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7篇(《天空的密码:看云识天气》)
本文主题为《看云识天气》教案7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观察云朵来预测天气变化。教案内容包括云朵的分类、形态与天气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云朵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读者将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天气,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1
【设计思想】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淡化文体,突出重点,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并且适当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语文味”。
3、设计中给学生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故事中的诸葛亮真的是神仙吗?他又怎么知道会有大雾天气的呢?其实,他只不过是了解一些天气的预兆罢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之后,都会变成料事如神的“小诸葛”了。
或者
2.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多媒体出示)
1、会读写和解释课后词语。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原句)
3、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原句)
4、用双横线画出各种云的名称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单横线画出其特点,用波浪线画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此环节旨在整体感知,第1题可让学生提出不会读和不明白的字词,第2题和第3题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第4题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要求细致,让学生学会方法,可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学生准备1分钟,然后展示。
(过渡:大家说得很好,文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但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乱,这是为什么呢?)
三、小组合作,互补互助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温馨提示:
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学生讨论完成后,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过渡:学习一篇文章不能不揣摩语言,本文的语言非常准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但文章也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文章的语言。)
2、揣摩赏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全文不但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而且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之美,有的是运用了某种或多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则是选取了优美准确传神的词语。这篇文章就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 “打比方”)进行赏析。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四、分层练习,纠偏补漏
阅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题目:
五、知识整合,归类评价
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由的说。
提示:
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条理要清楚;
说明的语言可生动;
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等。
六、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4.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5.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案例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以猜谜活动、拆字游戏引出课题,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学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三: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师:[示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声]高积云。
生2: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生:[齐声]晕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教师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点拨、调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本案例中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旧有的说明文教学常是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机械繁杂,教者吃力,学者厌烦。本案例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力求删繁就简,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再次,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模仿、加工、游戏、创造,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最后,但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结课甚至有些仓促。
(2)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得课堂不够流畅。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5.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使用说明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段意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 ) 绸幕( ) 弥漫( ) 峰峦( ) 轻盈( ) 鳞波( )谚语( )日晕( )崩塌( )( )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奔 bēn( ) 薄 báo( ) ban( ) bó ( ) bò ( )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 鱼lín sǒng 恿 证quàn 波光lín lín
4、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 ) (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 (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
5、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 )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积云 E.积雨云(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 ) A.变阴的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简表1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6
【教材分析和处理】
【内容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明文,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和语言上的准确性都体现出来了,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材的处理】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电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美妙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气预报吗?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如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可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想知道天气情况怎么办呢?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验,根据天上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有关的知识短文《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提纲内容
对课前下发的预习提纲进行检查。预习提纲应该有的放矢,尤其是两个表格的概括应用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了解文本。老师不要讲太多,主要通过学生的读书、小组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
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括句、过渡句等以及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此环节解决。
三、朗读课文,读出美感
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读,并说出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四、统观全文,了解主要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说明方法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对号入座,初步掌握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学生质疑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先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师点拨补充。
六、总结课文
先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师再小结。
七、课堂练习(电脑展示)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家里人及有经验的人),并解释说明。
2、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这些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看云识天气》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四、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2、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3、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4、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5、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6、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