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优秀5篇(《安娜卡列尼娜》:五篇优秀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物命运,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下面将为大家推荐5篇优秀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优秀5篇(《安娜卡列尼娜》:五篇优秀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1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贷款,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长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我欣赏为爱,义无反顾;但不赞同。一切以爱的名义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负责。爱是责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2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生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样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安娜追求感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人。因此有些人说她为感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感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就应怎样活才能找到幸福!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带给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浪子一个,最喜爱调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正因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因此那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正因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正因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杀,只是一个更男生,一个更女生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杀。正因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少妇,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人生活在一齐。就应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齐就应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正因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向在对她好。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正因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正因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正因少女的单纯无知,喜爱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好处,而与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完美,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爱想象自己有个多么完美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最后如愿了。正因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因此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联。他娶到了可爱到极点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厌旧,找其它的女生(或者男生),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此刻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和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3

我是酷爱读书的,但我又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高中的时候就曾尝试去读这本书,大学的时候又来过一次,但两次都没读的下去,读了没几页便半途而废,所以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如今的年龄再读安娜,才真正读出了很多况味,俄国的等级制度,底层人民的无奈,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感受到安娜、弗伦斯基的赛马、舞会、晚宴等,也见识了列文乡村生活中广阔的田野、漫天大雪中的桦树林。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鲜明,除了安娜、卡列宁和弗伦斯基三位主人公之外,列文、吉蒂、奥勃朗斯基、陶丽两对夫妇也同样牵动着我的心。

安娜像书籍封面一样的美丽、端庄、又魅力四射,她游走于上层社会之间,热爱组织参加各种贵族式的聚会,是高高在上的贵夫人。但她并不是遥不可及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有独特的亲切和和蔼,让所有见过她的夫人、小姐都爱上她、喜欢她。无论从何种观点来看,身为皇室后裔的贵妇人,有一个前程锦绣、事无巨细的丈夫,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这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生活吧,就是这样一位让人人羡慕的贵妇人,因为一次与青年才俊弗伦斯基的相遇,开启了一场不要命的热情。

在安娜和卡列宁的关系中,安娜自认为自己是一直活在卡列宁的手掌中,以至于她每次想起自己的丈夫,总是在想自己某一天终要冲破卡列宁“用虚伪和谎言编织的网”,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正如在和弗伦斯基的恋情开始之初,她收到卡列宁“迷途知返”的信件时所说,“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

但她又何尝不是和卡列宁一样深受传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呢,她的内心认可自己是在做一件可怕且不道德的事情,无法真正的去面对自己,正视和弗伦斯基以及卡列宁的感情。她在终于做出决定和弗伦斯基双双私奔之后,时时刻刻挂念自己的儿子,请求卡列宁和他离婚并交出儿子的抚养权,她在弗伦斯的乡下庄园中过的胆战心惊、敏感多疑,怀疑一切人看她的眼光,甚至坐着马车走在街上,都觉得路人对她投来鄙夷的目光,与其说是别人给她的不如说是安娜给自己设定的“坏女人”“背叛”等等骂名,她在这样的纠结往复中最终抵不过内心的煎熬,选择卧轨自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多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封建思想和传统教义毁了她,她毁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纵观这段家庭悲剧,不得不承认,故事中的每一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娜也许是在封建宗法制和上流社会的压迫下(其婚姻由安娜的姑姑促成,具体细节书中并未交代)十几岁便嫁给了三十几岁的卡列宁,在安娜的眼中,卡列宁是一架冰冷的机器,每天周旋于官场和各种官文之中,不能满足安娜对爱情的幻想和要求,但这并不代表卡列宁就是不爱安娜的,相反我会认为他是爱着安娜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况安娜本就是一位气质超群的千金小姐,十几岁的豆蔻年华,试问正常的理念下,又有哪个男人会不爱呢?

更别说按照书中的描述,安娜的一个眼神便能让已婚钢铁直男列文失了分寸。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爱情的定义不尽相同,也许卡列宁不善于表达、不懂浪漫,久经官场的他更是少了那份安娜追求的激情与狂热。安娜和弗伦斯基结合与爱情,以至于在和弗伦斯基的相遇中,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但弗伦斯基不同,他除了爱情还需要事业,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因此也对弗伦斯基苛刻的要求起来,求而不得,两人开始互相猜疑,关系越加疏远,此时失去一切的安娜选择用自尽报复弗伦斯基,对他而言,她觉得她只剩下“死”可以作为唯一的筹码。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福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像爱情,两个人恋爱时出了差错可以和平分手,但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婚姻一旦形成,便也多了更多责任和负担,婚姻出了问题,双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上,大概我也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竟对卡列宁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十分欣赏卡列宁的行为,在得知安娜和弗伦斯基的传闻之初,卡列宁首先给安娜写了一封“迷途知返”的信件,信件中并未直接直白的说明安娜和情人的问题,只是告诉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失了分寸,即使放在现在来看,这也算是一个宽容的丈夫给自己妻子所留的最大情面。

而在安娜的眼中这样的行为却变成了一件及其虚伪甚至让她恶心的事情,她认为自己找到了爱情,而卡列宁却不放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怀了弗伦斯基的孩子,生产的时候仍然在卡列宁的家里,她性命垂危,托人带消息喊来了弗伦斯基,此时卡列宁也闻讯赶到了家里,他坐在床边握着安娜的手臂,望着安娜和刚出生的弗伦斯基的女儿,满眼都是爱意和心疼,而此时弗伦斯基就坐在床边另一侧椅子上,一间屋子四个人,只有卡列宁是外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自己的妻子生产情人的孩子,他不但没有气到发疯,还对刚遭受生产之痛过的妻子满怀怜惜。安娜说卡列宁是冰冷到没有感情也许是对的,他冰冷到即使你不爱我,我也一样爱你。

安娜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来源于爱情,爱情本没有对错,错就错在她疯的不够彻底。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4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但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好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5

安娜是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其他类似内容

1《骆驼祥子》读后感优秀5篇

《骆驼祥子》读后感优秀5篇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创作。这部小说以骆驼祥子的命运为线索,揭示了旧社会下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无奈...

查看剩余 80% 《骆驼祥子》读后感优秀5篇

2《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5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

查看剩余 80%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5篇

3俗世奇人读后感优秀5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优秀5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优秀5篇》是一篇关于读者对于《俗世奇人》这本小说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集合。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

查看剩余 79% 俗世奇人读后感优秀5篇

4《童年》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5篇

《童年》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5篇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通过描写自己的童年经历,展现了一个贫苦家庭孩子的成长历程。这部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

查看剩余 78% 《童年》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5篇

5《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优秀5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优秀5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创作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蟋蟀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冒险经历,通过与各种动物...

查看剩余 77%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