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读书心得高中800字6篇(《巨人的陨落:高中生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是日本作家岩井俊二的畅销小说,该小说以二战期间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故事。本文将以高中生的视角,通过读书心得的方式,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带领读者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充满历史背景和情感冲突的故事。
巨人的陨落读书心得高中800字篇1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陨落”这个书名,以为讲的是某个伟人的故事,之后看了简介,发现写的是以一战为背景,六个家庭的故事。这样我就有疑问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xx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巨人的陨落读书心得高中800字篇2
其实《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想想还是搁置一边,等待闲时。所幸这阵子稍微有些空闲,终于拜读完毕,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个人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透过它,你有意愿、有兴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获取你所缺乏的知识,而《巨人的陨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捉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寂寞无奈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有人说,时势造英雄,然而,对于有英雄情结的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吧。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
最后,就以这句彰显英雄色彩的话结尾吧: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巨人的陨落读书心得高中800字篇3
读完书,总有写点什么的习惯。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区别于其他读者的角度,讲讲四个爱情故事和一个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菲茨与艾瑟尔、格斯与罗莎、卡捷琳娜与格雷戈里、沃尔特与茉黛,而那个人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个宏观的评价,它不是神作,部分读者过誉了,甚至,也达不到书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誉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迷人感,这反而让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书,一本讲述历史,将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某些国家,某些社会,某些阶层,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与无意间推动着历史进程。
此外,我甚至也觉得有必要说说经济学和历史的关联。今天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讲的时候,里面提到现代经济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假设真正能够思考和行动的只有人类个体,国家也好,集体也罢,组织本身是不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所以当我们说某个组织有所行动的时候,具体得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孤立的分析国家和组织的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具体策划者与执行者进行分析,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会非常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论断,遗憾的是,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历史学家就像国家濒危动物,大部分历史学家是缺乏较为深厚的.经济学修养的。
回到本书,《巨人的陨落》正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类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偶然与荒诞。比如沃尔特既会思考德国与世界的命运,又会权衡他和茉黛的关系,他极力阻止战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战争将他和茉黛分开。这是《巨人的陨落》最难为可贵的历史观。
巨人的陨落读书心得高中800字篇4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传统接地气,却十分惹人喜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民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马上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肯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也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领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却非常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绝不可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进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巨人的陨落读书心得高中800字篇5
读完《巨人的陨落》一段时间后,想着,还是写点什么吧,否则,用不了多久,这本书的影响就会消失殆尽。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这本书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来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面貌,读来,似有些许无奈。
一、关于社会阶层的认知。
有时,非常不愿意承认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但是,越来越感觉到原生家庭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茉黛,贵族出身,思想叛逆,与贵族的理念相悖,为女性权益积极奋斗,属于思想开放、追求独立的新一代贵族女性的代表。艾瑟尔,工会领导人出身,在革命统一战线时,彼此的知己和好朋友,而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就暴露出无法调节的矛盾和阶层局限性。茉黛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和唯我独尊,或许,从内心深处,艾瑟尔也不过一直是她的管家和随从,是应该听命于她的。而真正可以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的,还是在同一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同一阶层。
二、关于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改变其文化,统治其思想是最好的革命手段,在一战期间,包括很多年轻的贵族,又对战争有多少了解,有谁去思考过战争是否正义,战争的原因及目的,只是在军国主义的鼓吹下,以作为一名战士而荣耀,年轻不当兵似乎就是做了什么让人耻辱的事情,正是因为媒体的鼓吹,让太多懵懂无知的青年踏入了一条不归路。最震撼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美国士兵的死亡,而他死亡之后的五分钟随即发出停战命令,拿他的.牺牲价值何在?而在和平的当代,依然是浮躁的价值观作祟,人们一切向钱看齐的时候,又有多少清醒之人可以执着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呢?
三、关于自我成长
书中有几个女性形象非常明显:茉黛,艾瑟尔,罗莎,奥尔加。奥尔加是一个富商的女儿,从小在父母亲的严格保护下成长,或许不懂什么叫人生疾苦,她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或许也不过是偶尔严厉的父亲,但,很失败的是,她的不学无术,因为不学无术所以显得异常的愚蠢。罗莎,一位独眼美女,当智慧的光芒散发时,一切身体的缺陷都悄悄消失不见。无论如何变革,独立的智慧从来都是夺人心魄的美丽,既如此,又如何可以不成长?
