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参考5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五篇精彩评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在肖申克监狱中的生活,展现了希望、坚持和自由的力量。本文将为您推荐5篇观后感,带您深入了解这部影片所传递的深刻主题和感人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误认为是杀害其妻子与情人的凶手,而被冤入狱,最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越狱,获得自由之身的故事。
安迪入狱后,结识了黑人瑞德,瑞德告诉安迪: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瑞德的这段话无疑是告诉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可是安迪却并不这样认为,希望从来不会破灭,他们可以关住人身自由,而内心的自由与希望是他们所触摸不到的。
在狱中,因他学过金融管理,最终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了让身边的狱友们能喝到冰啤,为狱卒逃税,最后为狱警洗黑钱。直到后面又送进一批犯人,其中一个犯人告诉他谋杀他妻子与情人是另一个人,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狱警,换来的是告知之人的死讯和他被关二个月的禁闭。狱警为了他能继续洗黑钱而选择把他永远的留在牢中,最终安迪明白真正的救赎只有靠自己,他用十九年时间用小铁槌凿开了美女图后的墙壁,爬过了500米的`臭水沟,在那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看着安迪拥抱自由的神情,我深深为他寻求自由希望所震撼。
记得前面老布获得假释后,因习惯不了监狱之外的生活,而选择了自杀,无疑让我们看到在心灵受到束缚后而躯体回到生活中却习惯不了自由,精神与希望破灭后,人将走到尽头。
还有在瑞德获得假释前,狱警们问他的一句话:你是否改过了。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到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垂老之躯。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肖》批判了美国的司法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对人性的压迫折磨。一开始,安迪被送上法庭。我们知道,举证制度应该由控方提供证据,不得由被告方举证,如果控方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那么被告被无罪推定。影片中,警方找不到安迪的枪,依靠的只是安迪可能的杀人动机和同样口径强制射出的子弹,根本没有充足的确凿证据。安迪就这样被无辜的送进了肖申克监狱,一呆就是19年。
监狱比地狱还可怕,囚徒是毫无还击能力的羔羊,狱官们冷酷无情得统治着眼皮底下的`小可怜虫们。在他们眼中,这些囚徒不值一钱,只分有用的工具和无用的工具。讽刺的是,狱长是个凶暴虚伪的魔鬼,却口口声声“圣经”。美国司法制度的漏洞暴露得淋漓尽致,狱官杀人如草芥,对囚犯的司法保护机制严重缺失。狱官还利用税务制度的漏洞获得利益,以堂皇的手段收受贿赂……导演用工笔,冷静大胆的暴露出美国司法制度的恶。在影片中这些丑陋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编导对这些弊端的强烈批判。
这些弊端压到囚徒身上,就导致了囚徒们人性的扭曲。一堵高墙将自由挡在外面,长久地困于高墙内,囚徒们已经习惯了没有自由没有希望以及存在于监狱里的一切。然而毕竟人性没有毁灭,人性里渴望自由、幸福的本能还在做顽强的挣扎,于是他们感到迷茫、失落、痛苦。70多岁的老头子已经把自己深深融进了肖申克监狱,却被冷酷的狱官放了出来,已经如此高龄的人象新生儿来到外面的世界,处境是极其艰难的。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再将灵魂从肖申克监狱抽出,融入这个新世界了。所以他在痛苦挣扎后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
安迪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一切都变得不同于以前的古板呆滞,开始有了生气。他是囚徒们的人性救赎者,他要救赎的不仅是自由,还有活力、幸福、知识……他让囚徒们开始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希望不是个危险的东西。安迪建立起图书馆,给他们放音乐,教他们知识。就连固执的瑞德也有了可喜的改变。正是有了安迪的救赎,瑞德出狱以后虽然极不习惯,但毕竟没有步老头子的后尘,因为他拥有了希望,他渴求自由,他想要幸福,他明白了安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真义。面对压迫,面对不幸,不能苟活,要敢于追求幸福。
安迪的救赎还体现在粉碎了狱长一伙豺狼之徒,让他们得到了可耻的下场。片中暴力恣睢的一位狱官被抓走的时候“哭得象个小女孩似的”,狱长也饮弹自尽。充分显示了安迪的高超手段和大智慧,他实在是位神人:面对检查的极度冷静,越狱、提款……令人拍案叫绝。一方面这个结果反映出导演在批判美国司法制度同时,仍然对美国整个司法制度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人“幸福要自己争取”的理念,而不能考等待命运的施舍。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看了这部电影,感觉这部电影将友情,爱情,信念,时运等诸多人生要素揉在了一起,主旨和感情非常复杂。
在片中也印证了读书的重要性。安迪利用自己的理财能力,为监狱内的所有人提供了阅读的场所。这说明,身处监狱,虽然行动是不自由的,但是却依然可以使灵魂得到升华。社会的黑暗将其打入到如此境地,但是他却依然渴望着阅读,难能可贵。他办起图书馆,为的是所有的狱友也能够如此看书,其感召力可想而知。我们呢,作为学生,更应该多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安迪在狱中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他在狱中收获了友情,和狱友成为了朋友。他坚信只要自己是无辜的,终有一天会重获自由。可是到了另一知道真相的人的到来,正如别人所说,上帝撒下希望的火种,有浇灭了希望的火种,他这一次由于典狱长的自私自利,他再一次没有成功申冤。安迪明明已经挖好了地道,随时可以逃跑,他却始终没有这么做,是他心中的`心念,使他怀抱着心中的希望。
可是安迪为何不逃狱呢?
