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6篇(创意灯笼教案:激发幼儿园大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的六篇教案。这些教案旨在通过灯笼制作和相关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每篇教案都有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幼儿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篇1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在一定范围内大胆地进行作画,并正确使用剪刀,剪出细长条,制作简单的平面灯笼。
2、培养技巧和艺术气质。
3、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班级内架好相应的线,悬挂灯笼用、PPT课件。
(2)各种色彩的正方形和圆形纸若干。
(3)记号笔、双面胶每人一份。
(4)各种形状的小灯笼实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有几个小朋友带来了小灯笼打扮教室,你们看看,这些灯笼够了吗?不够我们该怎么办?
(二)讲解示范:
(1)提问:你看到过什么样的灯笼?
(2)告诉幼儿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正方形和圆形的彩纸。
(3)请个别幼儿在纸上大胆作画。画前先请他说说准备画什么样的灯笼,老师提醒幼儿要把图案画大,以便让人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灯笼。
(4)老师示范剪流苏。
先将一个小正方形纸折一个细长条,打开后,用剪刀从下往上剪流苏。直至剪到刚才的折线处。
(5)将剪下的流苏和幼儿讨论后,贴在刚才画好的.灯笼的下方中间处。
(三)幼儿操作:
重点:老师提醒幼儿要将图案画在纸的中间,并且画大。
难点:流苏尽量剪细。
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展示作品:
幼儿将自己做的灯笼悬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线上。然后相互介绍,和欣赏。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并组合拼搭成三角面灯笼的技能。
2、学习简单地装饰技能,初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范例、大小相同的圆形纸片若干、胶水,串绳、珠子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范例,幼儿观赏。
2、提问:
(1)这是什么?(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你知道这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吗?(圆形)一共用了几个圆形纸片?(有12片、16片、20片等各种样式)圆形中间是什么形状?你会把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吗?(请个别幼儿示范后教师再重点讲解)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面灯笼,提问:为什么两个灯笼会不一样大小?
(圆形纸片大小不同,做成的灯笼大小也不同,一只球体所需要的'圆形纸片大小应该是一样的)
二、示范讲解。
1、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
重点要求幼儿做到:要折叠出相同大小的三角形。
2、粘贴。
(1)每一张圆形纸片的三处折叠部分要和另外三个圆形纸片的折叠部分粘贴起来就成球体。
(2)涂胶水粘合时要对整齐。
(3)用串绳、珠子进行装饰,制作成灯笼。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数量的圆形纸片进行制作。
2、先将圆形全部折叠成三角形后,然后再一起拼搭粘贴。
3、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结束讲评。
1、幼儿观赏灯笼,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请个别幼儿讲述制作过程,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活动反思:
1、虽然本班幼儿入园至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圆形折叠粘贴活动,但是由于孩子们之间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范例,它们分别是用12片、16片、20片圆形纸片制作的灯笼,使孩子们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制作。
2、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启发幼儿互帮互学,同伴之间交流分享制作经验,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篇3
活动目标: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
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
认读加法题:1+2=3 2+1=3关键提问: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 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 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
2、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3、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如:一盏打灯笼加上两盏小灯笼,总共有3盏灯笼···)
四、看灯笼找算式题价值取向:理解并运用加法算式题的实际意义
1、导入:老师准备了许多的灯笼,每一串灯笼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可以做不一样算式题?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说一说灯笼下面的算式题的意思2)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1+2=3既可以表示1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以表示1盏红灯笼加上2盏绿灯笼)五:延伸价值取向:激发幼儿感受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思考:1+2=3哈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展开全文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利用偏旁表义的识字方法识记“纱”,区分“瓣”“辩”以及带有立刀旁的字,观察比较写好“件”和“味”,“舌”和“姑”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好第三自然段。
3. 能借助图片理解“滚圆晶莹”“细碎”等词的意思,并体会词语搭配的恰当性。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5. 能用“那么......那么......”进行句式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有一个长得像小灯笼的水果想来和我们交个朋友,想不想认识它?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灯笼果。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轻轻打开书108页,自由出声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摆放灯笼果,识记词语。
(1)同位两人合作摘果实。男生指,女生读,边读边摆。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交流识字方法
①关注花瓣:谁有办法来记住瓣?瓜类的籽儿。
【出示三个字】,哪里不同?根据偏旁表义谁来猜猜这两个兄弟都跟什么有关?
辩:辩论,争辩。
辨:分辨,辨别。
【出示词语:剥开 纱衣】这两个字你能不能也用偏旁表义,学一个想一串的方法来学习学习?
(4)出示拼音收词卡:根据音节找词语卡片,边读边收。
指导书写:件、味。
(1)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2)两条竖哪里不一样?(当竖是最后一笔的时候要写成悬针竖,不是最后一笔的时候要写成垂露竖)
(3)观察口字旁:写在哪里最合适?上边。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一个。
(5)投影得星展评.
