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美篇5篇(《平凡的世界》:五篇读后感,感动心灵)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广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为大家推荐5篇读后感美篇,通过不同读者的视角和感受,展现这部作品的魅力与价值。无论是对人性的思考,还是对社会现实的触动,这些读后感都将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美篇5篇(《平凡的世界》:五篇读后感,感动心灵)

《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篇1

平凡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里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或许这部书描写的年代离我们很遥远,或许主人公们经历的种种困苦与艰辛我们也很难感同身受,但是无论时代怎样的变迁,社会怎样的发展,家、亲情始终都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身之所寄,心之所系的地方。

《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平一家的生活来展开,他的家虽然贫穷但却充满着人情味,即使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也磨灭不了家人之间最温馨最真挚的感情。

孙少平的生活充满着贫穷、困苦、挫折与不幸,但是艰苦贫穷的环境和身体上的劳累并没有将他击垮,我想除了他自身的上进和对平庸生活的不甘外,支撑他在重压的生活下顽强抵抗的就是家和亲情。亲人带给他的动力和亲情的温暖让他充满力量,家始终是他坚强的后盾。

有了精神的寄托和为之奋斗守护的家和家人,他更加的无所畏惧更加的有担当。其实除了孙少平,孙少安对家人的付出更让我动容,他是家中长子,养活一家人的责任重重的压在他的肩上。少安的爱情也是为这个家付出的一个牺牲品,背负家庭重担的他,无力去为自己的爱情抗争,因为他知道再美好的爱情也换不来家人吃饱穿暖的生活。少安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人啊,该在什么位置就应该在什么位置。他放弃了润叶,但无论如何他都抛弃不了他的家人,他知道生活的苦,知道庄稼人的累,所以他一个人承受这苦这累就够了。他不想弟弟妹妹们再因为贫穷放弃读书,不想弟弟妹妹们重走他的老路,所以他再苦再累也想供他们读书。

其实除了少安少平,孙家的每一个人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支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活着,这种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重要,即使人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只要有这种感情存在,也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慰藉。假如没有这种感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多么悲哀啊………”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深刻体会得到的。

从书中所展现给我们的亲情,我们应该想到我们自己,我们可能一出生就享受优越的生活,理所应当的享受着亲情带给我们的爱和温暖,但是有时候我们却把最坏的情绪、最坏的脾气带给我们最亲近的人,从小到大家人、特别是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我们为他们却做的很少很少。

世间最纯粹的感情便是人间亲情,希望我们的亲人仍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好好爱他们,好好珍惜这份平凡而伟大的亲情。

《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篇2

今年年初,二次追剧《平凡的世界》,但遗憾地是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原着,所以就买来三本书恶补,本以为凭借着剧中的画面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看完原着后,才发现自己错了。看剧版我一直以为孙少安是主角,最后才明白是编剧对原着一些情节做了变动,尤其是孙少安这个角色被加了很多光环,存在感明显盖过了孙少平。

但即使这样,我依然很喜欢少安这个角色。喜欢他的担当有责任心,喜欢他的果敢坚毅,喜欢他的勤劳善良。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讲述的是即将升初中的孙少安已经意识到,为了家里自己是绝对不能读书的了,他参加初中升学考试是为了向同村人证明自己之所以不上学,不是考不上而是上不了,这是他在坚守一个少年的骄傲。果然,他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初中,然而随着一纸通知书的到来,孙少安却永远地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自己短暂的青春。他放弃的不仅是学业也是未来,穷孩子面前的路只有那么宽,天空只有那么大,甚至无力去抱怨命运。身为家中长子的他用自己的汗水承担起了一个穷困的家,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再说说少平这个人物形象,通过读原着,最后才懂得他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书中是这样表达他关于苦难的哲学“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儿受尽折磨,但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生活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承认苦难,接受苦难,理解苦难,挑战苦难,这是一种孙少平式的苦难哲学。试问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否有这样的感受,是原地等待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积极调整心态来适应环境?

