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读后感6篇
纵观历史长河,不难发现,人民群众是国家赖以生存乃至长存的奠基石,对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繁荣至关重要。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为人民,做好初心“分解式”,在为人民谋幸福中奋斗不止。
坚定理念守住初心。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员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风云变幻局势中始终保持自信、自力、自强的精神支柱。时下,党内有些干部迷于女色,醉于权力,浮于干事,思想严重退化,弃理想信念不顾,信仰犹如泡沫一碰就碎,致使家人蒙羞,社会不耻,党内不容。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守住初心,坚守阵地,为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砥砺前行。
照照镜子比对初心。古人云,“五日三省吾身。”就是说人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作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来不得含混其词,不能有吃卡拿要,利益揣自己“腰包”等行为。要时常检视自己,对存在的个性缺点及时改正,对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及时转变,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考验,真心做到为践行初心上纲上线,保驾护航。
迎难而上践行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不是跑跑腿、撒撒娇就能取得。眼下有些党员干部吃不得苦,沉不下心,放不下面子,践行初心只是嘴上说说,行动上却背道而驰。还有党员干部遇到困难不是去克服,而是一味逃避,不作为,甩锅给他人,这样既不能提升干事能力,也不利于团结,还会影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可谓得不偿失。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务实肯干,困知勉行。
这次主题活动,既是一次追根溯源之行,也是一次党性锤炼之行,更是一次宣示决心之行。深切缅怀革命先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大家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今年4月底,我有幸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在铜川召开的陕西省选调生专题培训班。还记得,在培训开班式上,照金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耀东同志是这样形容选调生的,他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从一流985、211的大学选拔出来的人才,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豪不夸张的说,我个人听完张书记的发言后,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张书记的话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充满了对选调生的厚望,确实,作为一名选调生,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自身职责,从认识上找准自身定位。
一是要志存高远。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中才不会消失,作为选调生应该把我们的个人理想、价值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时代的追求结合起来,应该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建设新农村作为我们的理想与追求,将选调当作人生的事业而非职业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在基层锻炼的机会,才能更加积极地发挥出我们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提高我们在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与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二是要抵制诱惑。理想的实现是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始终保持铁杵磨针的耐心与锲而不舍的决心。通过选调生这个光荣的平台,我们更应该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思想觉悟,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牢记为基层服务的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勇于去挑战去克服。不论身处什么境地、面临何种诱惑,都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官”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岗位,“权”只是为人民务的一种工具。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利益所迷惑,时刻保持选调生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负使命、不负人民。
一、使命意识体现红色文化专栏的温度
所谓宣传有温度,就是要接地气,密切联系实际。作为党校主办的期刊,将红色文化专栏做出党校的风格与特色,融入党校的实践与亮点,才能确保宣传有温度。因此,在设计“党性教育基地巡礼”栏目时,刊物充分考虑了自身定位与现实基础。
服务主业主课
坚持问题导向
理论是为了现实服务,一切脱离了现实基础的研究都缺乏动力源。红色文化专栏只有找准现实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增强理论诠释的生动性。当前,“党性教育”学什么、怎么学,“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党性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等,都成了专家学者、党的工作者聚焦的重点问题。实践中,在干部教育的各个主体班次中设计好“党性教育”专题内容,不仅涉及教学部门制定教学方案,还需要授课老师、学员处根据学员实际完善“党性教育”专题的内容与形式。这里面大有内容可为,大有文章可做。因此,“党性教育基地巡礼”的栏目选题呼应了现实问题需求。