4.语文书翻开108页,指名一竖排分段读文。
6.评议朗读。现在你对灯笼果都有了哪些了解?(2人)
三、品读一二段
1. 快看,金黄色的灯笼果,它穿着一件夏姑姑给的纱衣,轻轻跳到了我的手心里。谁想也让他跳到你的手心里?读读这一小句吧。
2. 关注软:这个字谁会读?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出示软的象形字】谁能读出这种软软的感觉?指名。
四、精读第三段
1. 自己读读第三段,看看都写了灯笼果的什么呀,拿起笔来圈一圈。
2. 学一二段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软的纱衣,加上一个好词,就把纱衣说的更具体了。第三段里有很多好词也来形容了它们,能不能帮他们找找朋友?一组同位上来找,其他同学边读书边在学习纸上连一连。
3. 出示短语。开火车来读一读。
4. 软软的纱衣像野菊展开了可爱的花瓣,这么可爱的花瓣谁来读一读?
5. 剥开了纱衣,找到没有,哪个才是它的果实为什么? “晶”也是生字,什么方法记住它?,三个日,晶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读词,读句子。男生读。女生读。
6. 它是那么——圆,那么——亮,你能不能也用那么。。。那么。。。来说个句子?全班交流。
7.刚才我们找到了果实,仔细观察图片,果实里面又藏着什么?(籽儿)我们没有剥开,怎么能看到这些籽儿的?(皮薄的透明)想象着透明的皮,谁来美美的读读?
8.找五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五、自读第四段引读第六段
1. 这么美的.灯笼果味道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先尝一尝手里的灯笼果,再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第四段。
引读:灯笼果,真是一盏小小的————,一盏亮亮的————。
六、指导书写“舌”“姑”
1.灯笼果啊还有一个名字,叫姑娘。猜猜为什么叫姑娘?
2.【出示姑 舌】这两个也是本课的生字。怎么把他们写好?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也运用这种方法,回家自己观察观察,来把这两个字写会写美观。
八、作业布置
必做:1.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自主学写“舌”“姑”两个字。
2.美美地读读课文,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灯笼果。
选作: 搜集灯笼果资料,与同学交流。
九、板书设计
灯笼果
软软的 纱衣
滚圆晶莹的 果实
透明的 皮
细碎的 籽儿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篇5
一、学习活动目标
1、解读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
2、体会精巧的构思。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二、学习活动重点: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划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三、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活动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20xx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大会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像徐本禹这样献身于山村教育的教师还有很多,20xx年度感动中国大凉山深处支教李桂林、陆建夫妇,20xx年度坚守藏区12年支教胡忠、谢晓君夫妇。
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着,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生发敬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涛的《雨夜的红灯笼》,一同感受林对山区教育的炽热之情。
(投影:《雨夜的红灯笼》文涛)
(二)研读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词和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者概括:教师林狠下心离开山村小学到城里打拼,三年后回到这个山村捐款修建了教学大楼。
2、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学生浏览课文,说说面对教师林的出走,乡亲们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明确:误解、伤感、不舍、感激、敬重。
3、细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围绕问题同桌讨论:(学生活动)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人物?
(2)说说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
(3)找出文中描写林的相关语句,说出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4)老黑叔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生回答:(1)教师“林”
(2)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3)总结林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林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三年后,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还带来了十几位老师,说明他心一直还在山村教学上,他心胸广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的目光不仅在此,还在关注其他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他的心血都放在了山区教育事业上。
心系教育、目光远大、不畏艰苦、无私奉献。(投影)
(4)村支书老黑叔: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老黑叔对教育重视,对教师尊重。衬托
4、深读文本,感知语言的表现力。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我们。朗读时需细细咀嚼,用心品味,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欣赏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欣赏的原因(可从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交流:①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
明确:“怆然”这儿如此贫穷,孩子们如此简陋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悲伤难过。“怆然”林要离开学校了,孩子们怎么办,老黑叔心里难过痛苦。
②“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
明确:语言、动作的描写,他是一名教师,背上肩负的是山区孩子的那份责任,“走”用尽了全身力量才说出这个字。可见,林舍不得离开他的学生,这是很难的抉择,内心的挣扎。
③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极力渲染悲伤的气氛,用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④“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
明确:动作描写,表现了老黑叔既舍不得林老师离开又不忍心耽误林老师的前程的矛盾心理
⑤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温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明确:动作、心理描写,林要走了,乡亲们冒着雨提着红灯笼为他送行,林内心无比的感动。正是乡亲们对他的敬重,让他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乡亲们需要他,他一定会回来的。
⑥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是他的心一直留在这里,他会一直支持.关注山村教育。
含义深刻:如果我不离开就不能让山村小学耸立起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就不能带来十几个援教的年轻老师,就不能山村的孩子们很好地上学。“林”还要离开这个山村;“林”离开这里是为了让更多像这个山村一样贫瘠的地方的孩子也能够上学,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⑦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明确:虚写,照应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如果赏析到其他句子,教师相机点拨。)
5、引导质疑(学生活动)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疑问的地方。
1.小说第2自然段对山村教室做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展现了教室的破败,反映出教学条件的简陋;衬托出林老师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内心的伤感
2.“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请结合全文,说说林的“使命”是什么?(4分)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山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3.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
点头表示林老师还要走,去支援其他需要帮助的穷困山区,摇头表明林老师不会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表明要扎根于贫困的山区的教育事业
4.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教师林用自己的打拼改变山村的教育面貌的故事,为何以“雨夜的红灯笼”为题?是不是离题?
