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心得5篇
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提升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在写心得的时候,是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1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奥运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提升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在写心得的时候,是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1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奥运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奥运心得篇1
“00后”是“千禧一代”,也是“强国一代”,面对时代的重托,“00后”无所畏惧,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积极奔赴各个“战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展现属于“00后”闪耀的青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强国梦”。
“00后”为“奥”而战,奋勇拼搏,照亮奥运赛场上的青春梦想。在东京奥运会上,你们连获奥运奖牌,频频捷报,让不少人感慨“少年强则国强”:21岁的小将杨倩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心如止水,拼下了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16岁的黑马小将盛李豪用“这不是少年可期,这是少年天生强大”的成熟稳重,夺得男子十米气手枪银牌;21岁的小将姜冉馨你用“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的气定神闲,拿下女子十米气手枪铜牌……在赛场上“00后”们顽强拼搏、为荣誉而战,用实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美,向大家宣告“00后”也能在奥运会中挑大梁了,他们用汗水照亮了青春的梦想,彰显“00后”的自信与从容。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00后”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响彻在祖国大地,我们知道“00后”是无限可能的一代,看到了“00后”用责任与担当、奋进与大爱,在不同的“战场” 上闪耀着的青春,我们始终相信强国一定有“00后”在。
奥运心得篇2
奥运会是一场全球盛典,也是一个大课堂。中国人办奥运会是第一次,这个第一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昨日的绚丽与今天的新貎,也使中国人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人举办奥运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加深对世界了解的过程。
奥运会是学习奥林匹克精神的大课堂——7年筹备,奥运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全国各地举办了成千上万场奥运知识讲座和竞赛活动。“奥运进社区”、“奥运进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也都可以感受到全民了解奥运的热潮。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奥运知识课,有的大学还开设了“奥运文化讲堂”。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伟大进步。
奥运会是学习体育知识的大课堂——有些体育项目,很多中国人过去听都没听说过,现在谈起来却如数家珍。当你听到邻居老太太饶有兴味地说起篮球比赛中的“3分球”,你一定不会再觉得大惊小怪;当你看完中国女子佩剑团体以一分之差痛失金牌后,一定会有兴趣上网查一查佩剑比赛的来龙去脉。正是从这一场场激烈的竞赛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体育知识,这些知识也增加了很多青少年对一些项目的兴趣,激发起我们更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奥运会是学习国际知识的大课堂——一场奥运会的开幕式就等于是一堂各国和各地区概况的介绍课,很多人从服装、旗帜了解了过去很少了解的国家和地区。伴随着各项比赛的展开,伴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展览、演出活动的展开,我们在自己家门口有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奥运会让我们学到了国际知识,使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奥运会是学习文明礼仪的大课堂——通过举办奥运会,一场“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很多城镇、学校、机关、企业都印发了文明礼仪手册,宣传普及各种礼仪规范。在奥运会的推动下,服务水平在升级,公民素质在提高,生活环境在改善。微笑的中国人迎来了世界的微笑,我们用礼貌热情接待八方宾客,也赢得了世界对我们的尊重。
在奥运会这个大课堂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更体会到了学习的力量。虽然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我们缺少经验,但我们凭着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开幕式的成功赢得了世界的喝彩。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不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子精神,不断超越自身向前迈进的吗?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漫长而艰难的发展道路上的一站,过了这一站,我们还要接着往前走,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奥运心得篇3