展示创新成果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党校期刊作为党校的“学术窗口”和“学术名片”,是党校传播学术思想的平台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桥梁。因此,党校期刊的红色文化专栏更要注重示范引领作用,将基层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通过栏目展示出来。当前,一些党校建立了专门的党性教育研究中心,一些党校建立了党性教育实训室、现场教学基地等,还有一些革命根据地在党性教育中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探索与创新为“党性教育基地巡礼”的栏目开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初心本色构筑红色文化专栏的深度
栏目定位是前提,内容设计是核心,也是红色文化专栏是否具有深度的关键要素。红色文化专栏的设计绝不单单是一个栏目的名称,还要进一步思考、准备栏目的具体内容和稿件来源。
针对当前党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积累的经验,“党性教育基地巡礼”栏目的框架设定为“1+2+3”的方针,争取解决问题、突出亮点、打造精品。具体地说,就是围绕一条主线“红色资源”,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或是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发源地,以红色资源作为党性教育的活教材。这些根据地蕴藏着大量的精神宝库,闪烁着党的建设过程中的智慧,是党性教育基地的最重要的来源根基。同时,依托“回顾历史、展示当下”两个基本点,一方面重温革命根据地当年的感人故事和事迹,深刻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另一方面,致力于展示当前各地利用红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的亮点。此外,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组稿方向。多方面既包括当地政府、党校等机构,也可以有革命前辈或其后代等代表人物;多层次既要有领导、专家,也要考虑一线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形式既要有传统的理论探索、实践心得,也可以加入图文宣传、人物故事等内容。
通过“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三个组稿方向”的确立,树立“党性教育基地巡礼”特色栏目的基本框架。这样的设计,既考虑历史,又把握当下,更着眼未来。既有大量素材的论证,又有实际工作的创新。既能满足读者、学员了解党性教育内容的渴求,又可以着力传播党的音,不断挖掘红色文化专栏的深度和广度。
三、实践优化提升红色文化专栏的效度
目前,“党性教育基地巡礼”栏目围绕上海一大会址、福建古田、安徽金寨、江西井冈山、河北西柏坡、贵州遵义等,陆续刊发了专题稿件。在组稿、编发的实践过程中,编辑与作者有效的沟通交流,提炼了稿件亮点,提升了红色文化专栏的效度。
一跃而起的刹那,惊心动魄的三秒,不可思议的惊天逆转!一群苏联篮球运动员,在慕尼黑奥运会男子篮球决赛的赛场上,用仅剩最后的三秒,绝杀了世界男子篮球霸主——美国队。创造了他们的传奇,用弧线划下了春秋。
暑期档热映的青春励志大片《绝杀慕尼黑》讲述的是苏联男子篮球队,在奥运会赛场上夺得冠军的故事。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相继出场,有为了获得更好待遇而转投他队、在最关键的时刻却又回到兄弟身边的立陶宛球员,也有高度近视仍要坚持留下的扎尔,还有膝盖受了重伤后需靠注射止痛药,却只为上场一搏的谢尔盖,甚至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知道自己仅剩一年时日毅然与女友分手、压榨自己的体力只为实现最后一点点价值的萨沙……一个队员各自为战、内部矛盾重重的团队,要去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战胜世界男子篮球的霸主——美国队,简直是无稽之谈!当教练提出要在一年后的慕尼黑奥运会赛场上,去拿苏联第一块男子篮球的金牌时,连推荐他的官员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各种质疑和嘲笑接踵而至。
从面临即将分崩离析的集体,到齐心协力的团体,是教练的坚持,亦是队员的成长。为了兑现看似荒唐的承诺,为了国家的荣誉,主教练加兰任甚至无法陪伴身患重病的儿子,在队员与孩子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他的坚韧和无畏的付出,也带动了队员在退缩与前行之间选择了拼搏。日日夜夜的苦练,一个个细节、一个个战术,不厌其烦地演练,汗水伴随着泪水,让他们忘记一切,又有谁去想过结果呢?在生活与学习中亦是如此,只要过程不负本心,结果怎样,那又如何?事实证明,只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努力向前,最终结果也定然不会负了你。
“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这是教练在新闻发布会上掷地有声的承诺。是啊,谁也不是永恒的霸主,谁也不是屹立不倒的高峰,若你尚在山脚,别想着抬头仰望,只要脚踏实地,不屈不挠,直面困境,你终究会达到你期望的高度;若你已在云端,就要坚守本心,那高处不胜寒,一不小心就会一脚踩空,摔得粉身碎骨。在其位则谋其政,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去空想,别的怎样一概不用管,这并不是自私,而是生命魅力的体现,是生命之花的绽放。
在电影的尾声,也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到最后一秒,都可能有奇迹发生”。而这句话恰恰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坚忍不拔,不抛弃,不放弃。奇迹往往就发生在不可思议的一瞬间。
我仔仔细细地用圆规,缓慢而小心地在素白的纸上,画下了一轮优雅美丽的圆。
画室里四面都是白茫茫的墙,看了让人直觉头晕目眩。一待便轮了三轮春秋,我的画一副一副的被挂上去,墙上就成了黑色和白色交织缱绻的地儿。瓶和罐,水果与蔬菜,加上一只玻璃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组合。我想起鲁迅先生在《秋夜》里写的一段话:我的院子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评论大家们不约而同都说这番景象是单调寂寞的。是的。我默默地看着那些画,深以为然。
最记得一次,画的是文豪伏尔泰。微微卷曲的发,戴着头巾,蹙眉抿唇。双颊深陷,目光深远却含有蓬勃的力量。第一眼看去,心头蹦出一行字来,这次真是,难极了。然迎着老师温雅又信任的微笑,我还是点了头,说好。
我抱着画板缩在位置上,耳边除了纸笔摩擦的轻微刷刷声,还有呢喃的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抿唇,对照着石膏像,一分一毫地重新测量比例、加深明暗对比,调整一切不很惹眼的细节。脑海中不断回放给石像的定位——瘦削、有力!我精细地打磨着属于我的作品,并且享受这一过程。像园丁修剪繁枝茂叶,一剪两剪,塑造出的形态各异的花草,直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我想,每每这时,不论多大的劳累,也只是化作四字甘之如饴吧!
