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设计5篇(《箭借草船》教案设计:5篇优秀文辑)

本文主要介绍了《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的五篇内容。通过这些教案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个经典故事的情节、人物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这些教案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5篇(《箭借草船》教案设计:5篇优秀文辑)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⑶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⑵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⑵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⑶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⑷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⑸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⑴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⑵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⑴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⑵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⑴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⑶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⑴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⑵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⑵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

(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篇历史故事,它记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获得成功的经过。它告诉人们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事物才能取得成功。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个性等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己去分析,掌握课文及人物。

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课着力点就是通过简要介绍战争,学生分析了解草船借箭的过程及课文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神机妙算”的含义。

2、了解课文中人物诸葛亮、周瑜的性格。

3、引导学生分析借箭成功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课

1、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份练习,让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可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出示课题(齐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有关人物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你对“神机妙算”的理解。

2、自读课文,交流。

三、精读

1、师:《草船借箭》既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同时记录和描写这场战争的文章也非常精彩。因此,我们既可以从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也可以从文学欣赏者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课文中诸葛亮、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我们更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叙事者,说说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们更喜欢从哪个角度去学习呢?请4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民主合作的伙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交流

(1)军事家小组分析:

①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②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是因为什么“

③“借”是需经过别人同意的,而这里是周瑜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

(2)文学家小组:

周瑜:妒忌心强、自傲

诸葛亮:知己知彼、识大体、顾大局

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句,抓住有关词句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读出两人语言态度上的不同特点,不同语气。

(3)故事员小组

起因: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经过: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利用了大雾的天气,用草船借箭。

结果:诸葛亮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借箭成功。

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看谁能抓住人物特点,以及关键情节,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看谁说得更生动。

[学生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四、总结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只是一个节选,选自——《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周瑜的故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有关的课外书籍,丰富我们对这场战争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会更好。

[建议]

这节课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力创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避免流于形式。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认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创新精神。

4、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数:

约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课前收集草船借箭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书课题:11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2、听读课文录音,观看课文录像。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有关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重点引导生体会“神机妙算”,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弄清诸葛亮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2、将《草船借箭》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复习

1、齐读课题。

2、提问:

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

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

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

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

二、新授

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

2、提出要求:

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

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

6、小结:

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筹划

【课后作业】

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其他类似内容

1《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

《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这些教案模板以《拔萝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

查看剩余 86% 《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

2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5篇

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5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的5篇相关内容。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校开展有效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防止欺凌行为的认识和应...

查看剩余 70% 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5篇

3课文背影教案5篇

课文背影教案5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五篇关于课文《背影》的教案。《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父亲的背影给予他的深刻影响...

查看剩余 75% 课文背影教案5篇

4《半截蜡烛》教案5篇

《半截蜡烛》教案5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半截蜡烛》教案的五篇内容。这些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以激...

查看剩余 87% 《半截蜡烛》教案5篇

5中班节约粮食教案5篇

中班节约粮食教案5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5篇关于中班节约粮食的教案。这些教案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中班幼儿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

查看剩余 87% 中班节约粮食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