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者事迹5篇
事迹可以展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业成绩、社会贡献等方面,大家在写事迹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或晦涩的词语,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脱贫攻坚者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事迹可以展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业成绩、社会贡献等方面,大家在写事迹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或晦涩的词语,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脱贫攻坚者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者事迹篇1
连日来,由黄诗燕生前同事、亲属组成的报告团,在株洲和全省各地宣讲。江华县扶贫办主任李华林说:“深刻感受到黄诗燕同志一心为民的情怀、永不懈怠的状态,我们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诗燕深沉的为民情怀、坚韧的定力操守,和敢担当、善作为的高贵品格。”益阳市安化县扶贫办主任杨正华说。
炎陵县委书记尹朝晖说:“黄诗燕虽然走了,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以黄诗燕同志为榜样,带领20余万炎陵人民继续奋斗,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黄诗燕的为民情怀让我深受激励。”永州市扶贫办主任段贵建表示,我们一定要保持定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最大力量。
“黄诗燕同志值得我们所有‘扶贫人’学习。”辰溪县扶贫办主任张继才表示,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的精神,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文章。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民、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始终心中有责、担当进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戒、清廉自守的优秀品质。”
本报重庆11月17日电 (记者刘新吾)11月17日,本报报道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数十年来扎根基层一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展现了党员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脱贫攻坚者事迹篇2
观看完张小娟先进事迹让我深受震憾,她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她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她在艰苦岗位上甘于奉献、履职尽忠、报效国家的优秀品格,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向她学习,向她看齐。
新时代强烈呼唤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时代变换,价值多元、文化多元,部分党员存在方向迷失,追名逐利、现实浮躁、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甘于奉献这样一种精神在今天尤为宝贵,更值得被推崇,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道路上,我们要大力提倡甘于奉献的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必备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在党旗下许下的庄严誓言。入党誓词中要求广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党章中明确规定,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由此可见,党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共产党员甘于奉献、敢于奉献、乐于奉献。
建党以来,我党涌现了无数无私奉献的英雄楷模,才造就今天中华民族的腾飞崛起。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黄大年、黄旭华等榜样的身上,无一不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不断奉献的崇高定义,就是不断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基本要求就是要讲奉献。讲奉献就应该不计个人得失,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老黄牛”精神担当尽责,苦干实干;就应树立舍小家顾大家保国家的家国情怀,为祖国建设贡献毕生力量;不断弘扬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在我们统计战线,也有无数的统计工作者默默奉献,为统计事业做着贡献。我们要积极张小娟的事迹,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有追梦的激情和理想,勇于奋斗和奉献,就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更需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对先进事迹、先进榜样要及时进行宣传学习和总结,要不断挖掘我们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营造激情干事、敬业奉献、正气充盈、昂扬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
脱贫攻坚者事迹篇3
“我人生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数量,只要他们过的比我好,我就满足了!”这是张桂梅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她的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她是伟大的,无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迹,也让我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在我身边也有过同样的事情发生,我清楚的记得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没有上完初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云南的一片山区里,后来我在朋友那里得知,她是回家结婚了,家里给介绍了一个对象,所以只能放弃了上学的机会,那时对于我来说,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想来,也许那个同学的一辈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处。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我也还没有明白知识是如何能改变人命运的,但是,现在的我,在错过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最佳的学习时间后,我明白了,还记得高中时,我妈妈也常和我说让我好好的学习,不要一辈子就蜗居在一个不大的城市,以为自己所处的这一片天空,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我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干什么都要和父母对着来,现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后悔过当时没能早点懂事,没能听父母的好好学习,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踏入教育这个圈子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也有想过要读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劝说和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下,我放弃了,而是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似乎比较吃香的计算机系,走进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学时,朋友介绍我去做一个兼职,是市教委给的一个初中生科学实践课程,我当助教。有一次,因为安排上的失误,有两个孩子没有安排老师上课,负责人让我临时带两次,那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上课,课后的成就感是巨大,后来我开始在不同的机构做兼职,毕业后来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这个圈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教育强国的重担,一开始,我也想亲自和学生们传授知识,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后来我想,给学生们介绍适合她的老师,能够从侧面帮助到也是好的,一开始这个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家长找我,说老师特别好,孩子有提升的时候,这种满足感上升到了一个极点。进入教育行业,我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学到更有用的知识,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样就够了。虽然我们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确实帮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吗?