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教案4篇()
本文主题为“四时田园杂兴教案4篇”,介绍了四个与田园生活相关的杂兴教案。这些教案以四季为背景,通过诗词、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情趣。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领略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1
【教材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课文。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组诗,描写了乡村生活,反映了四季田园杂感。课文选的是“夏日”诗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的一个场景。这首诗生活气息浓郁,描绘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赞颂了乡下孩子的天真淳朴,勤劳可爱。诗人喜爱田园生活,更是对劳动人民有着同情和敬重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想象和相关资料体会古诗内容,走入古诗田园意境,感受诗人思想感情。
2.培养读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3.学习读诗的方法,即想象与查阅资料法。
【教学要点】走入诗境,品悟诗情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欣赏图片---“乡野乡情”)
一、导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多种形式熟读诗句。
2. 诗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结过渡:同学们能借助课后注释大致理解了诗意。那么,我们读诗,是不是做到能理解诗意就可以了呢?就算读懂了这首诗呢?——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来品悟这首诗,并传授你们两个读诗的绝招。
……现在,就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这首诗,走近诗人范成大。
三、举象入境------想象画面
1. 默读,你觉得这首诗中描写的农家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一个词读出他们各个勤劳能干?(各当家)齐读第二句诗。
2. 的确,诗人当时和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农家人的勤劳质朴吸引了他,使他驻足观望,同时他也很想走上前去,走到他们的身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先来到谁的身旁?
在交流中随机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幸福的日子。
小结学法----“想象”。再齐读古诗,读出这份美好的情感。
四、迁移并举-------升华诗情
诗人就这样时而欣赏田园美景,时而远远地伫立在那儿,望着田间劳作的人们,望着树下天真可爱的孩童,在他沉醉于这份和谐与美好的同时,他的心里也隐隐泛起别样的忧虑,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忧虑吗?
1.推介读范成大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配乐)师范读,学生齐读。问:读后,你的感受和前一首一样吗?
2.同是一个作者,同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一首,为什么感受如此的不同呢?请大家读一读范成大的生平介绍。
通过资料,你认为范成大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关心百姓、有责任感、同情心……)
——就是这样一位诗人,范成大把他满腔的爱国爱民的情怀注入他写的每一首田园诗,形成了范成大特有的田园诗风格。
3.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①就因为眼前的一切太美好了,他的心里不禁泛起丝丝担忧,他真的担忧此时眼前美好的一切,所沉醉的一切在哪一天就会失去,因为“安居”才能------“乐业”,“国泰”才能--------“民安”啊!(齐读板书:“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此时,诗人内心的担忧有多深,沉醉就有多深啊!这首诗寄托着他美好的祝愿,愿哲理的百姓生活永远安定幸福——(齐读课本中诗)
②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同诗中劳作的人们一起,珍爱这美好的生活,享受这美好的生活,更需要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这美好的生活——(齐读课本中诗)
小结学法----“资料”
五、总结、作业
六、板书: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众说纷谈,各有教法,但所追求的只有一个——意境。就我而言,教学古诗词所要遵循的也就是——诗情画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段情。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走入画卷,感悟诗情,成为我教学的切入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能通过想象和相关资料体会古诗内容,走入古诗田园意境,感受诗人思想感情。2.培养读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3.学习读诗的方法,即想象与查阅资料法。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老师的“教”】
策略一:举象入境的策略
常态的古诗教学就是更多的关注诗句字词的解释,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仅仅是把古诗教学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但真正是不能够读到语言就为止的。王崧舟老师是我崇仰的一位著名特级教师,他诗意语文的教学信念,他对古诗文教学的独到见地都会让我仰之而学之。他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就达成了“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使古诗教学显得博大而精深。我所上的这节课就是深得其启发,也让我对古诗教学豁然开朗。教学时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要读出诗的文学层面,我采用了“举象入境”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的关键就是要抓意象,目的在于把诗中的“象”举起来,还原成孩子们能看得见的形象,为进入诗的意境搭设平台。具体怎样在实际教学中操作这一策略呢?
