来”也期望着“音乐从空隙中涌出”。何去何从,看各人对其处境的理解,更看各人的欲望。欲望在时间中延伸,就构成了目的。可以说目的是我们对时间的承诺,也是我们对时间的功利地度量。
没有明确的目的,行动就失去了在时间中的价值,尽管这可能反而更凸现了这个行动纯形式的美,用与美在我们心中往往是对立的;而没有共同的目的,一切行动,包括这些行动合成的事件,自然也是断裂的。《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不幸正是一个没有明确目的的人,他的眼中,或从它的经验中,倒更可以看出世界的破碎来——包括他自己内心的破碎。
书中有一个比喻:“这好像开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剧,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曲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明其妙。可是每一破碎的片断,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这是方鸿渐在议论它和孙柔嘉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在议论自己的人生。他倒没有想到孙柔嘉不是自己所认定的,他认定的——倒还真不敢说是认定呢——是唐小姐,不过,这认定只证明了断裂,因为他和唐小姐并没有因为目的的明确而相知,进而相爱,他们俩的目的并不一至。唐小姐望着雨中的方鸿渐是否有一点点爱情呢?这已经不重要,方鸿渐抖一抖身上的水走掉了。唐小姐窗边的柔情和此后“宁可忍痛至于生病”,方鸿渐的失神落魄,恐怕难用误会两字来嗟叹,只是结果扮成了误会而己。误会也是一种断裂,被认为可以接补的断裂——但其实我们总以为只是误会而己。
这时候,勿宁说“臂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这已经几乎是宿命了。
我不知道说此书描写了人世宿命般的断裂感是否是作者的本意,也难拟定本书的主题——用一个概念来浓缩一件复杂的艺术作品总是一件牵强的事,艺术多少有着游离在概念之外的东西,要用无数的字词、色彩、线条、声音搅到一块,桶和搅拌这个场景才是艺术最迷人——也可能是更本质的地方呢。
在《围城》的最后:“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一一搬出来细数……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杨绛女士认为这一段令人荡气回肠,而我左思右想,也只有时间能嘲讽和超脱破碎的生活——嘲讽和超脱给我们带来理性和安慰。这里实际上是用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反写了那个兜圈子的比喻(原形?)——比喻方鸿渐在境况上又被抛到了城外,又回到了自己的破片上。
这也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全书里唯一处抛开叙述者冷静的观察和议论,直接流露出隐含作者“忧世伤生”(杨绛谈《围城》写作所言)的一段文字。
《围城》读后感篇5
昨天便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很难想象这本书是在1944开始编写的。放在现在也并不觉得过时。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战乱的中国,我甚至在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千万个画面。在方鸿渐与苏文纨小姐分开后,方鸿渐去的那所三闾大学会不会是某个重要的“根据地”?方鸿渐与苏文纨会不会在内地以“联络员”的身份再次相遇并重归于好?
很显然,他们的分开便是他们感情的句号,而我对这一“战时文学”时期作品的猜想也在最终方鸿渐听着家中那只慢走的老钟六声“当”之后被否认。松下一口气,但也开始了内心的落寞,落寞的是我很诧异地在方鸿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人人都是方鸿渐罢。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整本书按我的分类,有四大部分:归国邮船,上海,三闾大学与再归上海。
“归国邮船”作为全书的第一个部分,便有极强的嗜读性。它好比我在看一部电影,我好奇它会讲什么,会好奇它会从哪个角度切进去。钱钟书先生用一种类似“长镜头”的写作手法,从海面高空从远到近拉下去,摄像头围绕着邮船转了一圈,最后镜头在甲板的地方开始拉近,跟着一个乱跑的小孩,撞在了苏小姐的身上,再次往后拉,定在苏小姐与孙太太的寒暄交谈中,随着她们的聊天,镜头开始跟着他们的谈话内容转到了鲍小姐与主角方鸿渐身上……故事便这样开始了。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方式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也迅速将读者拉进到这个虚构的世界当中。
第二个部分“上海”是整本书最轻松最畅快的一部分。方鸿渐在上海的这段时间是他的人生巅峰,每个人都沉醉在它的纸醉金迷里不愿醒来。也许是因为人人都乐于爱美好的事物,而对丑恶闭口不提,尽管读完了整本书,我的思绪依旧停留在这段时间里。
在这段里,看到了广为人知的那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就像所有找到彩蛋的小孩一样,笑了起来。
第三个部分“三闾大学”,讲述了方鸿渐一行人从上海转至长沙三闾大学,并在三闾大学工作的一系列故事。是方鸿渐成长的时期也是他逐渐平庸的时期。这段有极小一部分关于战争的描写。而整本书中,关于战争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以后这四个月里的事,从上海撤退到南京陷落,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最后一部分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的故事。看得恨,却又无可奈何。
我不自觉将这段感情对应起了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都讲他们的婚姻好,可他又是怎样写出这真实的一部分呢?只有钱钟书自己知道吧。他俩的婚姻算挺好的,安安稳稳相伴到老。有时候确实会觉得对恋爱和婚姻感到恐惧,但总还是会有那么一个人的出现让人又起了一丝丝希望。“镜中月,水中情,倘若能装满七分,我已感激不尽”,尽管知道是围城,可是当遇见爱的那个人,我还是想进去。
表面里,围城讲的是爱情,但世间又有什么不是围城?人们总是会期待着未知的美好,却又恐惧着已有的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