巨人的陨落读书心得高中800字篇6
看完《巨人的陨落》,总有一种呼之欲出的蓬勃胸臆。
作者很老辣,深谙声东击西的兵者诡道,明明要写的是变迁的社会、革命的序曲,却从英国的小镇和没落前的贵族着笔,一步一步铺叙展开,道尽物是人非的苍茫,又燃起对未来的希望,明知前方黑暗,仍步履铿锵。
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将虚拟与现实做了有趣的串联,仿佛历史上的人都活了过来,他们聚会、作息、高谈阔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思想,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那么理所应当。他们是遗失在浩荡历史中的众生相,史书上或许没有他们的名字,却不妨碍他们燃烧生命,在苦难中挺起脊梁。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整个笼罩在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影响下,看似飞速发展,实则矛盾重重。工人地位逐渐提高,却得不到广泛的权利保障,贵族表面仁慈和善,实则虚伪冷酷;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新思潮逐渐兴起,代表着思想的解放和各种利益诉求;世界形势扑朔迷离,不断联姻的血亲也阻遏不了膨胀的私欲。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年轻人吸纳着社会的养分,也萌动着青涩的爱恋。英国的艾瑟尔、比利、茉黛和菲茨,俄国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德国的沃尔特,奥匈帝国的罗伯特,美国的格斯和罗莎,他们的际遇和相逢,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变数和惊奇,俯瞰之下一切又是冥冥中的必然。
战争开始,生命就不再是生命,可以是数字,可以是武器,可以是恐惧,可以是仇恨,唯独不是有名有姓的人。有谁会去想对面的敌人是不是有一个爱他的妻子,是不是曾过着穷苦生活的平民,每一具无定河边骨,都曾是春闺梦里人。发动战争的人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国家、为了尊严、为了权势、为了利益,或者为了和平,认为不战不行。而为之而战的人民,却大多是善良的,或者说不上是坏人,甚至其中有很多不希望战争的人,但是一旦被卷入了漩涡,身不由己,不得不战。还记得英德士兵之间的圣诞休战,在和平之时,或许在某处偶遇,他们能坐在一起喝杯啤酒,成为朋友,而战时却只能在这片刻享受陌生而奢侈的温情。看够了宣扬胜利的意义,看够了粉饰战争的结果,看够了高屋建瓴的舆论,战争是灾难,是死亡的信使,而绝不是什么社会推进器。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和荣光的勋章上弥漫着血腥味,累累尸骨在军号声中壮烈成一曲悲歌。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英国海上封锁,德国粮食短缺,俄国饥荒引发国内革命,我们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与共,亲历那个炮火与豪情共涨,爱恋与悲悯纠缠的时代,而英雄永垂不朽,人民生生不息,那片经历过战争的土地仍是温热的,呼啸而过不具名的风却为其打上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一种不被遗忘的永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贵族阶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反复用强烈的对比突出阶层的天堑。贵族的生活是体面、奢华、优雅的,而贫民的生活是肮脏、拮据、辛劳的,贵族凌驾于贫民之上,用微薄的薪资和恶劣的工作榨取着他们的血液作为自己的营养品。而在社会剧变面前,我们看到,贵族的生命也并非比贫民更贵重,他们一样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一样会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那么生命在死亡面前又有何不同呢?人们千百年来不断追求平等、自由、公正,其实是在追求个体存在的一切合理性。于此间,茉黛和艾瑟尔为了妇女选举权呼号,比利延续了父亲的意志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代表,格雷戈里接受了社会主义理想,一切在波云诡谲中孕育而出的新事物都有着蓬勃的力量。时代没有视而不见,这是种对生命的尊重。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纵横世界的大英帝国,历经两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局势的制衡者,他们采取均势政策,像高居云端的神祇一样,操纵着政治天平,其实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不受威胁。而科技和工业化成果影响了全人类,德国凭借勤劳严谨的民族性格,依赖惯有的整体主义传统,打败了宿敌法国,用普法战争强占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了实力强劲的德意志帝国。发展壮大不可避免产生强国梦,况且日耳曼人向来野心勃勃。第一次世界大战似是无可避免地发生在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然而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从人类的进程看,一战让整个世界陷入了停滞,甚至战后巴黎和会瓜分德国,埋下仇恨的'种子,最后导致了二战纳粹肆虐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倒退。真正的发展是一国的野蛮生长吗?强权带来的话语权应当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行为的谨慎,而非自我膨胀的自以为是公理。国家不应视而不见,这是种对发展的思考。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蒙昧无知。战后的世界,满目疮痍。茉黛随沃尔特来到德国,见证了一战后德国的凄凉,物价飞涨和通货膨胀致使民不聊生,而茉黛也脱离贵族女勋爵的生活,不得不为生计劳碌。沃尔特的父亲仍然不肯面对事实,一味将德国的失败归咎于共产党和犹太人,从书中末尾,仍可以看见各种藩篱,我们也早已从历史知晓二十年后还会发生更惨烈的战争。极端主义和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让无论什么政权形式下的舆论都带有虚假和歪曲,沦为统治的工具。哪怕到今天,地缘政治始终复杂,局部冲突仍然频繁,但我始终相信,人类终将打破桎梏,追随理性的脚步,形成多元化思维。世界将会予以珍视,这是种对和平的渴望。
当我们活在精致利己主义外饰下的生活里,还有没有一颗热血跳动的心?当我们身处法治不断健全的社会,还会接受极权统治和充满个人崇拜的人治吗?当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的潮流,为何逆全球化却悄然抬头?
当今社会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但人类永远应该向前走,而不是选择回到过去。
历史值得反思。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