1. 在把古诗反复读顺、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 诗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这不仅是要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而且是引导学生树立基础的初步整体形象,即在头脑中展开画卷,是在观赏一幅完整的画面,抓住了画面的主体。
2.展开画卷仅仅是作为旁观者去观赏,要真正的进入到画卷中去,所以要创设情境:“农家人的勤劳质朴吸引了诗人,使他驻足观望,同时他也很想走上前去,走到他们的身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先来到谁的身旁?”这样,孩子们就会抓住意象,移情体验,就会自然地走进画卷中。教学中,孩子们尤其关注到桑树阴下学种瓜的孩童,想象到孩童种瓜时的动作,神态,甚至揣摩人物心里想法,体会到孩子的勤劳,淳朴和诗中的“各当家”的含义;有的孩子在想象中走到了田间地头与耕作的农家人攀谈,体会到农家人虽然辛苦却很幸福的情感;还有的孩子“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
当平面的诗句文字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动人的旋律,立体的场景时,就很容易入情入境地体会到诗中农家人的辛劳,孩童的可爱,并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一起沉醉于田园生活的美好情感。
策略二:迁移并举的策略
运用这一策略遵循“课内指导课外,课外拓展课内”的原则,找准课内外的衔接点,我在备课时找到的“点”就是课本中的《四时田园杂兴》与课外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的“同”与 “异”,旨在通过对比阅读中感受诗人在本不同的两首诗中所凝聚的共同情感,升华诗情。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已经正与诗人一起沉醉于繁忙却又温馨的浓浓的田园生活气息中,这时,教者话锋一转:“诗人久久地伫立在那儿,望着田间劳作的人们,望着天真可爱的孩童,他沉醉于这份和谐与美好的同时,他的心里却隐隐泛起别样的忧虑,你知道他为什么忧虑吗?”瞬间,引起学生阅读的期待和探究的欲望,恰时的呈现拓展的范成大另外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这一首痛楚、悲凉的诗情诗境与课本中清新、幸福的诗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问:“读后,你的感受和前一首一样吗?”,紧接着追问:“同是一个作者,同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一首,为什么感受会如此的不同呢?”同时在学生形成认知差异的基础上,进而适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诗人生平,在资料中得知范成大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诗人,他把满腔的爱国爱民的情怀注入到他写的每一首田园诗,形成了范成大特有的田园诗风格。了解作者创作风格,走近作者,体会作品,就会使教学不只是在教文字、文学,而是要教文化。当学生了解到范成大的田园诗创作特色后,再回过头来品悟书中的诗,似有拨开云雾见白日的豁然开朗,再谈之感受就不会仅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体悟到诗句背后的情味与意蕴。到时再来有滋有味的吟诵之,那诗句凝含的那份田园情,那份爱国爱民之心,那种安居才能乐业,国泰才能民安的情怀一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激荡。这样的读诗过程才会内化诗句,内化诗人,才能步入诗境,升华诗情。
【学生的“学”】
在课堂上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是我一惯坚持的教学行为,不论什么课型,哪一类的文章,我都会交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因为我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学习语文,就要会读,遇到任何一种文章,都要知道如何下手去深读。本节课,依然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其一,展开想象,步入画意。读文字要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借助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让文字动起来,让情节演起来,有如身临其境,这样有助于理解语言。其二,阅读资料,体悟诗情。每一个词,每一句诗都不是孤零零的摆在纸面上,它启示潜藏着“诗魂”,何为“诗魂”,可以这样简单的认为,就是作者的“魂”——创作之魂。任何文章都不可孤立的去读,一定要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思想等,哪怕只是在读一首儿歌,一副对联。也只有走近作者的心,才会真正读懂文字的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借助课后注释初步理解诗意的能力了,现在就要培养他们培养深入读诗的能力,并引导形成读诗的习惯。我们说,同一件事也许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读书也一样,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学到更多的读书方法。但“展开想象”和“阅读资料”这两个方法却是最常用也是最便于用的,不仅容易行而惯之,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方法能轻松的把读者带入文本。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教学习方法采用“先实践后揭示”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不知不觉地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有效性后,再来揭示方法,相信学生印象深刻,以后读诗也会自然地用到。
每一节课都让我感受到教学的快感,预设时的万般揣摩,课堂上的灵性互动,课后的静心反思都会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教书幽香。为人师,浸润这种香氛中,足矣!
资 料 想 象
【诗 情画意】
勤劳的人家 安居乐业
幸福的日子 国泰民安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2
四年级下册第六组是“田园生活篇”,司空见惯的生活小景、生活小情我们平日都熟视无睹,怎样让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情有趣呢?最关键的是怎样让田园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蛙鸣阵阵、鸟啼声声,能从字面上升到画面然后再到学生的言面呢?从下面的教学回想中,您应该能看到我的设计思路。
沉睡了几千年的诗歌,沉淀了几千年的情感,要想一下子打开闸门,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唯有唤醒他、亲吻他。
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一)节气歌中寻找生活的记忆。
师:还记得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节气歌背完后,师生对说二十四节气。边说边出示二十四节气)
师: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板书:农事
师:知道什么叫农事吗?
生1:就是农村里做的事。 生2:就是农活。
师:到了一定的节气,农民都知道该做什么农活。回答四月的两个节气:“清明”“谷雨”,你知道关于这两个节气的谚语吗?
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师: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
生:布谷鸟。
师:它是怎么叫的?
生模拟。
师也模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田园,奠定学习田园诗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语言的描述实化生活记忆。
师:那这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呢?
