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7篇
优秀的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发现,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在表达中反思,提升自我批判能力,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优秀的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发现,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在表达中反思,提升自我批判能力,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篇1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两本书,《明朝那些事儿》(壹)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在这两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壹)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朝那些事》(壹)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坚苦卓绝的开国过程。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于他的果敢和谋断,更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社会局势的清醒认识。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也许,我们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的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本的理想,但是我想说,正因为现实太残酷,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做每一件事,我们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会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会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会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
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篇2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谬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也是很精彩的呀!
走进书中,前面的古庙有点动静,一个小和尚刚睡醒伸着懒腰。那不是朱重八吗;远处传来马匹的奔腾声,朱棣骑着马,威风凛凛,后面的笼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手无寸铁,无用至极的模样闪现在眼前;把皇帝视而不见的胡惟庸又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活”,蓝玉的骄兵悍将们又往北方奋勇杀敌……远处的夏言、徐阶、严嵩又在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万历(朱翊钧)还在厌倦地听张居正改革变法,放眼一眺煤山,崇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杀,爱新觉罗皇太极浅浅一笑……
读《明朝那些事儿》吧,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策、道不尽的'人性善与恶,让人欲罢不能;读《明朝那些事儿》吧,斗争中隐藏的人物形象,权谋中显露出复杂的政治背景,战争中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人心中反映出善良难统天下,使你回味无穷……
是呀,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精彩,仅以文字的魅力(全书没有一幅插图)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历史原貌,别开生面,《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典型。
历史可以是很精彩的,只要你走进书中,咬文嚼字,一定能找到历史的魅力。走进历史,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篇3
迄今为止,只有这本书让我反复啃读了将三遍,书中包含着风云变幻的历史更变,包含着有关权力的激励角逐和对人心里的细微思考等。当年明月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花了几年漫长时间,潜心写下了这本让人收获非益的巨作。
下面写一些关于每次读后的感想:
感想一:当把一个人逼到无路可走时,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真情可贵、什么报效国家都比不上自己活着这件事重要。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实现一切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任何的牵绊都应该铲除包括身边最亲的人。
感想二:士为知己者死。当遇到那个能真正理解你懂你的.人,为了回报对方,通常可以为止去牺牲自己的一切荣华,甚至性命。
感想三:不管你读了多少书,不管你位置多高,不管你曾经有着怎么样的峥嵘和凌云壮志,有时候为了生计,你不得不变成二皮脸、不得不丢掉良知为虎作伥。
感想四:正义这个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存在在每个普通民众的心里,可是正义基本上到来的都会比较晚,都会来的有些痛苦,都要建立在那个正义者的尸体腐化的时候,或是更晚!
感想五:一切打着为民旗帜的、喊着为名口号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赢得胜利的筹码。渐渐的在安逸享乐里丢掉了这个筹码,为人所不齿、为民所恨最终被民所灭。
感想六: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后再失去,如果报仇就让你恨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后,再一件件让他失去,让他痛不欲生。
感想七:真理的坚持者和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往往最后都是比较凄惨的下场。这么多恨你的嫉妒你的眼睛在顶着你,让你如芒针毡。
感想八:成大事者,亲情不重要、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没有法律约束、没有道德监督,他眼睛里有的就是更大的利益诱惑,也许是更多的金钱、更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这个诱惑为自己牺牲。
感想九: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女人可以改变的,不要小看女人。因为女人恶毒起来可以灭绝一切,当然除了女人还包括不男不女的太监。
感想十:为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去努力死而无憾。也许世界上没有人会懂,但是历史的河流终会洗去献身者身上的尘埃,让伟大的光芒照耀。
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篇4
?明朝那些事儿》写了朱元璋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讨饭,1347——1352年撞钟,1352——1368年造反,1368——1398年当皇帝。
从朱元璋的主要经历看来,他出生在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强有力的靠山,他只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呀。可是,他后来为什么要造反呢?因为他的父母 都在饥荒中死去了,北元皇上又无能,他就起兵造反。后来他又败在手中的张士诚,原本是朱元璋的地,而张士诚却非要去抢。哼!我当时就想,张士诚也太自不量 力了,朱元璋连比他强大100倍的陈友谅都消灭得了,人家可是个天生做皇帝的料,你要有骨气也要看人、看时候呀,如果你是我,反正呢,朱元璋是先灭陈友谅 的,我就坐山观虎斗,好好看一场戏,等灭了陈友谅,我再死命去巴结朱元璋。瞧瞧,你在城里煎熬,有骨气了那么久,到头来还不是个死!三族全灭了,没得到一 丝好处,你还不如像我这样做呢!我挺喜欢马皇后,因为她宽容、仁慈,多处劝说朱元璋,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有其母必有其子,可见得太子朱标是像他妈妈的,虽 然他是个男的,但他没有像他父亲那么狠,杀了无数个人,用杀人如麻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马皇后虽然脚大(大脚马太后嘛),可我依然认为她是我们女子(女孩、 女人)的.骄傲!
