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4篇(《种树郭橐驼传》:4篇优质教案,助你成为卓越文辑!)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4篇。这些教案以郭橐驼种树事迹为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案内容丰富,设计巧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精彩的教案吧!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篇1
【设计思想】
《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记,实为典型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由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趣和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翻译理解,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义项。
2、提要勾玄,概述文意,整体把握由养树移向养人的行文思路。
3、品味探究,领会顺天致性、休养生息的治民之理。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借种树事例以托讽的灵活章法,感受饶有趣味的人物语言和生活场景。
2、体味借寓言说理的写作艺术和运用对比阐释观点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入文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杜甫)“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苏轼)古人勤于植树,留下许多种树的诗文和佳话。其实种树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可以绿化环境,造福人类.还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想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1、师问生答,简介柳宗元。
2、检查诵读,读准并识记字音。
3、实词检查,掌握用法。
名我固当:名词作动词,取名。
驼业种树:意动,以……为业。
早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其莳也若子:种植。
移之官理:名词作动词,统治。
爪其肤而验其生枯: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抑耗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事实上。
故病且怠:穷困。今义:疾病。
字而幼孩:养育。今义:文字。
三、对比整合,文章写法
1、筛选信息: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概括为哪几条?请用文中词句回答。
(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结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比较信息:其他种植者和郭橐驼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方法)“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结:郭橐驼懂得遵循树的生长规律,相机而动,而其他植者不顾树的生长习性,急于求成,最后适得其反。在两者比照中,孰对孰错显而易见。
3、齐读过渡句“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作者借郭橐驼之口揭示了当地的什么突出问题?
交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吏治不善)
读出描写“吏治不善”的文字,说说它的表达特色。
交流:铺陈手法,集中表现,有言有行,细致人微:多用短促的排比句,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令人足以想见官吏嚣张、不可一世的气焰。
4、诵读第2—4段,养树之道和治民之理该是什么关系?
交流:先谈“养树”,以“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起首。后论“治民”,以“吾又何能为哉”收尾,运用了映衬的写法,前后照应;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树尤如此,人何以堪!“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行文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精神和讽谏意义。
补充史料:
(ppt显示)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政令烦出,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写作意图:警示统治者整肃吏治,宽简为政,顺应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以维持承平之世。
写法归结:简洁生动;对比映衬;婉约多讽。
四、审美感知,人物形象
1.文章主人公郭橐驼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人物,朗读第一段,这里围绕标题中哪个词来交代了他的基本情况?用几个词总结他给你留下的印象。
交流:“橐驼”,即人物绰号的由来。
品味:
“不知始何名”——身份低微,来自下层,默默无闻;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吃苦耐劳,有奉献品质;
“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心胸豁达,性情开朗;
人物形象: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小人物来讲述种树和养人的道理?
探讨:
A、他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能够真正了解黎民疾苦。反映真实的社会弊病,虽其貌不扬,却乐观自信。有顺其自然的人生智慧,由他之口娓娓道来,更为合情合理,合乎逻辑。
B、联系《庄子》一书中所写的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人,集外表丑与心灵美于一身,探寻美的真谛,留下不尽之意给读者以回味。
五、拓展探究,深入思考
1、本文与《捕蛇者说》在政治主张上有哪些异同点?
(ppt显示)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交流参考:
相同点:改善民生,以民为本;借故事言“道”。
不同点:本文重在劝诫统治者改善吏治,顺应民性,而《捕蛇者说》主要是提出减轻苛捐杂税的主张。
2、谈论发言:你怎样看待文章流露出来的“崇尚本性自然”的哲学观?
