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安娜卡列尼娜》:五篇读后感,思绪纷飞)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物命运,深入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等主题。本文将为大家带来5篇读后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探讨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安娜卡列尼娜》:五篇读后感,思绪纷飞)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1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2

什么叫家?什么叫温暖的家?什么叫和睦的家?这个在我脑海中念念不忘的话题,长期来在我心中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才有所领悟。

安娜是一位心灵无比善良真诚的俄罗斯女性,具有温柔的性格和贤惠的天性,不幸在17岁时嫁到了卡列宁家。卡列宁则是个思想保守,虚伪的丈夫。安娜的生活热情被他扑灭了。在火车上与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沃伦斯基邂逅,并让她怦然心动。

后来,安娜对他交往越来越多,为了弥补以前的感情过失,她和渥伦斯基不顾一切坠入爱河,并不惜抛家别子,和渥伦斯基私奔。

但纯真的安娜从未停止过对渥伦斯基的爱慕,直至有一天发现自己被抛弃了,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过是被这个社会所唾弃的女人,这种被侮辱的感觉燃烧着她的心,最后连亲人也不理解,她走向了铁轨,决定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美好的家庭,在一个不可逆转灵魂的社会里,就这样变得支离破碎了……

家每个人都有,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家。我们处在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可是家庭也有硝烟弥漫之时,不过都是由于我的学习而引起的,我与妈妈时不时就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爸爸也参与进来,或火上浇油,或以水扑火,都免不了怒气冲冲地展开一场对决战。把我弄得每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心神不定……

是啊,首先我要做好一切,爸妈也不要太冲动,太焦虑,大家少一点怒气,多一点静气,相互嘘寒问暖,让温暖的阳光洒满家庭。

一个家庭的和睦是多么重要,有家才有爱,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3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

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4

20xx年4月29日到20xx年12月23日,跨越了九个月,用了xxx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很难读,看几页就不自觉地困,想睡觉,但是看进去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其实,说这本书难读也是不准确的,因为里面的故事还是很简单的,难读下去的原因在于名字。故事中的名字都很长,而且对于俄语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完全分不清楚这些名字有什么规律,每个名字是谁,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好在,读进去之后就多少明白了,虽然许多人物依然不明白是做什么的。但是几个主角总算是明白了。

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儿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同时写了两条主线,卡列宁及他的妻子安娜和沃伦斯基,吉娣和列文这两条线,同时两条线也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互相纠缠的,人物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早就听说了它。我原来以为,这个以人物名字作为书名的书,讲的是一个类似于一个被传统思想束缚的女人对爱情的不断的追求,最后却失败了的故事,要讴歌一下这个女人对爱情的不不懈追求,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下仍然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爱情,反对礼教束缚的女性的赞美什么的。

我是这么想的,也一直带着这种思路去看这本书。看的时候,虽然感觉和自己想象的有点儿偏差,但是因为故事很长,所以我觉得在后面会慢慢和我的想法一致起来。

直到看到这本书四分之三的时候我的想法变了。我突然讨厌起安娜这个人来。为什么讨厌呢?感到这个女人很自私,什么事情都是第一位的都是替自己想。

她说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后来看着这种感觉已经不是追求爱情了。开始,她和情人有了关系之后,想和丈夫离婚,丈夫的要求是儿子留下。她要在儿子和情人之间选择一个,于是她选择了情人,当他选择了情人之后,又开始想得到儿子。不可否认她可能对双方都难以割舍,但是总觉得这样做她两边都对不起。她的目的是情人和儿子都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她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都失去了。

她没有替丈夫想,没有替儿子想,乃至没有替她那个情人想,她心里想的全都是自己。她和情人在一起之后,却又不和丈夫离婚,为的是不想失去儿子。

这样一来,按照法律,她和丈夫还是法律上的夫妻关系。按照法律,只要不离婚,她和情人生的孩子也不属于情人而是属于她和丈夫。这样,她的情人就为难了,他的情人正年轻,而且很富有,他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家产和自己的事业能有人继承。可是如果和安娜在一起,他就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过抛弃安娜,而是尽力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困境。

安娜生她和情人的孩子的时候得了病,如果再怀孕会危及生命,所以她不再怀孕了。这一点和我看过的电视剧不一样,我一直以为如果她真是喜欢这个情人的话,玛丽苏的剧情是她会宁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给他生一个孩子。我对她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期望。

不过我觉得她一定会和情人起码商量一下再次怀孕的事情,相对于失去生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的情人应该会理解她。可是她没有,连商量的念头都没有,她在想的是怎样把她的情人拴牢在她的身边。她的情人,也就一直不知道她不能再次怀孕了。

我不意外这个人决定不再怀孕,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为了自己的生命,做什么事情的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不能接受的是这个人没有和情人商量,而且说的话让我极其厌恶,她说的话已经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表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心机,那话我没记下来,也不想再去查,总之就是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一直在想,她和情人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吗?她和丈夫的关系很冷淡,所以希望不再这样下去。她和情人相见的第一面到就是还是很有好感的,但是到了后来就全部这些感觉渐渐都看不到了。

客观地说,她的情人对她算挺好的了,即使在最后的时候她的各种作,各种毫无缘由的异常行为,他都一直在容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直在对她宽容。所以我感觉出的这个女人对爱情的追求已经有点儿病态了,追求对爱情的绝对纯粹,绝对不和人间烟火沾上半点儿关系,绝对到她喜欢的人只能在她身边,不能再和别人有任何交集。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爱情,这甚至算不上两人之间正常的关系。整个故事中,没有一点儿表现出,她为丈夫做了什么,也没有一点为情人做了什么,全都是别人为她做了什么。我对爱情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喜欢一个人,那更多的是为对方付出什么,而不是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即使不如此,也不应该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获取而从不想自己做点儿什么。就算是两个普通的朋友也不能这样。这个故事跟我想的差距有点儿大。我不能想象出怎么还会有人这样想问题。

我没想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出来。在后面的作者生活背景中提到,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跟作者生活得很近的一个人,也许可能是把几个人的故事放到了一个人身上又经过多次修改才改成这样的吧。

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在他的故事中把他表哥徐志摩写成那样,估计这位俄国的大作家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我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女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跟我讲讲从女性视角怎么看待这个人。我想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人会出现。我读这本书用了239天,等待这个人出现的时间应该会更长吧。

十年之后我还会再读一遍这个故事,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的理解和现在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尝试着看一看这本书,虽然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这本书里不止这一个故事,而且作者的文笔真是没的说,描写的很细腻,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细。不论是谁,不论是多大的年龄,什么样的工作,一定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和自己共鸣的地方。

你,愿意读一读这本书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5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其他类似内容

1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以中国革命为背景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这本书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描绘了...

查看剩余 73%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

2《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最新5篇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最新5篇

《山羊不吃天堂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本文将为您带来最新的5篇读后感...

查看剩余 76%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最新5篇

3《守株待兔》读后感5篇

《守株待兔》读后感5篇

《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守株待兔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依赖运气和机遇,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查看剩余 80% 《守株待兔》读后感5篇

4童年读后感5篇

童年读后感5篇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阅读则是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童年读后感是对于阅读的一种回忆和思考,它记录了我们在童年时期读过...

查看剩余 73% 童年读后感5篇

5海伦凯勒读后感最新5篇

海伦凯勒读后感最新5篇

当然可以,以下是一段开头的建议: 海伦凯勒,这位为世界留下了不朽传世之作的盲聋女作家,她的故事和思想一直感动着世人。在最...

查看剩余 80% 海伦凯勒读后感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