那个沟壑丛生的黄土高原,那个人人灰头土脸的双水村,那个满身补丁的孙少平,那个头顶白毛巾的孙少安,那个梳着麻花辫的田润叶,那就是我们平凡的世界,那就是中华民族不向命运低头的朴素情怀。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换,人都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这是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经历的精神成长。

《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篇3

“温饱”、“吃暖”这是书中时代农民最难以言语的苦痛也是时刻都萦绕在心头的念想,有时是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有时是眼角的泪痕,无声胜有声,敲击着难以平静的内心,黄土地里究竟有什么,路又在哪里,渴望黑疙瘩变为黄馍馍再变为白馍馍,心中所念是如此简单,可路一走便是十几年光阴,这是那个时代农民的悲痛,也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可悲可叹的时代。

《平凡的世界》中的时代背景便是新中国成立成立初期,一切皆是新,透过文字我们似乎真的可以感知到那个时代悲痛是苦乐参半,也亦是饥饿与贫穷,字字珠玑,很快文字的力量便发挥了作用,使读者内心开始泛起涟漪,这力量一点儿也不可小觑,小的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细致到碗不留一粒饭,大至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或是观念,我们现今身处的时代真的可言是幸福感十足,对于饥饿与温饱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已是遥远的字眼了,很少能去感知,透过书中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平两个青年的一生,可以道知到平凡的可贵之处,一个渴望改变农民的生活改变农村的面貌,扎根于农村,对于苦与贫穷我想孙少安已有深刻的印象,十八岁当生产队队长,平凡之中却有着一颗为民的心,敢于尝试,敢于面对,就拿田福军在县城第一见面谈话来说就足以看出青年可为,再到后来是同道人,孙少安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无论是性格还是思想都独具闪光,是生活磨练了他,也是那个时代给予了他机会磨练,弟弟孙少平和我们最为想像的一点便是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心中所向什么,身上裹着的是书香里那一份儒雅和自尊,田晓霞应该算是他的人生导师,给予他的帮助与影响是显然亦大的,而郝红梅只是相似之人,互相取暖,少平不甘于平凡,渴望走出去,渴望改变命运,这也是他与哥哥的不同之处也亦是命运的分叉点。

文革到来令这个时代开始苦不堪言,百姓的生活久久没有变化,田福军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亮点人物,他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一心只为农民,少安和田福军便是如此想像,那个时代下需要牺牲的东西很多,需要放弃的东西也很多,爱情在那个时代下更为可悲,旧的思想依旧存在,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最好的例子便是少安和润叶,这是我为之动容的地方,悲就在于那个时代,有些路一经选择便是十几年,田福军与孙少安也就开始展露头角,书写着他们自己的峥嵘岁月,故事的最后便是一切都朝心中所愿般的发展,光景越过越好。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知道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只能是背影”。这是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理解生命后热爱生命,看到了世间的种种不美好,揭开了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20岁出头我们都还来得及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愿我们努力又奋上。

《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篇4

夜里读完《平凡的世界》后面几章,只觉有一种淋漓酣畅,神清气爽,身体挺拔向上的感觉。

《平凡的世界》是已经过世作家路遥先生的一部力作,是路遥先生饱含着对黄土地热爱之情,蘸着心血完成的。

整部作品气势宏伟。作者把黄土地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开掘,把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深思。全景式的现实主义写实镜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难忘的历史时期。作品笔调流畅、深沉、雄浑。多根的故事线索交融进行。用墨繁简得当,抒情凄而不伤。尤其是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入木三分,把握精确,虽然作品里面人物的语言描写不是不少,但很多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将人物的性格特点特点,社会背景栩栩如生地映目前读者的眼前。语言质朴,震惊力强,浓郁的黄土气息扑卷而来。对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路遥通过运用农民多样化的思想层次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自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中国一九七六——一九七八,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贯穿于作品内,从而引起经历这一历史时期读者的深切共鸣,引起新时期年轻人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考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黄土地是贫瘠的。那时农村干部们衣衫槛楼地高呼着革命口号,农民兄弟们饥饿交迫地在红旗下大修大寨田。极左路线,封建陋习,精神和物质的匮乏,形成了野蛮、狭隘、陈腐的文化结构,腐蚀着大家的肉体和心灵。当然那群对待劳动生产不屈不挠,干劲十足,在日常时而暴露出小农意识的农民兄弟们,也有让人赞赏、称道的一面。他们继承了祖辈勤恳、善良、聪颖的美德,在贫困中成长为新一代农民,他们的见地超越出了双水村、石圪节公社……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只有改变生产方法和生活规范才能转变近况获得幸福。所以,作品中也就有了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孙玉亭等典型形象。还有“半脑壳”田二形象,田二不是容易的“半脑壳”。他时常神秘兮兮地咕哝“世事要变了……”,这句话正是中国拔剑斩阴霾走向新征途的大预言。然而预言又具备势必性。每一位对中国运势担扰,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都是知晓它的势必的。

