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600字4篇(《围城》:智者的困境与凡人的迷茫)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上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内心困境。他们身处“围城”之中,既不愿意融入社会,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部经典之作。
围城读后感600字篇1
这个假期,我将围城这本大部头书阅读完了。读完之后,我才不得不佩服文章那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道理。围城的作者是“钱锺书”,早在1947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就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围城中最著名的名言就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职业也好,婚姻也罢,人生亦是如此。”这句话道出了大部分读者的心声。其实,如果配上围城中所讲的故事,理解会更深。围城的核心就是这句话,所以作者花了大部分笔墨去描写体现这句话的故事。在这一方面,我觉得作者的构思高人一等。钱锺书选择不直接点名道理,而是描写一个名叫“方鸿渐”的青年的故事,让读者先有了大概的体会,然后再从某一个合理的情景中自然地让这句话从故事人物的嘴里说出来。这样写,完美地绕开了两个弊端:不从一开始就说明道理,这会让读者不明所以;也不最后再说,读者会厌倦,也跟不上文坛的潮流。
然而,体现道理的故事也不是随随便便拟出来的。它经过精心构造,以至于解放前出版的文章,现在读还是觉得通俗易懂。作者所描写的“方鸿渐”,经历了人生一个个转折点,体现了人性的欲望,社会的无情。
在阅读这本著作时,很多场景让读者唏嘘,赞叹,同情,悲痛,惋惜,但更多的是让人深思。有时候我读到某一章时,觉得主人公不需要这样解决,还有更好的办法。但当我把自己带入书中的情景去时,才发现,为了迎合社会,只有这种办法。每每这时候,我都会为社会的不公以及无情叹息。
读了这本书,我感叹的不只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还有围城从深处体现的社会法则。
围城读后感600字篇2
前几天忽然有幸读到一本书—钱老的《围城》。书的结尾,看到方和孙大吵了一架后,孙和女佣回了自己家,方离家出走,故事嘎然而止—一个让人来不及反应的悲剧结尾。结尾印证了书的主题,两个人貌似走出了婚姻的围城!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围城这个词的理解就是局限在婚姻里面,读完以后,发觉钱老想表达的围城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在婚姻,也包括原生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爱情,和自己心里的围城。
主人翁方鸿渐从国外回来,一路遇到许多人,旅伴、单位的同事、朋友的朋友、家里的亲戚、唐小姐;我发现方有一个特点:总是在逃避,逃避和家人的沟通,和亲戚的沟通,和同事的沟通,和唐小姐的沟通,和妻子的沟通!幸运的还有一个谈得来的朋友—赵辛楣。
方就像一个刺猬,总是扎到别人,所以走到哪里都不太受欢迎,自己呢,又感觉很委屈,无奈!仿佛他才是被刺的一方;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无人诉说,也无人理解。一个外人眼中的知识分子,一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父亲都觉得没出息的儿子!一个妻子口中的失败者。
他到底错在哪里了?
窃以为,方的骨子里有种知识分子的高傲,但缺少了世间的俗气,他终究无法习惯生活的烟火气,把自己孤立于这个世俗之外;短暂得走出人际关系的围城,走出婚姻的围城,早晚还是要融入各种围城之中,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当你跌入谷底,你得学会与蝼蚁为伴,当你步入青云,也要习惯云上的规则。这是一个人一生的修炼!
致敬钱老,为我们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
围城读后感600字篇3
这本书看了很久终于结束,连续剧版也紧接着看完了。男主方鸿渐不算是个完美的人,但总得来说是个好命的人,有好朋友一路扶持,有爱的人一直鞭挞,我认为他的人生用“被动”两字可以概括。
对于亲情,因为常年在外国,思想不能融进自己的大家庭,所以也处理不好婆媳,弟媳之间的矛盾,一味躲避。对于感情:畏首畏尾,一直都很被动,因此错过了自己的“白月光”唐晓芙,得罪了喜欢自己的苏文纨,最终和相处起来平平淡淡的孙柔嘉“被动”结婚。对于友情,用好朋友赵辛楣的话来说就是“不烦人,但没什么作用”。对于自我实现,方鸿渐虽是留学生,却由于自身好高骛远又被动的性格,以及眼高手低的执行力没有成为有用的人才,也没有担负起作为长子的养家责任。相比较起来,赵辛楣更像个男主角,有担当,讲义气,乐观,有上进心。但正因为如此,方鸿渐身上折射出千千万万个普罗大众,毕竟优秀的人是少数。通篇剧情其实有点狗血,无非就是年少时轻狂,年龄稍长时回归家庭,然后被家庭琐事环绕,成长轨迹像亿万个普通人的心路历程——即年老时看着年轻时一个个充满活力又鲜活的“自己”死去时再也没有波澜。看完《围城》,希望今后我能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年龄推着走,但对结婚变的更不向往了也是意外收获,很多事情真的都是围城,当然也都能用围城解释。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所以方鸿渐的结局也称不上遗憾。
最后想说,写故事书的人真厉害,身处真实世界,却又造一个世界出来,作为读者呢,又笃定的相信有这样的一个世界,真奇妙。
围城读后感600字篇4
《围城》这本书,读过很多遍,书中的时代背景与作者都处于上世纪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精彩。在这段特殊时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钱钟书先生似乎早就预言到了今天这番景象,特地将“围城”作为书题。其实,哪有什么预言,只不过是天道有常,生于新学和旧学相碰撞的时代,钱钟书先生没有完全抛弃旧学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两种不同思想的交汇,将这个时代的变化与所见所闻记录在书中,小说的矛盾冲突、角色的刻画,有讽刺,也有思考,一切应当从根源去追溯。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中国古代有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分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与忠、孝、悌、忍、善。所以无论哪朝哪代,人们如何生活,恪守五伦关系谨言慎行,时时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颗恭敬心,谦卑为怀,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传承。《围城》中新思想代替了旧思想,随新思想而来的,也有畸形的各种观念。婚姻、工作、友情、亲情与传统背道而驰,是传统不适应新的社会了吗?不是,是人心变了。
生活处处是围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着,城中不乏诱惑、机遇等等。做好抉择很重要,心中有爱,选择善良;心存恶念,选择邪恶。不被物欲迷惑、不被恐惧吓到、不被谣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么围城。
也许世间永远不会变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却从未破灭。最后,请再次拿起这本书,在书中找到自我,让思想飘向那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