圆规,一只立脚,一只笔头。只有拥有相同的圆心与半径,首尾才能契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墨守成规,顽冥不化,但它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工具。
“素描最是要耐得住寂寞才学得好,这东西看着容易,却最磨耐心……”老师在与新同学家长谈论时,我正不停交换各种型号的铅笔,做最后的调整。纠正了一排显得僵硬的线条、轻擦反光面使立体效果更突出、斟酌落笔的轻重给阴影上色……我不厌其烦地画长短不一的线,唇角不由自主地翘了些。
于是我整整画了六节课,共是九个小时。初稿仅用三个小时便能完成,然百尺竿头尚且能更进一步,更不用提我这只是拙劣至极的笔迹。莫名地对于这幅画有所执念,大抵就是因为它难,才更能激发征服欲。再加之我生性好战,并且好胜!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老师所说的写好名字就贴上去的草率行为,不尽人意,不如不尽。
执笔烟雨醉江南
今读此书,略有相遇之美,复有相思之愁,感慨万千。全书以散文形式,记叙了一个又一个江南过往之事,有喜,有哀,有乐,有愁。每个故事之中穿插诗词,阡陌启迪。纵观整体,全书分为“遇”“思”“离”三个阶段,述写了文人墨客将千错红尘寄于烟雨江南的过往。
一杯清茶,一字天涯,隔花相遇,洗刷一个多情的江南;雨弹琵琶,风缓蒹葭,但为君故,回望一个似水流年的江南;雪夜风花,山水韶华,才下眉头,相望一个风烟俱静的江南......
春为期 · 隔花相遇
梦回青青池畔,回忆灯火阑珊,江枫渔火期不晚,那是相遇,也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其有策瑜山林遇二乔,并相倚栏弄琴箫;次有素贞风雨识郎面,执手点墨笑不言;复有宝玉钟情凝黛玉,似曾相识心相许。这一切的相遇故事,都是在江南之中,在眼前的江南,亦在心中的江南。在江南,若是相遇,无论在哪个角落,你的愁苦都会被江南山水带走,剩下的,只有眼前的那个人。物有距,心可无距。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疏熟,若是相遇,请试着微笑略过,你我之心便可穿梭千年,醉于烟雨江南。我走入你的江南,你邂逅我的江南,远离尘世,以春为期,你我相遇,山花烂漫,春天啊——不如你。
相思瘦 · 但为君故
如花美眷,不急不缓,似水流年,年华尚好,自然相思也少不了,本书的第二部分,正是相思。书中写到了谁道西风独自凉,那是纳兰对妻的相思;也写到了此情无计可消愁,那是李清照对国的相思。愁似丝,思似缕,可偏偏剪不断,理还乱。然而作者指出,只有江南的山水,才能消此思,化此愁。愁寄江南,对于今人,何乐而不为之?无论是思乡还是思亲,无论是新愁还是旧愁,何必岁岁不忘,日日伤身?不如将其寄于江南,忘于江南。若梦里还乡,不如深情遗忘;若孤独敛爱,不如告祭心香。
缓离歌 · 才下眉头
门隔花深梦旧游,与风听尘,凛冽孑然,沉香散尽,茶烟息兮,恍然不知今夕何在,情到深处,却忘已是离别之日。本书的第三部分,以“离”字贯穿。而在本书的万千离事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霸王别姬。“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该下之战,四面楚歌,“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唱之,虞姬和之。一遍一遍,泪流满面,看到霸王的泪,虞姬心疼粉碎,一点一滴打在她的七寸上。她知道,项羽此时不在乎战斗,只在乎宝马美人。跟着他的脚步走了这么久,下一步,该由她来领路了。红衣欲飘,青丝欲散,要燃起一把火,必要烧个彻底。她拔剑起舞,仰天喝之:“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自刎,断了项羽的顾虑,只望他能一心战斗。虞姬去了,她去了心中的江南,那个她曾经居住却又离舍的江南。而对于如今的我们,亦可如虞姬一样,不是学其自刎,而是将离愁淡入心中的江南。 人生终究有离,离有从处,却可选去处,江南离歌,也许才是离人的最佳归处。将离殇寄于江南,并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渲染现实。此情若真无计消愁?才下眉头,江南——却上心头。
从春为期到相思瘦,再到缓离歌,这一切,皆为红尘的铅华,而真正能洗尽铅华的,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江南,那个带来相遇,消去相思,承寄离歌的江南。
也许你会因为生活中的爱恨情仇而烦躁不安,也许你会因为世间的繁琐无道而感到茫然。但请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个江南,它也许是一座城市,抑或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我们所不知的某种物质。无论知与不知,初心却从来没有脱离过江南。
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个人都曾是江南烟雨里的一朵莲,走过人间花事,邂逅执手红尘的一路丹青,一个停顿就远离了江湖,一个回首就惊起了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