在林离开时乡亲们点亮红灯笼为他送行,包含着乡亲们对林献身山村教育的感激、敬重与不舍的浓厚情意,也正是雨夜的红灯笼,让他心中有了一份使命,肩上有了一份责任,决心要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山村落后的教育。林的无私奉献精神、志向高远的崇高品质如一盏红灯笼,照亮了中国边远山区雨夜般落后的教育事业。题目“雨夜的红灯笼”具有双重含义。表层上它包含着离别前乡亲们对林献身边穷地区教育的感激、敬重与不舍的浓厚情意;深层上它也成为林无私奉献,志向高远的崇高品质的写照。(林的精神如一盏红灯笼,照亮了中国边远山区雨夜般落后的教育事业。)
5.读了全文后,我们知道了“林”的出走是为了山村的孩子们能上学,能更好地上学。可乡亲们却对“林”的“走”产生了一些误解,为何“林”不作解释,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的手法借此塑造了一个具有博爱精神、崇高理想、高尚品格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你认为林离开学校三年里干了些什么事情?
2、谈谈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并交流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沉湎于追求物质享受,忘记了去帮助需要我们关爱的人,林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启迪我们去关爱他们,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有价值。(须围绕前一问的答案阐述)(2分)。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贫困儿童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十几年如一日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他们用自己的义举让世界足够相信:师爱无敌。
(四)结束语
雨夜的红灯笼,编织着人世间最温暖的感动。是林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让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激荡,让希望萌发。是他们,点燃了知识的火把;是他们,点亮了智慧的火花;是他们,浇灌了孩子的心田。大爱无疆,真情无限,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来雕塑人世间最温暖的感动。
(五)布置作业:
1、为林教师写一段颁奖词。
2、写一写:在元旦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老师放歌,为我们亲爱的老师祝福。请以“老师,谢谢您”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诗歌也行。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篇6
活动目标:
1、用正方形纸对折后,在闭合处朝同一方向剪相同长度直线,两端相粘做成灯笼。
2、在张灯结彩布置环境的同时感受国庆的喜庆气氛,体验亲手制作的乐趣。
材料准备:
练习纸一张、红色手工纸人手两张(一大一小)、剪刀人手一把、浆糊和抹布一组两份、 灯笼范例一个
经验准备:
学做过简单的纸拉花
知道国庆即将到来;了解中国人在欢庆节日的时候爱挂红灯笼的习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灯笼,与幼儿一起观察欣赏
1、提问:这是什么?是什么样的?
(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句描述范例灯笼的外观,如灯笼有胖胖的肚子等)
2、讨论:你在哪里见到过灯笼?为什么要挂灯笼?
指导:引导幼儿交流已有的关于灯笼的认知经验,激发幼儿为迎接国庆制作灯笼的参与兴趣。
小结:每到喜庆的节日,我们中国人总喜欢挂上红红的灯笼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明天就是国庆节了,今天我们一起学做红灯笼,欢欢喜喜庆贺祖国妈妈的60岁生日。
二、探索灯笼的制作方法,学习做灯笼
1、看范例灯笼,推测制作方法
提问:你知道这个灯笼是怎样做出来吗?
(重点了解灯笼的制作材料——红色手工纸、制作工具——剪刀、大致的制作方法——折、剪、粘)
2、边讨论边让幼儿示范、观察、探索灯笼的制作方法
师:刚才大家推测了许多制作方法,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揭秘。
重点讨论:灯笼的“胖肚子”是怎么剪出来的?怎么折?折几次?
(个别幼儿示范。正方形手工纸对折一次,变成长方形)
剪哪条边?剪什么线?
(引导幼儿观察剪刀从长方形的闭合处,即“关门处”开始向上剪直线)
剪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亲手练习探索剪时的注意事项:不能剪到底,否则会剪断;还要注意线与线之间的'间隔要一致,这样的灯笼会比较漂亮)
提问:灯笼的“胖肚子”已经剪出来了,我们该怎样粘,才能成为一只灯笼呢?
(把胖肚子卷成一个圆柱体,用浆糊把两端粘合在一起,就出现一个灯笼了)
小结:与幼儿共同总结灯笼的制作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
三、幼儿自己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
1、师:接下来,我们自己亲手来制作美丽的礼花灯笼
2、教师介绍制作的材料
3、教师巡回指导
⑴提醒个别幼儿注意别剪错边,别剪断,别粘错边
⑵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及美工常规(用好浆糊用抹布擦净手,垃圾扔进小篮筐等)
⑶针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及时指点
小结:我们一起张灯结彩来庆祝国庆
四、共同用灯笼装饰教室,感受国庆的喜庆气氛
教师与幼儿一起将制作好的灯笼挂起来,装饰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