生1:给柑桔树剪枝。
师:这个时候,走到桔园里,会有什么感觉?
生1:闻到香味。生2: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生3:站在柑桔园里,你会感觉好像漂浮在绿色的大海上,点点白帆似的小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你怎么也拒绝不了诱人的花仙子的邀请,不得不和她一起穿行其中。
师:原来在柑桔园劳动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2:我爷爷在种玉米。 生3:我爸爸在施肥。 生4:我奶奶在种菜。
生5:我爷爷奶奶在采茶。我也帮他们采茶了,茶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随着山势的起伏,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片片茶叶得像抹了油似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那茶叶的清香啊,真可以让人不喝就醉了。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剪枝、种玉米、施肥、栽菜、采茶)
设计意图:这里算不上繁华的闹市,也不能完全算是幽静的乡村,只有部分逐渐矗立的工厂取代了原来的稻田秧苗。但孩子们还是有机会到仅有的田地里去,所以我就是要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知道在四月的部分农活,感受到四月的美,更重要地是感受到劳动中美的感受。这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练就语言的过程。
(三)语言演练富化情感的生成。
师:你能用“既……又……既……又……”把这些农事连起来说说吗?
生:四月,农民伯伯可忙了,既要为柑桔树剪枝,又要种玉米,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听出了一个字
生:忙
师板书:忙
师:你能用“不论……不论……都……”把做农事时的景色说说吗?
生1:四月,不论是在柑桔花翩翩起舞、尽情散发无尽芬芳的桔园里剪枝,不论是在绿海似的茶园里边欣赏诱人的绿色、品味醉人的芳香边唱着采茶曲采茶,都是那么有滋有味。
……
师:我又从中听到了一个字
生:美
师板书:美
师: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为收获而歌唱为希望而歌唱。
设计意图:语文是用灵性的语言来传递的,用第六组第一篇课文中学过的关联词说话,把农事、农景说出来,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新知识的学习联结成了一个全新的通路,同时也创设出了古诗学习的情与景。古诗本来就是最有灵性的,给孩子们展示灵性的语言的平台,给溢满灵性的古诗开启一道外溢的出口。让灵性从诗中流向孩子们的心田。
二、唤醒文字的记忆。
(一)读清文字。
师:是啊,无数诗人为乡村的美景而陶醉,为乡村勤劳的人们而吟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翁卷来到这迷人的《乡村四月》。注意:卷在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意思,所以应该读第三声。快读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师:这首诗中还有个多音字,找出来读读。
(学生找出了“了”字,有的读li?o,有的读le)
师: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呢?
(分别出示li?o和le的几种意思,学生对照注释找答案。最后定为li?o。)
师:扫除了障碍,快读读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给出“了”的两种读音的意思,学生在选择中不仅能知道“了”到底怎么读,而且也了解了“了”在诗句中的意思,更重要地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快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学会七言律诗的读法。
(二)读懂文字。
师:学古诗不仅要读会,还要会理解,把你们平时的好办法给大家说说。
生1:可以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
生2:先大致地把会理解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就猜一猜,猜不到还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生3:有时还可以想以前学古诗时的意思。
生4:还可以结合文字、图画编故事。
(学生边读古诗边理解,教师在走廊上时不时被兴奋的学生拉住,把自己的理解说给教师听。)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就是山陵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和水色与天空的颜色交相辉映。
生2:我知道了翁卷是站在山上看的远处。看到了高山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里的水色与天空交相辉映,显得更白了。
师:噢,翁卷原来是站在山上看的。他观察的位置我们通常叫做
生:观察点。
师:翁卷站在山上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眼前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近处的呈翠绿色,远处呈深绿色,再远些呈墨绿色。一阵微风拂过,稻田里波光粼粼,显得更白了。
师:“川”一般是指什么?
生:河流。
师:川流不息、山川中“川”什么意思?
生:川流不息中是指人多车多,像河流。而山川中是指河流。
师:“白满川”中的“川”呢?
生1:稻田中水满了,像小河,但不是河。
生2:我不知道“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3:就是雨像烟雾。
师:是烟雾?
生1:我说是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是好像把天地织在一起,像仙境中的白烟。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记得在《咏柳》中有过这样的方法。
生:是比喻句,那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1:我读懂了“子规声里雨如烟”:就是在布谷鸟的叫声中,细雨蒙蒙,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还可以这样说:蒙蒙细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就上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传来了几声布谷鸟的叫声。
师:是啊,布谷鸟的叫声特别动听。更是显得乡村的幽静。
生6:我从“乡村四月闲人少”知道了,乡村里人们都特别忙,没有空闲。
生7:我从“才了蚕桑又插田”知道了,刚结束蚕桑又要插田了。
师:在我国南方现在正是养蚕的好时候,蚕桑就是养蚕。插田呢?
