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心得体会4篇(工匠之道:四篇心得体会)
本文主题为“工匠精神心得体会4篇”,将分享四篇关于工匠精神的心得体会。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工作的热爱。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工匠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1
通过培训老师的讲解和对五大核心标准的理解,我学习到了不管身处哪个岗位,都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匠。那么,什么是“极致工匠”,个人理解是指能够将一件事情做到无可挑剔,做到精益求精,甚至达到偏执的一种做事理念。
围绕这种精神,我首先用“工匠”这个名词衡量自身的定位,查找不足,提升自己。20xx年企业建立之初,我和我当时并不健全的团队,在当地几乎没有机械加工厂,周边城市因原企业负面影响不予合作的背景下,开始了我们的供应资源搭建工作。在开封周边每到一个城市,都恨不得将整个工业园区的企业全部走遍。每每看到企业的设备及综合能力能够支撑我们产品生产的时候,心里就像雨后的.彩虹,虽然总有一些在洽谈后“撞了南墙”,但我们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撞墙”而回头。我们每个人都紧盯着生产计划这个纲领目标,不管夜里几点,一切休息和吃饭的时间都取决于当日的目标是否落地。而当时大部分新供方不了解我们的业务流程,我和我的员工不分昼夜,现场跟盯生产,时常用自己的小车连夜拉回部件,并指导供应商业务人员检验、入库。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生产经营已经步入规范,小麦机已经跻身国内第二,并且美誉度已经达到第一,拖拉机也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这样的工作习惯已深深的扎根于河南事业部的每一位员工,但这并非是“极致工匠”。
经过学习,我体会到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有”,但在精细化、规范化、近乎偏执化方面还缺失很多。我们要学习“盘子为什么要刷七遍”。学习做事情应不厌其烦,做到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自己的企业,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用人品做产品;学习海底捞的服务意识,对待供应商的管理也是如此,我将带领团队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建设订单及供方信息数据化管理通道,倡导主动引导供应商按制度、流程办理业务,建立服务型、阳光采购理念;要学习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这个词说起来容易,但每件事都将其落到实处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想想个人,在与合作单位洽谈中只要说错一句话或一个数据,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对企业的损失。回想点滴,自身应该多多总结,查找语言或业务处理漏洞,鞭策自己务必从小事做起;学习“李传泉”的不怕撞南墙精神,接到任务迎难而上,且按照公司既定的方向,永不言败。最后对“近乎偏执”,我的理解是,干一行、爱一行,使之成为我生存的全部,为中联重科农机事业奉献全部力量。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2
“匠人精神”近几年来大爆发,可能缘起与有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造成马桶盖几乎断货。这样一个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竟然和寿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个传统词汇指代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叫“职人”。“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现在,许多掌握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被称作“职人”,甚至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都指在本领域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
本质上,匠人起源于手工业,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
我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纯手工的,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想要就有。杏坛之上,弦歌不辍,教师们耳提面命,一张嘴,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有“匠心”的执着——专注而简单。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3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每个人的梦想。有些人选择放弃,有些人选择坚持。“比坚持更可贵的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我之所以坚持做一件事,就是想把每件事都做好,做到最好。”这是56岁的金浩说的。他用了21年的时间把一个普通的街头书店变成了上海最大最漂亮的书店——钱。书店里数不胜数的书,精致的设计,都源于他对完美的追求。经过20多年整理书籍的监管,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视野。
央视纪录片里的工匠中,有记者来到手工杆秤制作的小镇。在南方特色的小巷里,男男女女忙着做手工秤。他们选择原材料,用尺子量出所需长度,让制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尽可能的精致、测量、称重。制作一个标准的量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监督,使企业能够诚信经营,消费者有更多的保护。
工人制作的零件,修复人员对时钟的反复校准,传统工艺雕刻家的细致雕刻,都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坚持。一个团队花了20年时间编纂的词典;一个老人继承文化,筛选,煮,晒红糖。官方的说法是,因为有人追求完美,所以在大批量生产商品的时代,有人选择坚持,这样飞机才能正常运行,中华文明才能传承下去。一个人的坚持会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像工匠一样执着。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质量无法保证。长期以来,中国将失去在世界森林中站稳脚跟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放慢脚步,各司其职,精益求精,才能平和安宁。人的生活需要质量的保证,质量需要坚持工匠精神。十年的忍耐力,兢兢业业的态度,不断进取的决心,才能让文化传承,让国家永存。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改变不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工匠的坚持一样一成不变。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4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可谓是对教师的最美赞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师职业神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师不过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之一员。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
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工作,确实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社会拒绝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是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笔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我国的教育专家吕型伟有一个教育名言是,“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是事业、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懈的努力用毕生的精力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达到科学和艺术的高峰,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以或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笔者看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其实,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
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教师也有必要采用师付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人们总结出,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小火慢炖,急不得,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教育不容浅尝辄止。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