朱元璋和马皇后一点也不同,单看胡惟庸案件吧,他淡淡一个“杀”字,与这事有关的人就被统统灭了三族。朱棣就像他父亲,这也证明,只有狠的人才能当皇帝, 朱标都被立为太子了,按理说太子就是铁定的王位继承人,可皇位最终还是落到了朱棣的手中,可朱棣这位皇帝也痛苦,具体是什么,我就等着看《明朝那些事儿》 的第二集了。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很有趣的,从中让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思考了很多的问题。我的一些想法可能很幼稚,但都是书促使了我的思维发展。以后,我继续不断地看好书,相信我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思考越来越深刻了。
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篇5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我读桐华的第一本书,只第一次读,便喜欢上了她的文字,喜欢她讲的故事,总觉得能把很多东西写进人心里去。
不管是读书还是看电影,我总是后知后觉,别人早几年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我总是在好几年后才知晓也才看到。
比如前两周看的04年就已放映的《放牛班的春天》,真的是一部很好看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版的三毛的书,我也是近两年才读的,也才了解“流浪文学”这个词和三毛半生丰富的经历。
最近两天不论是坐在办公室还是乘公交,或是走在路上,脑海里总是会闪现这个叫罗绮绮的女孩的样子,有关她的一切在我脑海中像是过电影一般,又上演了一次。
可能人越缺什么,她就越羡慕什么,越不曾拥有什么,就越渴望什么。比如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安安静静的,交的朋友也都是安安静静的,生活平淡如水,日子波澜不惊。
倘若真像罗绮绮一样,回忆年少时光,恐怕能够回忆的人、事、物很少。本来年少的经历就极其平静,也不深刻,再经过这么些年的'过滤与冲洗,真正能留在我脑海里的东西也所剩无几了。
我一边看书,一边羡慕这个叫罗绮绮的女孩,羡慕她从小就读了那么书,羡慕她认识待她如妹妹一般好的小波,还有开歌厅的李哥、乌贼和妖娆,也羡慕小时一起同他去河边玩耍的少年张骏。
羡慕她不想回家没地方可去的时候,还有一个小角落供她窝在那儿读书,供她安静地待着。
不看书的时候,她嘻嘻哈哈地同乌贼他们斗嘴;不忙的时候,她跟小波他们学习打台球,她很聪明,学东西总是很快。她甚至在跟别人打架,同对方闹得不可开交时,他们也会站出来帮她。
这个叫罗绮绮的女孩,平时看起来话不多,沉默寡言,只知道看书看书,但是为了好朋友晓菲,却敢直闯到ktv包厢里对准那个散播朋友流言蜚语的女孩大打出手,甚至用嘴咬住别人的胳膊,鲜血沾满了她的嘴唇。若不是小波李哥他们拉着,恐怕罗绮绮能咬出一条人命来。
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女孩安静沉默瘦弱的外面下,却隐藏着一颗掘强的心,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还有她的冲动,真是让人哑然。
我脑海里总是出现很多个画面,老师罚她站在教室后面垃圾堆里听课,她反倒一幅无所谓的样子:你继续讲你的课,我继续玩我的。老师又罚她站在教室门口、罚她站在老师办公室门口,她还是一幅乐于享受的样子。
最后老师使出了最后的惩戒,罚罗绮绮站在乒乓球台上,她一站上去,整栋教学楼的学生都趴到窗台上看,一时间她成了学校里的焦点人物。
冬天里,罗绮绮穿一件红色大衣,站在乒乓球台上迎风微笑,看的人越多,她笑得越开心,熟的人越看,她越潇洒。
虽然大多是装出来的,她内心也觉得难堪丢人,但是罗绮绮早就学会了用笑容来掩盖自己的毫不在乎,这一点我是非常敬佩她的。倘若是我,估计头都要埋到脖子里了。
在乒乓球台上站着的时候,她甚至还当着很多人的面吃朋友买来的热乎乎的羊肉串,还给旁边打乒乓球的同学当裁判,与他们侃侃而谈。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无所畏惧的彪悍性格终于华丽地神功大成。
我欣赏罗绮绮的这种越是遇到难堪,越要表现出无所谓,越潇洒的这种态度。你自己都不在乎了,别人还会在意吗?丢人还存在吗?