《平凡地世界》就是以如此一个极一般的地方,一群极平凡的人,显示出了它的伟大和不凡。我极喜欢这部书。

《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篇5

愿所有的平凡都伟大,愿所有的苟且都开花。

我们总是不甘人下,我们总是不甘平庸,我们一直在寻觅心里的慰藉,一直在迷茫中前行。

一直有人觉得自己很累很累,他们总是抱怨生活的残暴无情,他们不甘孤单的寻觅心灵的慰藉,他们总是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他们历来都不曾想过总是有人比他们更卑躬屈膝苟延残喘。或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自私怠惰且嬉皮笑脸。

总是羡慕着上位者的鲜花掌声与名利,总是低微着自己的一日三餐来往礼节与平凡落魄。但庆幸的是会有1些人有着自己的执着信仰,他居于平凡中有自己的独特,居于蝼蚁中有自己的天地,就像陶者居于闹市远尘嚣。他们可以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孜然有味看心情清雅,也能够在唯唯诺诺的时候压低高贵的头颅

人生何其苦人生何其短,我们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场合抱怨着一些无关的人,会罚站的时候抱怨为何同学没有提示自己带作业,会在错过1辆回家的车而抱怨为何会堵车,会在面对富二代的时候抱怨父母为何没有努力赚钱。可悲的我们1直在这冷漠无情的社会里抱怨为何会没有深爱。

鲁迅先生曾说:"战士的平常生活,其实不全部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干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都在战役。我们认真地生活,自豪地奋斗。这类战役本身,就是一种渺小而肯定的伟大。我们历来不满意自己的道路却历来不记得世间的路都一样,历来不应当被回避。就像朴树十年前说生如夏花般残暴,十年后他说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但是没有经历生如夏花,平凡不是现在想要的答案。

自由未必是自由自在的飞翔,围城中的也未必代表死亡,不死的信心就是自由。如何在平凡中寻觅人生的意义,在孤独中历练心灵的富足,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虽然路遥坦言书中人顾不得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而放弃了最主要的精神寻求,但我想《平凡的世界》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的蓝本: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不鄙视世俗生活的同时,又极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到达更深的层次。

最后援用xx评论人说过的话来结束我对《平凡的世界》的感触:

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宝贵。

听《平凡之路》,看《平凡的世界》感觉内心翻涌,随着唱的时候眼眶泛红,展书观看的时候愈久弥新。

朴树,他唱歌的时候像一棵树。

路遥,他写作的时候像一张纸。

时间历久弥新,虽多年话长,但仍然在生长。

★其他类似内容

1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美篇5篇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美篇5篇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青春、爱情和死亡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为您推荐五篇精彩的读后...

查看剩余 86%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美篇5篇

2《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美篇5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美篇5篇

《寂静的春天》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贝尔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死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而广受赞誉。...

查看剩余 88%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美篇5篇

3《父亲的病》读后感美篇5篇

《父亲的病》读后感美篇5篇

《父亲的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父亲在疾病面前的坚强与无奈。这篇读后感美篇将...

查看剩余 83% 《父亲的病》读后感美篇5篇

4红楼梦的读后感美篇5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美篇5篇

本文将为读者推荐五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美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查看剩余 84% 红楼梦的读后感美篇5篇

5《兔子坡》的读后感美篇6篇

《兔子坡》的读后感美篇6篇

《兔子坡》的读后感美篇,是对这部作品深入思考的精彩分享。六篇文章聚焦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文学手法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多...

查看剩余 75% 《兔子坡》的读后感美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