要点:作者承继了老庄学派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但也存在差别。“贵自然”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强调了解规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适度掌控。姿态是积极的进取的,本文正可以反映出儒、道两家思想结合的品质。
3、每课推荐阅读:《段太尉逸事状》、“三戒”(《临江之麇》《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结束语:柳宗元的许多著名诗文都是在贬谪永州、柳州时期写成的。事实上,不管在顺境时还是逆流中,作家总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关怀众生的热心,为官做事,处世做人,让生命在寂寞中闪耀出自己的光芒。文坛一支墨笔,描绘人世万象,婉谏政治得失.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士大夫身上那种正直、奋进、勇于担当的高尚人格,也正是这种人格,点化了我们民族的精魂。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
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
(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
(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见附件)
(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
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三、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2、因
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D)
A故乡人号之“驼”B既然已
C不抑耗其实而已D驼业种树
E若不过焉则不及F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G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6)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
A既然已,勿动勿虑B官命促尔耕
C早缫而绪D字而幼孩
(7)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一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2、第二节,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3、第三节: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六、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自学读本上柳宗元的《传》,看柳宗元又反映了什么现实问题,就内容、写作特点两方面写一篇与本文的比较性文章,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难点: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创作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四、题目解说
“种树”,指种树的人。“郭橐驼”,指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传”本来指传记,但实际上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第二部分: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部分: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
第四部分: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
六、全文分析
1、郭橐驼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何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
①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旧土,捣土要结实。
②栽好后就不动不虑,离开后也不再去看它们。
③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小心,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使它们保全天性,顺性生长。
2、种树种不好的两类人是怎么做的?
一类人是树根拳土就更换新土,培土不适度。另一类人是养护太过、忧树过勤,以致树木的天性一天天远去。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违背规律,逆树的天性而行。
3、作者是如何体现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駝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等。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等。
4、作者是如何体现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等。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等。
5、本文虽重在说理,但郭橐驼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并简析其性格特征。
本文重点虽不在刻画郭橐驼其人,但他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这与作者在行文中高超的艺术处理是分不开的。比如作者在介绍郭橐驼这个名字的由来时,便颇有匠心地选择了能说明其外形特征的语言:“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这既说明了郭橐驼名字的由来,又勾勒出了他的外形。又如郭橐驼在对话时的用语“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非有能硕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等,他虽身怀种树绝技,但在讲述种树经验时毫无骄矜之气,他谦逊的语气,也烘托出他的精神面貌。再如第4段中的“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数句,语气符合他的身份,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种树人。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谈种树之道,句句恰到好处,这就增加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以及他言谈的可信性。作者是怀着歌颂劳动人民聪慧才能的感情来刻画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
6、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橐驼是一个不知名字,身份卑微,平凡朴实、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种树人。“不知始何名”“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卑微及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其残疾,此人却坦然接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七、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寓言式传记,以种树之道喻治民之理。作者借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八、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1段介绍人物,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总结和对“他植者”种树方法的批评。从内容而言,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
3、婉约而多讽。
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作者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九、补充资料
寓言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
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十、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的,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曾论证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时湖南有25人考取了进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对柳宗元有这样的礼赞
②震惊之余,也颇释然
③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庙内的一块古碑上有一首诗,名为“寻愚溪谒柳子庙”
④柳宗元理应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诗的落款刻的是“严嵩”二字
⑥以谪守永州而坚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学识
A.③④⑥⑤①②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D.③②④⑤①⑥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星期天,妈妈为了让小徐熟悉社会,特地叫他到市场买菜。小徐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阿明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他对车上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身体不舒服,大家给我让个座吧!”
C.好友将自己的字画赠送给马医生,马医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阿勇看到没有,阿勇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你问别人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语段,看语段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然后看语段由几句话组成,这些话语是什么关系,并进行同类合并,最后进行概括即可。这段文字介绍的对象是“柳宗元”,一共有八句话,第一句话说柳宗元“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这是总体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二到五句详细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第八句说“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一句从六、七句而来,由种树到育人。综合起来看,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2.答案:孩子就像一棵树,无拘无束、自由生长是他们的天性,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灌木,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野草。放开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吧,“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是有道理的啊!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以以郭橐驼所说的这句话为出发点进行阐发,但要注意围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展开。同时,要注意题干中对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3.答案:B
解析:通读横线后的语句及所给六句话,了解大意。从大意来看,语段由古碑上的诗歌引出柳宗元,然后指出柳宗元被严嵩赞颂的原因是柳宗元的品格和学识。由此可确定③为首句,⑤交代诗的落款,应该紧承③,据此排除A、D两项。①中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对应⑤中的“严嵩”,所以①应紧跟在⑤后。②说的是对著名的奸臣礼赞柳宗元这件事的态度,应紧跟在①后,据此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A项,“千克”和“人民币”为书面语,口语中不宜使用。B项,阿明请求别人给自己让座的话有道德绑架之嫌。D项,阿勇的话反问语气强烈,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