但是当这份工作给我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有家长的投诉和谩骂,我也动摇过,也想过要不要继续下去。但是今天这则新闻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张校长在创立学校之初,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也有过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下来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码是三代人会因为读书而改变自己的未来,我感受到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环境确实比一些山里的环境好了太多,给我们的`感受自然也没有山里老师那么强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是肩负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和信赖,更肩负了教育强国,国家兴亡的使命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少年强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未来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的力量也可以很强大,只要被家长和孩子们信赖,我们同样可以改变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第一位语文老师,那是一个从大城市来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普通话也很标准,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话没有大多数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也记得我的最后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是他的最后一届学生,也是他告诉我,年轻就要敢拼,敢闯,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会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两位老师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时期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更加记得去年的高思年会,年会上须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边远学校的合作,也带着我们的产品走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诉我们有无数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样的教育资源,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常说一个词——言传身教。我想新闻里那个想考到东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张校长的言传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后局限在一个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说起目标时,眼睛里都是有光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还是太少,我也许不能影响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响身边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个亲自改变他们的机会,也想亲口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从思想上改变他们。
脱贫攻坚者事迹篇4
张桂梅,一位63岁的老人,头发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脸上刻尽了沧桑与疲惫,但是她的坚定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她,为了让失学的女孩子重返课堂,几近乞讨的筹集资金,创办女子中学,只是为了改变“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
她,为了给贫困的孩子交学费,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生活费,甚至把妹妹寄给自己的路费悉数拿出。
她,为了挽救迷恋网络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张桂梅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张老师一生无儿无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张桂梅老师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架起了知识和山区女孩的梦想桥梁,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辛勤耕耘,爱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着张老师的报道,不仅潸然泪下,仿佛有一束光射进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当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职责和使命。仰望星空,静静思考,这豪言壮语的背后不正是教学生活中平凡的细节汇聚而成吗?
伟大出自平凡,我应该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辅导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才能担负教书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负踏上教师征程时立下的誓言。我应该向张
张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红梅傲骨,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桂梅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大爱,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
脱贫攻坚者事迹篇5
1989年出生的黄文秀,年仅30岁,正值青春年华,人生充满希望,有着美好前程,却永远离我们而去。她曾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百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青年一代责无旁贷”。
是什么让她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乐业县建设家乡?是什么让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父亲患病住院照顾时,强忍自己的病情,想方设法哄老人开心?是什么让她面临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时,却总是面带微笑、积极向上,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优秀答卷。是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是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担当,是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
有奋斗就有牺牲。在每一个急难险重的关头,总有党员冲锋在前;在每一个异常艰辛的时刻,总有干部挺身而出。有数据显示,过去3年,全国已经有100多名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牺牲。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拔钉子、攻堡垒,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2013年至2018年,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奇迹。每个贫困人口减少的后面,都凝聚着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尤其是在伟大而又艰难的扶贫进程中,有的扶贫干部把热血洒向扶贫路,用自己的生命谱写扶贫赞歌。
扶贫,到贫困村去,到贫困家庭中去,从机关到山区,从城市到农村,也许有的地方没有路,要跋山涉水;也许有的地方没有网络,要耐得住寂寞;也许要经受虫咬蚊叮的折磨,等等。广大扶贫干部驻守在最贫困的村、点,有的一待就是好几年,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走村入户,把扶贫当作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民生,与贫困群众交朋友,结亲戚,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以苦为荣,实干为先,以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责任。
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愿景即将由庄严承诺变成美好现实,更需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要向前的斗争精神。既需要扶贫干部挺在第一线,站在扶贫最前沿,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党的好政策贯彻落实下去,把贫困群众的所企所盼反映上来,精准对接,靶向发力,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也需要注重志智双扶,“输血与造血”并举,增强脱贫致富能力,防止返贫,共同圆好困难群众脱贫梦。又一个扶贫干部倒下了,倒下的是身躯,树起的是一座新的丰碑。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要啃最坚硬的骨头,攻最顽固的堡垒,以扶贫英雄为榜样,汲取前进的力量,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