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泉》读后感美篇5篇(《不老泉》:永恒的魅力)
《不老泉》是一部著名的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寻找不老泉的冒险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引人入胜。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读后感美文,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个神奇的故事世界。
《不老泉》读后感篇1
“终于消失在路的尽头。”读完这句话,我慢慢合上《不老泉》,思绪万千。世事瞬息万变,唯长生不老是恒古以来人们一直的追求。可谁曾想有人却放弃了长生不老的机会,难道她不想拥有无限的生命?她不想畅游世界,享受人生?一个个问题萦绕在我脑中,令我百般困惑。
《不老泉》要从平凡无奇的塔克一家说起。一位正值叛逆期,极度渴望摆脱母亲束缚的少女温妮·福斯特,因为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遇见了塔克一家,得知森林中有一眼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泉水。读到这儿,我不禁想,永生究竟是一种福分,还是一种可怕的诅咒?温妮又会如何选择呢?一个个问题促使着往下读。最后经过塔克的一番开导,温妮放弃了这个机会,贪婪阴险的黄西装最终也没有达成他的目的。温妮选择了普通而完整的一生,故事最终以温妮的老去而拉下帷幕。虽然结局微微有些伤感,但这本书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惊悚而美丽的小说讽刺了人们的自私,贪婪——人们总是追求永生,不愿死去。想要遇见更多的美人、享受更多的美食……我却想说,当你长生不老时,你会发现人如果只活不死,他就不能算是真正活着,它只是存在,和路边的石头没什么两样。长生不老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快乐。假如把生命比作一个轮子,你如果长生,就已经被生命的长轮抛弃,轮子仍在不停歇转动,你却望尘莫及。亲人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只有你保持着年轻模样,心中却是苍老朽木一般。当所有的人都离你而去,你拥有的不过是时间而已,残酷的、公正的.时间。它陪着你,却不会给你丝毫感情,永生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孤独。
门前一片枯黄的树叶徐徐落下,同时也隐示着它短暂的生命旅程结束了。等它落进肥沃的泥土,变成肥料,使树更好成长,滋生出新的生命,又一片树叶落下……就是这样,一次次的轮回,才有了繁茂的大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人也是如此,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是人的常态,不能违抗。比起一直延展望不到头的生命,有确切的终点不是更吸引人吗?因为手握着独一无二的、有始有终的生命,所以珍惜每一刻。所谓向死而生,不就是如此吗?
《不老泉》读后感篇2
这是一个关于长生不老的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天气里,11岁的温妮由于无聊和闷热,独自悄悄跑进丛林探险,在那里她撞见了长生不老的塔克一家:17岁的英俊少年杰西和他的哥哥迈尔斯、父亲塔克、母亲梅。他们因为误服了不老泉的泉水而永远年轻、永不死亡。他们为了保住这个秘密而东躲西藏。温妮和杰西之间产生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友情,她面临一个选择——可以喝下泉水与杰西一起长生不老,也可以选择像平常人一样生老病死,过普通人的生活。最后温妮选择了后者,活了78岁。
讲述这个故事的是世界名著——《不老泉》。
我非常佩服塔克先生,他经过长年的生活,说的话特别富有哲理。他把生死的轮回比做一个大转盘,把他们一家比作从转盘上滑下来的一小部分,又将生死轮回比作一条流动的小溪,把自己用永不向前的小船来比。塔克其实并不愿意长生不老,他说:“我要成长,变化,即便是死也在所不辞。”换了谁都会被深深地打动。
看完这个本书,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温妮,会不会去喝不老泉呢?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喝!我认为天天活着、永不长大、无法死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永无止境的时间会给人一种闲的无聊的感觉,也就不会抓紧时间、发愤图强了。不过,后来想想,喝了也不错,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周游世界,吃遍各种美食,什么工作都能尝试一下,生活也许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最后我决定:如果我的亲人喝,我就喝,不然自己一个人看着亲人死去,或者亲人看着我死去,都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
还好,这个世上没有或没人发现真有这口不老泉,就算有也轮不到我去喝,要不然我可就难办啦。
《不老泉》读后感篇3
在此之前我从未真正考虑过死的问题,只是回避。因为从生来便知道死不是一件好事,是我们所有人都避而不谈的事情。哪怕是“死”这样的字眼。
其实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我们都害怕死亡,担心容貌老去,青春不再。希望父母爱人能永不老去,常伴左右,死亡永远不会存在。
可是,如果生命真的可以永不死去会怎样呢?
前几天看的一本童话《不老泉》,让第一次正式死亡在生命中的意义,也让我对于死亡有了初步的认知。书中的塔克一家,因误服可长生不老的泉水而永远不会老去死去,生命永远静止,就像路边的石头。
对他们来送上一秒和下一秒没有区别,昨天和今天没有区别,所有的事情他们都不急着去做,因为他们有的是时间。生命里遇到的人慢慢都老去,为了保存这个秘密,他们只好选择东躲西藏,因此永远没有朋友,也永远没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地方。
11岁的温妮命运地遇见了长生不老的塔克一家,在短暂的'相处中,温妮和杰西产生美好的感情。但她却并不没有按着杰西的想法在17岁时喝下泉水和杰西一起长生不老,而最终选择了和普通人一样,生、老、病、死……过完了她籍籍无名的一生。
读完整本书我一点不惊讶她为什么不选择长生不老?
