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有感美篇5篇(《乌合之众》:洞察人性,启迪智慧)
本文将介绍五篇关于《乌合之众》的美文,这本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著的经典之作,深入探讨了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特点。通过阅读这五篇美文,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和引导群体的思维和行动。
读《乌合之众》有感篇1
翻看《乌合之众》那几个小时里,内心不经感慨到群体的可敬可畏。或许受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但仅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而言,《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时间久远,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别契合的现象,或许是来自人类本身的某个基因。
现代信息社会中,我们也宛如“乌合之众”,也会盲从跟风。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依赖信息共享,并追求群体的认同感和权威的支持,往往忘记独立思考。
集体无意识,这是勒庞著述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或者说群体属性的人智力逐渐为零!这是全书的中心论点。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个比喻非常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社会中传销组织及网络暴力和网络假消息,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的特征,而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若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就易被洗脑,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思维。
要想打动群体,不能靠抽象的逻辑讨论,而是要靠形象说明,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乌合之众》因此提出,群众并不需要真理:“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所谓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谁能向他们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也就是说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万物,前提是学识和科学,才能辨证。
合上书之后,脑海里面浮现着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在社会进步和个人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很难,但是个人独立意识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用辩证的思维逻辑看待事情及个人追求,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读《乌合之众》有感篇2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读《乌合之众》有感篇3
对于《乌合之众》这本书,其实我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一番。恰好这期流动书舍的主题是心理学,里面推荐的书籍有《乌合之众》,一下燃起了我想看此本书的冲动。就这样,我开启了《乌合之众》阅读之旅。
它是一本怎样的书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的书籍,书中围绕三部分进行展开,分别是“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勒庞对于自己的提出的见解十分自信,并时常通过插图以及案例来证明其提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信服。虽然这本书籍饱受好评,对于群体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勒庞提出的观点,我并不敢完全苟同。
书中的观点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
勒庞对于群体的概念做了基本的定性,他认为群体并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为具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才能称之为群体。“群体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决定群体特点的原因中,一是无意识,二是传染的现象。三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只要群体中有一个人提出观点和看法,周围的其他人都会不自觉的受到暗示。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淘宝购物。
当我们需要购买一件商品,但是之前对于这一件商品完全没有接触和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的是店铺评分、用户评价,其中用户评价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当在寻找意向商品的时候,第一个看到一家店铺的商品,评分很高、很多人购买且几乎都是好评,我们就好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个它,心里默默地说“嗯,这个就是我心仪的”。或许这个商品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但是当购买群体一大片倒向好评的时候,你会不自觉认为这个也是很适合我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对于店铺差评就会受到店主的`报复的原因了。因为评价引导性实在是太强了,以至于当大家不知道如何选择一件商品的时候,就会无意识的受到用户评价的影响。
在“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一节中,他认为所谓头领,有时不过是小头目和煽风点火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具有超于常人的智慧与本领。他们采用的动员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做出简洁而有力的端丽,不理睬任何证据,不断的进行有效重复。这种动员手段不否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这种手段会让领袖的说法进入我们脑海,通过不断重复,从而构成行为动机,让我们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于领袖提出的说法并只是一昧的接受,领袖的断言也并不是无理无据。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思考也在进步。
如何评价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强调个人在进入群体之后,就会变得偏执、专横和毫无自己的主见,智力也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由此可见他对于群体是持较大的悲观态度的。当然我们在阅读此本书应带有思考的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群体并不是像作者看待的那样一无是处。我们对于书中的观点应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不能全盘接受,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读《乌合之众》有感篇4
