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篇

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建立阅读的习惯,提升对文学的热爱,写下的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回应,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与深化,1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篇

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建立阅读的习惯,提升对文学的热爱,写下的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回应,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与深化,1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1

季老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种语言。《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是我厂在读书月活动中发放的书籍,书中汇集了季老九十余年的生活感悟。读季老的这本书,犹如当面在聆听季老的谆谆教导。事实上对于季老的认知,并不是单一的从这本书开始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也是经历了一个只惟大师之名到逐步去了解季老人生轨迹的过程。

常人看季老的人生,并不完美,逝世后的身后事纷争不断,或许有缺陷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什么叫人生,季老在《季羡林谈人生》中说他也不清楚,不但他不清楚,他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从季老的身上,从这本书中,我也只能愚钝的读到了“勤奋”、“随遇而安”、“坚持“、”尊师重道“,季老九十余年的生活智慧与感悟又岂是我短短数日通过一本书能够领悟的?季老的书,书读常新。

季老所获得的成绩是与自己的勤奋分不开的,季老曾在书中谈到“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的关系,表面看是季老感激机遇的垂青,细细品味,季老的机遇是来自于他前期的勤奋,如果没有勤奋,机遇到来的时候也是难以把握的,到头来也是一场空。我觉得勤奋是季老获得人生辉煌的基础,是所谓的机遇垂青的前提。就如同我们当下的工作与学习,如果说各人的天赋秉性是有差别的,我觉得这种差别还是很小的,不能说没有,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其天赋秉性的水平是持续在一个水平线的,并且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有的人多一些勤奋,智力开发就会多一些,获得的结果就会好一些,相反的,有的人懒惰多一点,获得的成绩、创造的价值就会少一些。因此,勤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勤奋,勤勤恳恳的学习、工作、生活,取得成绩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一些。

但并不是所有的勤奋都能获得成功,用季老的话讲,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用“七十分的勤奋,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会更符合实际一点。我姑且大胆的揣测季老并不是在否定勤奋的重要性,而是在阐述一种人生态度。在这里我的拙见是,倘若机遇不垂青,那就只好做到老实本分了。这种人生态度叫做随遇而安。事实上,季老的生活并不平静,经历的磨难多于常人,磨难反而没有把季老摧残倒下。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哲学的大智慧,事实上,人,作为一个个体,有许多的事情是难以改变的,出身,学业,爱情,工作……都是不可以推倒重来的,随遇而安就是要认同自己当下已经取得的、拥有的,是获得新丰收的基石,是传统文化中寻根的表现,是进步的跳跃板。随遇而安,不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是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下积极进取,奠定好基础,以期取得长足发展。季老晚年的随遇而安,其背后也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十里”的来日方长的愿望,却也有着“烈士暮年,壮心难已”的惆怅。或许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一个阶段,有心为,而力不足,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许能够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一份指点的作用。随遇而安,对于人生的机遇就是要心怀大度的去接受,这是心态方面,而行动上还是要保持那份勤奋。

以当下的观点看,季老的成果多数是坐了冷板凳的结果,天下皆知季老为大师,且不知大师何以为大师之人何其多?我对季老的了解,是从大学本科时期开始的,当时有幸参加了一次学校的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有人提到季老的成果,才知自己愚钝了好些年。在那之前,我对季老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大师“这一名词的表面层次上。如今,从历史的观点看季老的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等,这些语言方面的研究在当时那也是当年学者所不青睐的研究领域,属于学术界的“穷乡僻壤”,而今却由于填补了世界文化的缺失而成为了大师,大师之意不仅仅是大师本身,更在于大师的这份在学术殿堂里做冷板凳的依然坚持的执着的精神。这对于我工作上的启发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成果不明显的时候,往往令人心生浮躁,包括自己以及团队中的人,都会面临着一些压力,来自于自身的以及周围的,而事实上也是坚持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坚持就一定没结果。我觉得,季老这种能够做冷板凳搞研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另外,季老这种以冷门出奇制胜的研究之路其实也值得我们反思,当下的市场上的畅销的产品也必然依据它的生命周期的规律走向衰弱,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迎合未来之所需,也许才是我们产品研发的'一丝曙光。当然,坚持还是要贯穿始终的,没有了坚持,可能带来的是更多的半途而废。而季老的坚持也让季老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桂冠,尽管季老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但其获得的美誉受之无愧。这种坚持的精神,坚持一天,容易,坚持几十年,难,令人敬仰。