因为生命的美好就在于它的有限性。因为有限,我们才会如此珍惜,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因为有限,我们才会努力,对所有在乎的事情都拼尽全力,努力爱努力活得精彩,在有限的生命里。
《不老泉》读后感篇4
《不老泉》是由美国作家娜塔莉巴比特写成的一本书。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温妮面临长生不老和自然生长的选择,最后塔克一家告诉温妮:"人如果只活不死,就和路边的石夫没什么两样,不能算真正活着。"最后温妮选择了不喝那让人长生不老的泉水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很喜欢温妮。在读这本书前我对生和死的看法很简单,就是我只想生,不想死。如果把我换成温妮,那我就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去喝不老泉的泉水了。在书中温妮可以选择喝或不喝,而温妮的选择是明智的——不喝。要是人永远不死的话那就和路边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了。生命有死就说明你在不断地生长、变老直至死亡。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对于那些喝了泉水可以长生不老的人来说,他们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人离开这个世界,而你只能永远,永远地只是这个年龄,这个相貌,陪伴你的只有孤独。这样的生命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读这本书之前我很怕死亡的来临,总觉得死亡离我很近。而我读完这书后觉得死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当你有比别人多的才华,别人会叫你天才。当你会长生不老时,别人会叫你是"怪物"。现在如果桌上有一杯不老泉水,我会斩钉截铁地倒掉,因为我不想成为一个没有意义的人。
读完这本《不老泉》让我明白死的意义、生命的真谛,有生有死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情地绽放。
《不老泉》读后感篇5
“马车渐远,八音盒叮叮咚咚的旋律在他们身后飘散,终于消失在路的尽头。”—《不老泉》尾声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能否战胜自然,成为超自然的存在?
这些宇宙间无比深奥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类;因为“生命”与“死亡”的神秘话题,哲学、佛学、神学一类的学问应运而生。我们也曾做过许多非文学性文本阅读,谈论花鸟虫鱼时总会加上一句:“寿命在X年~X年左右。”但见多了长辈的先行,听惯了伟人去世的噩耗,反而没有人深入思考:人如果只活不死,会怎么样?娜塔莉·巴比特做到了这一点。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不老泉》中,“长生不死”这一道家精神追求成为现实,塔克一家人因为喝下了林间某处一眼神秘的泉水,时间的车轮从此将他们留在原处,也就是说,他们长生不老。
乍一看,这似乎妙不可言,永远活着,永远可以享受人间的旋转五彩,永远不必“像烛光一样熄灭”,多么神奇!但如果细细想来,你就会发现,这同时也是极度无聊,甚至极度可怕的。永远不再生长,永远不会有痛楚,永远是同一个模样,永远!人生的春夏秋冬将不再为你所见,而只会像赤道和两极一样,终日酷暑或是终年严寒。
温妮·福斯特或许是除了塔克一家人之外唯一了解这眼泉水的人。悲伤而忧郁的安格斯·塔克告诉她:“人不能只活不死,所以我们这种活着不能算是活着。我们只是存在,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
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我着实被震住了。有那么多中外名著长篇大论地讲英雄的事迹,讲活着的意义,却从没见过一本书如此清楚地道出“活”与“死”的本质。母亲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要是她还在我这年纪该多好;我更是无数次地抱怨,要是永远能当不用写作业的幼儿园小宝宝就好了。但我们竟然从未思考过,现在忙中偷闲,“乐”在其中;也从未想过停滞在哪个季节而看不到下个季节的.风景会有多么遗憾。悲也!生命处在永不停息的转动中,世界也因此才会精彩!
温妮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她懂得三缄其口,神秘黄西装的贪婪和阴险,让她明白不老泉会给自己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于是,本可以随时喝下泉水,与天同寿的她选择了至死不喝泉水,在生命的最后一年目睹林子连同泉水被大火和推土机吞噬,随后放心地迎来涅槃之日,只留给后来再回林间找她的塔克夫妇一丝惆怅。故事到这里便戛然而止,只留给读者无尽的感叹与思考。
据说有位读者在放下这本书后不禁发问:“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吗?”这倒不是,我个人认为,娜塔莉·巴比特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既是对“怕死、爱钱、没瞌睡”的老年人的心灵疏导,也是对我们风华正茂的少年的灵魂的指引,老人们应当把“死”看作“生”的始祖,坚信能成为生命循环的交棒者是一种荣耀和福分,为后代做好表率作用;少年们应当找到人生的方向,当好接棒者,即使为事业奋斗终生,归来仍是少年。轻松明快而不夹煽情的文字,与严肃深奥的题旨相撞,竟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完美效果,让《不老泉》成为不涸的、浸润人心灵的文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奋斗吧,同学们,让有限的年华绽放无限的异彩!我们也许无法像塔克一家一样拥有生命的无限长度,但可以如温妮一般拓展生命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