北京奥运会名副其实是中国的一场盛事,也是世界的一场盛事。
一方面中国愿意举办。作为这样一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中国是好客的,好热闹的,愿意承担责任的,从内心里是愿意举办的,为此甚至可以不惜代价,因此中国愿意举办,并且会竭尽全力办好。中国现在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愿意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有意更多地融入世界,所以非常愿意举办一届全世界人民都能参与的运动会,愿意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
第二是中国有热情举办。盼望举办奥运会中国至少已经期盼了一百年,中国人为举办奥运会充满了渴望,热情极高,而且这种热情会无限地复制,扩大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第三是中国有能力举办。新中国建国六十年了,已经初步发展为一个社会主义比较强大的国家。中国的社会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全国一盘棋,倾全国之力办事,北京奥运会不但是北京的,它更是全国的,全中国十三亿人的力量调动起来,没有办不成的事。甚至八年前中国就有能力办,只是外界怀疑而已。
第四是中国应该举办。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是金牌大国,中国有十三亿的人口,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能提供优越的比赛条件和环境,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应该举办。
第五是必须举办。对于中国来说建国已经六十年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也有三十年了,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敏感的十字路口,下一步如何发展,如何保持正确的方向?必须为开放政策找一个新的加速点,要再上一个台阶,让中国政府和人民更加看清自己,了解世界,让发展不走弯路。能起到这个作用的只有奥运会。奥运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会,集合了科技、人文、经济等等因素,对政治制度和人的心理都会是一个考验和展示,从而造成一定的转变。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必须举办。而对于世界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和平的力量,这符合奥运会的精神,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十几亿中国人的国家,如果举办奥运会,肯定是奥运精神的发扬,奥运各方面的一次发展和提升。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奥运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中国举办奥运会责无旁贷。
可以说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因为中国需要世界,而世界更需要中国。中国是世界一个积极的因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中国需要发展,而世界更需要一个发展的中国。这是辩证的,相辅相承。
奥运心得篇4
后人在谈论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一定会提起这两个名字:菲尔普斯和博尔特。那个美国大男孩在水立方梦想成真,狂揽八金,创下一个极难撼动的历史纪录;前一天,另一个是牙买加的淘气小子,轻而易举地让人类跑进了100米的9.7秒之内,而且在最后的几米,他竟快乐地跳起舞来,没人怀疑他下一次跑进9.6秒的可能性。
他们无可争议地成了奥林匹克的光荣,北京奥运的光荣。我们会记住他们的国家,但我们更会记住,他们是代表着你和我,代表着全人类在实现梦想。赛场上东道主观众献给他们的震耳欲聋的欢呼,证明了这一点。
就算再淡化金牌意识,每一届奥运会,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金牌选手。这没什么不妥。古希腊时代的奥运会,不设金银铜牌,只有冠军才能得到桂冠和英雄般的凯旋仪式。金牌选手一直是奥林匹克的光荣所系,其中翘楚还会成为每一届奥运会的标志性人物。
奥林匹克给人类带来了光荣,不但人类体能极限被一再突破,也激活了人类在科技、医学、建筑、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鲨鱼泳衣”、“模拟高压氧舱训练”等科技成果,托举了健儿们高飞的翅膀;“鸟巢”、“水立方”等拥有奇幻外貌的建筑,以奥运的名义矗立在本来保守型建筑占了上风的古都北京;诸多为运动员研制的保健品及训练方式,也在康复医疗等方面得到应用;更不消说关于奥林匹克的大量艺术与文学作品不胫而走,各举办城市在开幕式上的苦心孤诣和争奇斗艳,让各民族文化以最直观的方式走向世界……
然而,奥林匹克最动人的`细节,却呈现在不为人关注的灯火阑珊处。
8月17日,美国神射手埃蒙斯重演雅典噩梦,最后一枪大失水准败走麦城。这时,埃蒙斯在雅典结缘的妻子、金牌得主卡捷琳娜·埃蒙斯安慰着失意的丈夫,满脸的关爱和温情,仿佛屏蔽了所有的失望和伤害。这一刻,爱情远比金牌美丽。
8月15日的动人一瞬,出现在“水立方”。女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德国姑娘斯特芬触壁后一时不敢回头看成绩,世界纪录保持者、澳大利亚的特里克特看到斯特芬仅以0.04秒的微弱优势领先自己夺冠,便一直微笑着等待斯特芬回头,然后紧紧拥抱住惊喜的对手。那微笑和拥抱由衷而自然,动人心弦。
举重台也有让人动容的一瞬。法国选手蒂安切面临男子69公斤级的最后一举,教练为他要的重量如果一举成功,不但会赢廖辉,还能破世界纪录。众目睽睽之下,他掂量了一下,摇摇头放弃了。他的教练却毫无失望之意,激动地冲将上去,像对待英雄凯旋一样,欢呼着举起了他。只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又不为金牌而伤害健康,那也是智者和勇者。
此外,还有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姑娘在领奖台上化干戈为玉帛的动人一吻,还有杜丽失掉首金后观众和志愿者们如潮的安慰和鼓励……