?札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要尊师重道。季老在书上言陈寅恪大师必开口”先师“,其尊师重道可见一斑。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在我们入职培训过程中所讲的”严师出高徒“、”不要让老师没饭吃“,是从企业的角度更契合实际的对尊师重道的阐释。当下由于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师“、”校长“、”领导“几乎成了邪恶念想的代名词,我们更应该提倡尊师重道的理念,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不仅是学校的老师,生活中的长辈、工作上老师傅也应该得到尊重,从内心上,我们都要有感恩,有敬畏。重道,自然讲的是我们也要遵守社会道德的约束,待人以诚,讲方法,讲原则,讲和谐,才能获得社会以及其他人的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尊师重道,知识上才能有序传承并得以发展,科技上才能保持先进并得以创新,社会实践上才能应用并得以突破,文化上才能繁荣并得以延续。

季老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取得了令世人敬仰、难以企及的成绩,读季老的书,犹如在听一个老人讲故事,讲他对生活、工作、爱情、学习、事业等的理解,也是喃喃自语,更是教导,如今季老已经逝世多年,而身后事也曾惹得世人非议,但也因为这样,季老才更真实,季老的书也显得更真实、更真情、更智慧。我们都是自己最虔诚的信徒,或许走在负重前行的道路上,或许即将迎来康庄大道,或许依然在迷茫中徘徊不已,但不管如何,像季老书中说的“做真实的自己”、“一寸光阴不可轻”,对于世人都具有良好的教导之意。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是其精神财富的汇集,充满了人生智慧的真知灼见,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蓄意迎合,我更是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读懂了些皮毛而已。好书是常读常新,好书是百读不厌。这本书便是如此。

最后,用季老书中的话做个结束语吧。“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2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这真是奇怪啊?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3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一样,季羡林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完美。

作者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当有所作为。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己,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仅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职责,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作者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仅有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作者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很多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作者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职责,都应当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作者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4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季老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季老谈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季老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的人生画面。

季老在书中谈到人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把它说出来。从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气时,已经接任了这项工作。在这期间,有人会怂恿你,还有人会鄙视你。无所谓,人生的步伐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稳。俗话说“稳中取胜”。虽然别人鄙视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视自己。人生等着你探索,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为人生而精彩的背后就是志向。没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国古代岳飞,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视人生,也必定没有志向,因没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为人民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启后的历史责任就在于个人在人生阶段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有的人虽然有钱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从来没为社会做过贡献。那他的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一味的为自己着想,不为社会贡献,他的人生实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实,立志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升华,他们的事业是可逆的,贡献也是可逆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了什么。就像一位百万富豪,他取得了许多的财宝,但他未贡献给任何人。他死之后,将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努力创造价值,你也会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为:立志,工作,成功。也许你会发现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这样。我看来人生三大要素可分为三阶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为立志阶段、中年就为工作阶段,成功阶段就在于晚年。得呼吸最后一口空气时,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人会永远把你刻进辉煌的里程碑。这是成功的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5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后,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通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其他类似内容

1人生经历的作文5篇

人生经历的作文5篇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五篇关于人生经历的作文。人生经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价值观和人生观。...

查看剩余 74% 人生经历的作文5篇

2让人生更精彩演讲稿5篇

让人生更精彩演讲稿5篇

经过细致准备的演讲稿,能让我们在发言时更好地传达情感,那些能够引发听众强烈共鸣的演讲,背后往往都有一份精心构思的演讲稿...

查看剩余 75% 让人生更精彩演讲稿5篇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优秀5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优秀5篇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秀的作文,主题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主题源自于一句古诗,意味着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应保持初心和热...

查看剩余 87%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优秀5篇

4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5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5篇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五篇关于“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作文。人生如初见,意味着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

查看剩余 77%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5篇

5青春理想人生演讲稿5篇

青春理想人生演讲稿5篇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五篇关于青春理想人生的演讲稿。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理想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演讲稿将探讨青春与...

查看剩余 85% 青春理想人生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