生:插秧。
生:我知道了,就是刚养完蚕又要插秧了。
师:这时请大家用因为和所以把最后两句诗连起来说说。
生思考后:因为才了蚕桑又插田,所以乡村四月闲人少。
设计意图:古诗要读出画面,在画面的基础上理解。同时读懂古诗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时候,只有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与想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创意文字
师:透过你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这一幅画给大家描述再来。
生: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啊,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都绿得那么有生机。翠绿、深绿、墨绿一浪接一浪,那么和谐。稻田里水波粼粼,时而映出天空,显得那么白,时而映出青山,显得那么绿。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像织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又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这么美的景色却没有人来欣赏,噢,原来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刚刚养完了蚕又得准备插秧了。
(经过好几个学生的补充与描绘,一幅更美的画面诞生了。)
师:好美的画面啊,把你心中的画面读出来。
生读。
师:把你们心中的画面读出来吧。
师:是啊!绿和白是画的底色,山陵和田野是画的主体,再加上淅淅沥沥的细雨点缀,和着“阿公阿婆”的子规歌唱。声声色色,情情景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绿(山原) 白(川)
子规 雨 烟
师:让我们再把眼前的美读出来。
设计意图:古诗、国画同为国粹,诗画一体,诗人是把一幅画凝炼成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又是把诗还原成那幅精美的画,并且要画出形画出意画出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再创画面,用语言再创画面。在画面中,达到景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个积累语言、创造语言、放飞想像、领悟情感的过程。
三、唤醒生活的乐趣。
师:古时候像这样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的诗人很多,他们把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和自己的情融为一体,形成了文质兼美、语言凝练的古诗,我们把这样的诗叫做田园诗,把这样的诗人叫做田园诗人。著名诗人范成大就是其中之一。
师:我们已经背过范成大的另外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一起背一遍。“梅子金黄杏子肥”
师: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整首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出示两个字“供”“兴”)选择正确的读音。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咱们把这首诗先读一读。
师:找出诗中最有趣的读一读。
生1: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一句,大人们都在各做各的事,这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学种瓜。
生2:大人们都很忙,白天晚上都要干活,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不会锄草不会搓麻线,就拿着锄头,在桑树阴下学种瓜,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好淘气。
师:把大人的忙孩子的淘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古诗,后两句又是趣的精华,设计中我揪其重点,直奔重点,以重点带动前两句的理解,并在后两句的趣字中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让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心中、语言中、情感中。
四、唤醒平凡的你——田园。
师:读田园诗,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乡村,品味到其幽静、恬适,呼吸到淡淡的清香,感受到田原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哇鸣阵阵、鸟啼声声。
师:我为大家选择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找最感兴趣、最能理解的读读。
尝试读读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
茅檐低小, 明月别枝惊鹊,
溪上青青草。 清风半夜鸣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白发谁家翁媪。 听取蛙声一片。
大儿锄豆溪东, 七八个星天外,
中儿正织鸡笼。 两三点雨山前。
最喜小儿无赖, 旧时茅店社林边,
溪头卧剥莲蓬。 路转溪头忽见。
师:这就是诗的魅力,这就是田园的魅力。走进乡村,走向田园,走进古诗,你会发现,一切竟这么美!
推荐背诵:
《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村居》
《所见》《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
设计意图:辛弃疾的《西江月》《清平乐·村居》虽然都是词,但绝对是能田园诗中“趣”的代表,所以我选择这两首,让孩子们在读中,在笑中进一步感受到田园的乐趣,更进一步从平凡的景象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乐趣,在于寻找;生活,在于品味。而古诗教学,则在于唤醒!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2个生字,会写“昼、耘、绩”3个字。正 确读写“耘田”1个词语。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种瓜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flash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第二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
听录音,想停顿。(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二二三式。)
1、读诗:(1)自读,读通。
(2)指读,读顺。
(3)板书节奏, 语调单句上扬,双句降抑,齐读。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2、释题:《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3、了解作者范成大。
[指读: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著有《石湖居士诗集》。他的田园概括的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二、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导学: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提示:解释诗句意思时注意调整词语次序,使诗意通顺、流畅。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2、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哪几个字衬托出孩子天真可爱的行为?(“也”、“学”二字简洁传神。)
5、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孩子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多种形式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男女生读、伴着音乐读、指名读)
三、指导背诵,默写古诗。
四、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五、作业: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
1、给自己默写的古诗配上插图。
2、搜集、积累两首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介绍作者:播放 "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b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听范读
d个人自由朗读.
e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 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两句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 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 指名读
3, 老师配乐吟读
4, 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
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
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简析】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防夷犹湾百转.磺塘塔近俄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践.看看尝面收新茧.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夜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