还有一幕,高中军训,罗绮绮拿着一杯绿豆水边喝边挤到一群男生中最阴凉的地方,一边坐下,一边对身边的男生说,让一下了,让一下了。
一堆男生中坐了个罗绮绮,全训练场的人盯着她看,瞬时安静。她还一脸无辜:你们继续聊呀,我只是坐在这里嘛!难道你们能坐,我不能坐?
看到书中的这个场景我笑得不行,这个罗绮绮呀,她大大咧咧的样子,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时,真的是既惹人喜爱,又惹人羡慕。
隔壁班的男生给她写情书送她礼物,她拿着那两样东西跑到男生教室里,啪一下将东西拍到对方面前:“警告你,别再来烦我。”她潇洒地转身走了,留下了男生的目瞪口呆和嘴角的一丝苦笑。
罗绮绮我行我素,敢想敢做,潇洒无语的样子,真的让我很羡慕嫉妒恨。
我羡慕她的人生,羡慕她的经历,羡慕她的同学,羡慕她的朋友,我恨不得,自己能做一个长长的梦:我变成了她,在那些时光的长河中游走,去遇见那些人,和他们一起玩乐,一起欢笑。
我甚至还想遇到一个如张俊一般的少年,明媚,阳光,来弥补一下年少时的缺憾。如果可以,我一定会小心翼翼地珍藏那时的感动和美好。
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篇6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他从未接受过教育,然而确实个军事家和用人高手。朱元璋的座右铭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也许与他少年时经历的苦难有关,但他靠着这条座右铭,将天下变为自己的,他成功了。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但他并不知道,这些都成为了明朝今后的祸患。因那些案子,被牵连的无辜的人们数不胜数,都无辜地死去。
最终,大明继承给了朱允文,又被朱棣夺走了天下。他战胜了一个个敌人,走进了京城的大门。他创建了一个美好的时代——永乐盛世,还下令编写《永乐大典》,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平,这都是他明智的决定。而《永乐大典》的总编人解缙,在经历一次次磨难后,他变了。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大明的故事还有很多,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人,很多事,都让我们惋惜与感动。
那些年那些事读后感篇7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也只能是朱元璋了。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这只打不死的蟑螂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和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就是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和果断。它们能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当年明月把历史的面貌还原了,把历史的真相揭开了。他综合百家史料之所长,成一家明朝历史集大成者,破解几百年的史官陷阱,拨开几百年的政治谜团,挑清几百年的利益纠纷,把一部政治、权谋、人性和勾心斗角的王朝历史以全新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视野,并把历史通俗化、平民化的趋势推向高潮这一点是值得推崇的。
不管是中国上下五千年还是世界上下五千年,我们所见到的、所使用的、所体会的、所生活的、所想到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般的变化,有一样东西却从来没有变化过,那就是人性。现在说的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比如自私、贪婪、懒惰、欲望、虚荣、虚伪、权谋、妒忌、猜疑、狡诈、圆滑、报复以及趋炎附势等等,这些东西不但没有变,反倒愈演愈烈。看看目前社会的种种现象,就可以发现。当然也有光明的一面。正如当年明月说的“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历史,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缺点。”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
朱大皇上小时候没有宏图大志,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吃饱饭,娶上个媳妇。一不留神被安排做了皇帝,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从这里看出,朱皇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起码不如我的远大。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要从小立志。看来,立不立志也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朱皇上从小没有立下雄志,也并不妨碍他的成功。是他家人的死,是他的饥饿,是他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实人生的未来,好多时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预知的,想得过多,往往会束缚了自己,真实感受和体验人生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感觉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帝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
小时候在老家,到了夏天,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像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活在当下,活好每一天,要不我们就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