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最新5篇(探讨立德树人:教育心得精华)

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五篇最新的心得体会,旨在分享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与实践经验,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借鉴与启示。这些见解涵盖了教学方法、价值观培养等多方面,期望能够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最新5篇(探讨立德树人:教育心得精华)

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篇1

听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篇2

新课改倡导德育课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然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辩,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笔者认为,立德树人,源于“生活化”培养,是当今转型教育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切近青少年生活的有利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教育是一个需要爱心的事业。爱能开启蒙昧的心灵,能融化心头的坚冰,能弥合心灵的伤口。爱不是溺爱,儒家主张过犹不及,辩证法讲究一个“度”,要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其实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增益其所能。

当今文化市场图书不断占领我们的生活空间。其图书品种繁多,良莠不齐,有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含有迷信、暴力和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图书来阅读;有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购买和阅读;还有些学生不爱读书等现象等,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

在辩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引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把平时不敢说而想说的话大胆地说了出来。而后,适时地把学生带到书店,或学校图书室,指导他们选购合适的图书,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当今网络时代如暴风骤雨一样进入人们生活。净网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头戏,以人为本,制定良法善策,引导企业部门办好网,遏制不良网站滋长蔓延,约束网民文明上网,共享智慧资源。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生活化”的辩题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境。通过辩析,学生进一步明白:文明上网,选择健康有意义的课外网络读物,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通过上网典例,让学生懂得:道德上网,不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有利于和谐相处,共创绿色网络新空间。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思想道德素养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关爱他人,扶助弱势群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努力创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成为华夏儿女的履行的义务和担当的历史责任。“生活化”的立德教育,涵盖思想各个领域,需要标新立异,更是刻不容缓。

学科教学是学习生活中知识科学发展的缩影。但学科教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世界,还有道德、情感的重要内容,只有将社会生活知识点拓展到课堂学习中来,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这才是将教学知识点融入“生活化”的重要学习资源。其实,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如面对社会弱势群体,如何抚平坎坷;或情感体验坊,给盲人充当拐杖;或面对人格名誉、国格尊严受到践踏时,该如何正视践行行为;等等。这样活生生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让学生走近生活,学得真实而轻松,德育课不再是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课”,而“生活化”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事例感动着他们的心灵;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唤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疑难问题激起了他们思维的碰撞……

“生活化”活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离不开活动,传统德育教育只重视道德知识的说教,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制约,重视权威的主导,儿童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儿童的活动成为机械外在的行为训练。我认为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因,才会促进德性的成长。而活动是儿童这种成长的根本和源头。

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篇3

“立德树人,敬业爱生”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响应上级“立德树人,敬业爱生”的学习号召,我认真地学习了《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其他的师德师风相关材料。虽说这样的学习年年都有,但每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肩负的职责与义务之沉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只为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了10年的今天,我们的身份应该由以前“教员”的单一角色转化为多重角色。课堂上,我们是“师”;课间时,我们是“友”;是帮他们排忧解难的父母,是打开科技之门的钥匙,是生成的教材,是??

教师的多重身份,对教师的品德修养、职业修养、知识结构、业务水平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使“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规范变得尤为沉重,我们不仅得换角度思考,还得刷新固囿的陈陋眼光。

在边学习边反思中,我清楚地意识到,当好当前形势下的新型教师,随遇而安的态度不行,固步自封的态度不行,安分守己的态度也不行,光说不练的态度更不行。我们得顺应潮流,得紧随形势,得更新自我,得探索创新。

“探索创新”是此次学习中对我触动最深的一种感受。

教材的更新需要我们探索创新,课堂角色的转换需要我们探索创新,信息技术的高端化需要我们探索创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运用需要我们探索创新,我们激励学生探索创新自己得先探索创新??但是如何创新这还是一个有商榷须争议的科研话题。

教师也是科研工作者,通过此次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的科研工作更需要创新精神。

首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新。科学的理论始终是前进的航标,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思路才符合客观规律,我们的工作才有成效。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班级管理、常规检查等日常工作,都会给提供我们发现的契机,我们要善于利用创新空间,大胆设想,勇于探索,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再次,在调查基础上创新。创新不是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我们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工作部署同我们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加强调研,发现经验,发现典型,发现问题,寻找科学的措施和对策。

当然,探索创新对人的素质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它要求我们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意识和精神来源于我们队事业的热情和忠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也向我们的能力和本领发起挑战。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需上下而求索”,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

必定具备非凡的毅力和恒心,哪怕前路坎坷,哪怕荆棘挡道,依然不改艰辛前行的步伐。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篇4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教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篇5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被赋予神圣的使命,绝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责任感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师的内在涵义。但是,现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教师体罚学生,校园冷暴力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范跑跑事件在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也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的。师德建设顺应潮流,势在必行。通过几个月的深入学习,我认为教育者应该做到:立德树人,以德立教。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学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人员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在于,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只有热爱学生,搭建起教育教学的桥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学人员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推动教育走向成功。

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作为教学人员,最基本的条件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的作用地位更大更高。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做到举止文明,庄重自持。教师的礼仪是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规范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良好做法。最后,教师的要加强自律。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不止在学校,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之外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律,以自己毕生的道德实践维护教师的高尚职业形象和荣誉。

四、教师应充实自身教学知识

曾经有位学生在周记里这样写:教师总是用自己已学的固定的知识来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思进取。他的话引起了我极大的思考,没错,教师不应该只满足自身所学的知识,应该利用空余的时间多看一些有用的书,多参加一些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我相信,我们教育者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拼搏,一定会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的。

五、具备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重任。我们要学习孟二冬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这种可贵的精神来勉励自己。

“立德树人”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指向,“育人”是要通过人(教师)去进行的,但在教师自身的“灵魂”遭到社会普遍质疑、“补课经济”盛行的今天,“立德”:要先立教师之‘德’、立“人类的灵魂”之‘德’,立作为教育主体之‘德’。即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上岗。也即要——以‘德’立教。只有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本,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其他类似内容

1心理教育讲座心得体会5篇

心理教育讲座心得体会5篇

本次心理教育讲座的精彩内容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心理健康变得愈发重要。通过参与这些讲座,我们不仅...

查看剩余 77% 心理教育讲座心得体会5篇

2心理教育讲座心得体会优秀5篇

心理教育讲座心得体会优秀5篇

本次心理教育讲座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听众,他们积极参与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五篇出色的心得体会...

查看剩余 73% 心理教育讲座心得体会优秀5篇

3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5篇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5篇

欢迎阅读我们的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系列,这五篇文章将带您走进中国革命历史的胜利与荣耀。通过深入参观这些红色教育基地...

查看剩余 84%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5篇

4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优质5篇

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优质5篇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为您呈现五篇优质的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这些文章将分享教师们在不断学习...

查看剩余 72% 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优质5篇

5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参考5篇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参考5篇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机会。本文将分享五位不同背景的参观者心得体会,展现他们在这一历史之旅中...

查看剩余 70%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心得体会参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