《乌合之众》是在北疆之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当时处于那样一个嘈杂的群体的环境中读这本书感触多少有一点,总是会自觉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当时身边的群体进行一一比照,发现真正做研究的人,真正在写书的人不会哗众取宠地,矫揉造作地出版一本又一本的书博人眼球,而是会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所得娓娓道来,让读书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其实读书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认可该书作者的观点,而是通过阅读,你能在书中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人的想法是和你一样,但也有人的想法跟你是截然相反,甚至会让你觉得匪夷所思。《乌合之众》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书。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类其实是渺小的,但又是强大的,尤其是成为一个集体之时。很多人是关注到了人类的强大,因为科技的进步,确实让人类创造了不少奇迹,所以在为数不少的人眼中,人在整个系统中其实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认为人类是精英。《乌合之众》却并不这么认为,其实从作品的题目中也能见端倪,在古斯塔夫·勒庞的笔下,所谓的群体即使是天才们组合而成的群体,也是乌合之众。这样的一个观点在当时是颇为震撼我的,在阅读之时一个劲地去寻找勒庞的依据。勒庞比较多地运用了法国大革命中所发生的事件来做佐证,当然也适当借鉴了其他大家的观点与论据,环环相扣说服了我。
确实,群体并不是说部分与部分整合,力量大于每个部分,有的时候群体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创建一个新中国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群体有的时候也是凶手,正如《安妮日记》所言——世界二战的爆发难道当时的德国民众就没有责任了吗?虽然他们有被蛊惑。其实不管是英雄还是凶手,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它行事的方式,所谓的理智在那个时候是不存在的。
仓促读完了《乌合之众》,受到了比较大的震撼。脑海中存在的所谓感想其实也是碎片化的,所谓的读后感也是随手而就,找机会再读《乌合之众》,毕竟我也是群体的一员,需要更多地了解到自身的特点。
读《乌合之众》有感篇5
《乌合之众》正如其名,主要解释与讲述“群体”(乌合之众)这一历史产物。这里所说的“群体”并不简单指向聚集的某一团体。“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简单来说,“群体”是没有理性与自我认识的野蛮人的聚集。
由此,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框架起的“群体”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思想简单极端的,野蛮原始的存在,渗透给我们的是一种反集体主义思想。
刚拿到《乌合之众》时,第一感受就是薄且简,但真正读起来却花费我大约两个月时间,涉面广泛且观点众多,理论远多于实例论证且字里行间存在一些暗示影射。书共分为三卷,勒庞选择从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来剖析群体,探究社会心理学。我则选择从以下几点表达我的看法。
首先第一点,于众多生僻概念及观点中我发现了一个我们都所熟知的实际现象——从众心理。据勒庞在书中的定义,群体是无意识的,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在判断上没有自己的思考且容易受到外界及他人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易暗示,易轻信。同时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本身特点的存在。每个孤立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欲望,情感,放入一个群体中,这样的欲望,情感会被无限放大,包括力量,正如一个人是不易产生烧杀抢掠的犯罪思想,但群体数量上的优势便给这一想法带来实际可行性,所以面对格格不入的思想,庞大而又野蛮的群体很有可能产生“仇敌”反应。实际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不愿被孤立,被多数人的力量庞大的群体抛弃甚至敌对而选择从众,获取一时短暂的安逸。
其次第二点,就群众的思想与信念来谈,群体是一个简单生命体,思想自然也是简单的,无意识不理性的,观念更倾向于极端化,即一味地全盘否定或全盘否定,就像是倒退回原始社会时期一样。一方面他们更愿相信直观的表象,更擅于夸张放大,例如成功的演讲不在于逻辑清晰思维流畅的长篇大论而在于夸张形象的表达演讲主题及自我看法。同时具有丰富想象力,热衷于追求幻想。“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所以对于思想信念来说,群体更尊崇自己幻想的产物,这也是《乌合之众》将其行为归为宗教形式的原因。
对于此处可以联系实际说明,最典型的即为网络舆论现象。成千上万的网民就是一个个所谓的“群体”,舆论的不同导向不正是这一个个“群体”想象的产物,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幻想的“事实”。例如最近被爆出的蒋劲夫家暴案,调查前甚至于伤检报告爆出后,还是存在对立的两种观点。此时,重要的不是案件事实,而是想象的事实。宗教迷信也是一个典型实例,最清醒的天才也不得不在群体的规矩面前俯首称臣。邪教不断存在至今,即使覆灭又会有新的萌芽壮大,正是群体的信念提供其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即是思想的极端化,行为的冲动化,无意识不理性是极其恐怖的,这就表明群体所存在的一种潜在危险。于他们本身而言,有些错误做法甚至犯罪行为只是完成一种符合群体信念的任务。
例如极端爱国主义,为表现自己的爱国,而选择采用极端方式包括砸日本车,打伤日货买主等冲动违法行为。
最后第三点,对于勒庞所描述的群体的时代,他认为随着传统宗教,政治,信仰的毁灭与工业发展的巨变,群体作为一种潜藏巨大力量的存在,将推动我们进入群体的时代。勒庞的预测在某些方面的确得到了验证,比如上文的几个事例。但在我看来一:随时代变迁,背景日新月异,人类的思想发展变化是无法预估的,对理性看待也有不同的见解。二:面对现二十一世纪如此便捷且信息储备巨大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易辨别问题事实,更便于去理性分析看待,群体中的个体也不全是不理智无思考的存在。
勒庞其人可以说是天才,是直觉性论述者,他从自己的观察中直觉地将大脑思考产物全部写入《乌合之众》一书中,他的时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充斥着革新,起义,极端,变乱,当时的历史为其社会心理学探究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这样的背景下,《乌合之众》问世,流传百世。也许有些言论放到如今已经被否认摒弃且存在某些极端见解,但不可否认,它为后世心理学研究打下地基。阅读此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群体的认识,更深刻的在于它对于个体的社会价值。理性,应是我们时时刻刻带在身边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