兴许是他对监狱,抱有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让监狱长看到他的无辜,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他的肉体和头脑只是白白的被作为洗钱的工具利用,一直没被释放。
也许还是因为他习惯于了监狱生活。他无法容忍自己在日后,被追杀,成为没有合法身份的人。
最后,他在监狱内收获了友情。瑞德曾经帮助他无数次,尽管是狱友,也犯过罪行,但是在安迪出狱后,始终念念不忘在监狱里的老友,最后的大结局感人至深,两人重逢。患难与共的他们有了优秀的结局。
所以无论身处人生巅峰还是谷底,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要拥有信念,在周围发现美好的来源。所谓信仰得救也有实际意义的。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4
因妻子与其情人被杀而被冤枉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囚禁,在黑暗的肖申克监狱中过上了另一种生活。他在那里碰上了瑞德,只要你给他报酬,他就能帮你要到一切东西的人。
安迪用20年的时间凿出了需要600年时间的逃生通道,我想,在他爬出下水道的那一刻,在他与暴风雨拥抱的那一个镜头中,他心中一定对自由怀着无限的敬意。
其中最可怜的是被囚禁了40年的布鲁克斯了吧,他待了半个世纪之久后终于被解释,但已经适应了监狱生活的他只能被“体制化”,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只能上吊自杀。我想,这是因为这位老人心中已经没有了希望,对自由也毫无感觉,他试着接纳被人管束的生活,而后成为习惯,便再也无法改去。而安迪却恰恰相反,他与所有人都不同,他从来都不曾真正地屈服,心中不断描述着一个在墨西哥的地方。正式这种信念,一直沉淀下来,在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被谋杀,自己被典狱长威胁后爆发了出来,以至于他的逃狱了。
而瑞德,全影片中一直像一位哲人一样,讲述着整篇故事,他给我的映象最为深刻。若没有他,安迪也一定不可能成功出逃。他是安迪的挚友,影片最后两人在海滩边想用,什么话也没说,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友情早已用言语来表达的了。
看过这部接近两小时的影片,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一次洗涤,这是一部关于自由、友情、正义的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5
"记得很久之前就看到过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大量介绍和报道,但这并未激起我观看他的欲望,直到今天我在网上闲逛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了一篇关于“《肖申克的救赎》”的文章,这才使我有幸观看到这部经典影片,我想我应该感谢的是这位编写的作者!让希望的烛光在心中燃起,每当有人落魄时都会感到沮丧、懊恼,会觉得世界很无助,甚至会有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
其实,在我们深陷困境无法自拔时,常常会有一种力量悄然降临到我们身边,而这种力量就叫作“希望”。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希望是安迪唯一的出路,因为他把希望当作是他重获自由的支撑,也正因为安迪有了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希望才在他的心里燃起一支永不熄灭的圣火。他靠着一把别人眼里要凿600年的锤子,用了二十年凿通了整个墙面,挖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隧道,当他爬过狭长的隧道,在大雨中冲刷他身上的污秽时,他便是一个得到解脱、自由的人,安迪走出了肖申克,重获了自由,这也正是因为安迪从走进肖申克的那天起就怀揣梦想,向往着自由,他一直坚信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去,对安迪来说希望就是他追求的动力。
而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那就是老布,老布在肖申克度过了大半辈子,有一天他获得了自由生活的机会,这是所有肖申克人期望的.一天,然而老布却不能和同样身陷囹圄的安迪那样,重新面对生活。在肖申克,狱警们长达数十年对大家的禁锢,使老布失去了自已灵魂,除了服从制度外,他不敢再有任何的想法,更没有了梦想和希望,也正是因为在老布心中这盏希望之灯的熄灭使他失去了自由,虽然他离开了肖申克,但他的心灵已经被体制化,无法得到真正的救赎,最终只能选择结束自已的生命来逃避现实。
希望就如烛光,即使忽明忽暗,但只要不灭,仍有一点闪烁的微光照着前路,就会使你不至于迷失在黑暗中,影片中的安迪就是这么一个坚信希望的人。而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迷茫或无助的时候,只要我们心中也燃起希望的烛光,就相信一定能看到光明。当我们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我们的人生不会是风平浪静,无论在何时,在何种环境下只要我们有着自已的希望和梦想,我们就离幸福更近了一步。现在让我们双手交握,闭上眼睛,默默地在我们心中燃起那“希望的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