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后感推荐5篇(《万物简史》:深度思考的启迪)
《万物简史》是英国科学史学家史蒂芬·霍金的经典之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发展。读完这本书,不仅能够对宇宙的奥秘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拓宽视野、激发思考。在这里,我将推荐5篇读后感,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1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像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像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像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像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2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3
《万物简史》讲述了宇宙中的许多秘密,从微小的粒子、原子的组成到生命的来源;从伽利略发明的单筒望远镜到现代化大型哈勃天文望远镜;从小小的单细胞到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它从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数学等几个方面解释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就像一个百变魔盒。原子、粒子的组成、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这些纷繁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科学家的讲述变成了非常有趣的东西。
其中,我最喜欢生命这一节。生命是由无数个没有生命的原子集结在一起而成的,如果用镊子(当然很小)钳出身上的原子,人其实也就是一堆原子尘土。而且,只要是一个生命,就都是运气好得不得了:你每一个祖先都没有被烧死,被压死,被累死,被饿死,都能成功地生儿育女,在每一个你的祖先身上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并最终产生了——你。每一个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只要原子的排列出现了一点点的差错,哪怕是最细微的,你现在也许就是啃食岩石表面的海藻,或是像海像那样懒洋洋地趴在岩石上晒太阳,或是在海面上喷一口气,然后钻到海底十八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既然生命是如此不易,我们当然要利用好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帮助社会进步,“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作者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地球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太阳比较稳定的时代,当它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的灭亡,这一过程大约要经过100亿年,我们正好生活在壮年的红巨星这一段时期,它不像新星那样有活力;同时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质可以让它以每秒钟大约400万吨的速度自由持续的挥霍,用来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们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追求,而那些答案和剩下的未被人发现的秘密,还藏在那黑洞洞的宇宙深处中,人类目前已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想要得到那些藏在更深处的秘密,只有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去探索。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4
人人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看几本书那怎么行呢,于是我坚持只要有空就看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万物简史》。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书籍,刚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读了一页就想读下一页,书里化学的碰撞让我激情澎湃;宇宙的浩大让我无限感慨;历史的悠久让我穿越空间……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让我很快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反而觉得作者是我的知音,因为他解决了我一直疑惑的东西,还说出了我的呐喊,更重要的是他和我一样都提倡四个字:保护地球。
现在的地球正在日益恶化,环境不断下降,恶劣的天气日益增加,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不光我们受到了伤害,就连许多动物也被牵连,河水不再清澈,山脉不再挺拔,就连空气也不再新鲜。很多物种因此而消失了,就像渡渡鸟。我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生活在毛里求斯的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头脑简单,所以很容易被欺负,但就是这种笨笨傻傻的鸟,在1693年被人类无情地残杀掉了,从此,渡渡鸟一去不复返了。所有人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如果按自然灭绝比例每四年消灭一个物种,但是现在,人类造成的灭绝比例高达那个数字的.12万倍。可想而知,这些动物都成了人类进化文明的牺牲品。
虽然,我们想避免这些已没有用,但是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去保护那些濒危物种,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地球也会更加美丽,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万物简史》后,深有触动。此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寥廓得空宇、第二部分:地球的大小、第三部分:进入新时代的黎明、第四部分:处境危险的行星、第五部分:生命本身、第六部分:人类的进化过程。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四部分的第一章《砰!》。这章主要讲了:艾奥瓦洲曼森下面的泥土有点怪。过了41年后,派了一支小组来到了那个地方,它是由远古火山的活动而造成的,可是其实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当时,人们都知道小行星是岩质的,但是当时有些人并不知道它的威力,终于在1994年7月16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留下了地球表面上大小不同的坑。可是我们没有必要凝视着太空寻找着灭绝性危险。因为地球就是一颗危险的行星。
这让我深受触动,我们人类实在太脆弱了,不能预测下一个灾难,也不能解决这种灾难。即使成功的把小行星炸成碎片,砸出来的很可能是一连串的岩石,会一个接着一个的砸过来。威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也不可能发射一飞船,警察为我们干这活儿,因为宇宙中还隐藏着看不见的暗物质,更不可能在地球上观测,除非有一个人正巧拿着天文望远镜看着它,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并且,你要知道,地球也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的星球。这是随时随刻都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等超强自然的灾害。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别等到世界末日那天到来,这就后悔太晚了。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要保护那个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首先:我觉得不能过度开采矿物,那些数万年甚至数亿年形成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周期非常的缓慢,可是不出几个年头就会被全部开采完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其次:不能污染环境,最近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污染了许多吨的海水?从这些海水打捞上来的海产品,都是受污染的,不仅损失了一大笔美元,还污染了环境,后果非常严重。接着:不能乱坎乱伐,这样不仅森林其罕见,还会增添很多麻烦,就会受到大自然的的惩罚,增添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果也是相当惨重的!最后不能乱捕猎,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吃什么?
所以我很喜欢《砰!》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