这才是奥林匹克的真正动人之处,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相聚,他们分享着奥林匹克的光荣,哪怕失败了,他们也自尊自重,相怜相惜。他们之间,有大爱,有默契,有理解。相形之下,金牌也会黯然失色。
这样的光荣,这样的动人,奥林匹克缺一不可。这,才是奥林匹克的真正魅力,才会让奥林匹克从古到今,令人如痴如醉……
奥运心得篇5
党子兰目前在北京冬奥组委安保部工作。身为一名人民警察,她早在2001年就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
于泊川
北京体育广播双奥之声记者
党子兰:诉尽与奥运的不解之缘
2001年7月13号,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那一天在党子兰的脑海中记忆犹新:“因为2001年7月13号那天我当时在天安门广场执勤,当时就看着天安门广场聚集了特别多人,然后宣布是北京的那一瞬间,人群一下就沸腾了。当时我们因为是穿着制服在执勤,肯定不能像其他群众一样那么欢快地庆祝,但是那种感觉依然是非常兴奋。”
而且,那一天也是党子兰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体育给这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鼓舞:“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也是刚参加公安工作,就能见证这么盛大和庄严的场面,对自己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当时没想到自己两三年之后就能从事这个工作,所以现在想想可能也是一种机缘巧合。”
北京体育广播双奥之声记者采访党子兰
(因安保岗位工作需要 党子兰照片不能露正脸)
党子兰说到的“机缘巧合”发生在2003年。那一年,北京市公安局组建奥运安保工作筹办工作组,同年11月,党子兰被选派进这个工作组,她也从奥运会的参与者正式成为了一名筹办者。她回忆说:“当时我主要是负责对国际奥委会的协调联络工作,还有一些在综合部门综合协调的工作。从2003年11月干到了2008年的年底,大概跨越了五年的时间。”
这五年的时间,让党子兰对奥运安保工作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在她心里种下了深深的奥运情结。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党子兰带团赴都灵冬奥会参观考察,也为她之后参与冬奥会埋下了伏笔——“2006年我当时带团去了一趟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当时就感觉冬奥会跟夏奥会的差别非常大,而且项目的精彩程度也不太一样。当时我也是对他们有了一个接触和初步的了解。没想到北京又申办了2024年的冬奥会,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中好像总是会跟奥运发生一些关联和碰触,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分吧。”
北京体育广播双奥之声记者采访党子兰
(因安保岗位工作需要 党子兰照片不能露正脸)
这种缘分在2015年7月31号北京成功申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时再一次兑现。相比14年前在天安门广场执勤时的懵懂与兴奋,党子兰说这一次自己更多了几分平静和自信。她说:“我明显感觉就是跟2001年7月13号在天安门广场的那个心情就有不同了。2001年的时候很忐忑,但2015年7月31号我们大家都特别得自信,觉得这个举办权一定是我们的,我们也一定能办好。2016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冬奥筹办工作小组,我重新回到这个筹办小组中从事安保工作。把这个筹办冬奥会的任务交给北京,应该是对我们的一种信任,也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肯定。”
谈到2024年北京冬奥会安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子兰说,三个赛区的安保工作要保证统一的高标准,同时还要保证春节期间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不受影响:“因为这次北京冬奥会的体量比起2008年要小,但是这一次的比赛横跨了三个赛区,而且它又跟春节的时间重合,包括室外这些场馆的安保压力也是很大的。再一个因为三个赛区要采用统一的安保标准,要提供统一的安保服务,所以在这些方面相比2008年奥运会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保证春节期间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还要确实保证大家的安全,所以如何把它们更好地结合,也是我们目前工作中的重点。”
因保密需要,党子兰办公桌上的文件全部反扣
冬奥会期间大风、低温的天气条件将给安保工作带来不小的考验。为了保证安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党子兰说,届时将应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为前来参赛的运动员和前来观赛的观众提供更便利、更安全的服务。她表示:“这些高科技的手段跟方式方法,我们现在也在跟一些外部的单位在对接、研究,看看哪些方式方法更好地用于这届冬奥会。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安检,因为冬天人们穿的都特别多,所以我们也不想让安检的观众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也是考虑有没有更先进的安检设备能提高速度以及检查的效率,主要是给赛会的参与者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
北京成为了“双奥之城”,党子兰也跟随着这座城市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双奥人”。谈起这段不解之缘给她人生赋予的意义,她说道:“我想2024年的冬奥会是冰雪奥林匹克文化与咱们中国春节文化的结合,来迎接全世界各地的观众、运动员和来自各方的人们,肯定是一场特别让人期待的体育盛会。我特别期待这个盛会,让全世界的人们能看到我们,展示中国人民的风采。不光是安保,还有各个方面的,让他们对我们有新的认识,确实中国人民是可以的,是特别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