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读后感7篇(《朱子家训》:智慧之光照亮人生)
本文主题为《朱子家训》读后感7篇,旨在分享读者对这部经典著作的感悟与思考。《朱子家训》是朱熹先生所著的一部家庭教育经典,内容涵盖了家庭伦理、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智慧。通过读者的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部书对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与指导。
《朱子家训》读后感篇1
自小便生活在武汉,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是在武汉,印象中家里没有什么家书来往。要说到印象深刻,值得学习借鉴的家书,倒还真有。学生时期大都是围绕学习来进行阅读学习的,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朋友相赠的一本《朱子家训》,便抱着无聊时看看的想法翻开了。当时心想这只不过是一家之法,但在细细品读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家训下百我们现代社会每个家庭都应该学习的。
在整篇家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易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在我想来,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到三件事。第一,有足够的实力。机会随时可能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有十足的底气去面对,我们可以努力地做到在任何情况面前说:“我可以!”第二,做事有准备。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做什么事情必须有充足的准备,考虑应该全面,对可能的后果有一定的预测。第三,要勇于承担。一件事情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做,但是在我们预见中却需要付出许多,这就需要我们敢于承担这样的损失。获得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失去,世间没有十全十美。
“重貲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这句话不能不让人叫好,“重貲才,薄父母”现在有多少人不是如此?身为人子,父母永远是第一位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父母供养我们几十年,父母教会我们做人,当我们开始独挡一面时,我们怎可忘却我们的父母,我们怎可让钱蒙蔽我们的双眼,我们怎可让父母孤单寂寞?在学习工作闲暇之余给父母打个电话,假期时常回家看看,和父母聊聊天。父母所期待的并不是你带多少钱回去,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你,只有你!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生活压力很大,成为钱的奴隶并不稀奇,我们在忙于自身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忽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也常常理解我们,因为他们想让我们过得更好。但是,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再大的生活压力下,我们也必须保持内心的清明,把父母放在心上。
《朱子家训》读后感篇2
最近,我们在学校学了《朱子家训》,里面讲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收获很大。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一句话的大意是: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打扫卫生,要整洁干净。我想起了每天早上我们打扫卫生,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安心地学习了。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一句话说明的道理是:要在下雨前把房子上的洞修补好,不要等到囗渴的时候才想到去挖井,遇事要提前作好准备。就像我们在上课之前要把学习用品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桌上一样。
通过学习《朱子家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以后要运用到生活中,慢慢体会。
《朱子家训》读后感篇3
今天,我们读完了《朱子家训》, 深有感触。 读了整篇《朱子家训》,我懂得了整篇文章都是写朱子教人怎么做人的。如“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就是教人:人要是有犯错,如果是小错误,就可以小事化了;如果是大错误,就应该依法惩处。如“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是教人:处事要公私分明。“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是说:“人有困难一定要互相帮助,勿必要懂得尊敬读书人”…… 《朱子家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就像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的“不明之门”,我一定会记住它的,并且把它利用在我的生活之中。现在,“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读了《朱子家训》这一篇教育的文章后,我思绪万千,不由得拿起笔写下这篇读后感。 《朱子家训》,是古代朱家培育子孙的`经验之谈。它读起来像绕口令,读了以后又让人明白了深刻的道理,真让人回味无穷。 其中,我对“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和“勿损人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这两句特别感兴趣。生活中有的人,犯了错误也不改,还欺骗,甚至愈演愈烈。有长处又长埋于心中,不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与现在的社会是格格不入。我想对这些人说:“不错应该改之,有长处应该善于表现、展示自己的才华。”还有的人,自己的成绩不好,他委嫉妒有才华的人,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来。我想对他们说:“你这样做只是徒劳无功,你最应该做的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加倍努力呀!” 我理解全文后,觉得应该把《朱子家训》广为流传,成为《世界训言》,成为每位公民做人、做事的准则。
《朱子家训》读后感篇4
在很多年之前,就听说过“朱子家训”,但多年来总是脚步匆匆,从没有认真看过。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自己能静下心来看一些想看的书了,于是就在闲暇时间认认真真读了家训,读后感触颇深,现把一点感想写出来,与各位分享。
由明末的朱柏庐编写的“朱子家训”,字虽寥寥数百,却通俗易懂,堪称儒家的经典之作,家训中不仅表达了正确的治家之道,更是蕴含了深刻做人和育人之理,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在我看来,虽然家训蕴理厚重,字字珠玑,但最能给我们日常工作带来启迪的则是下面这句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闭门锁必亲自检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句话说得是居家过日子应该秉持的态度,与我们的工作风牛马不相及。但我觉得不是这样子的,世界上的事情很多都是殊途同归的,生活与工作也一样,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和态度。
居家应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工作中的每个早晨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每早早来十五分钟,清洁自己的工作台面,为大家烧一壶开水,然后梳理一下工作思路,拟好每天的.工作计划,你会发现,你自己不仅一整天心舒气畅,工作也可以有条不紊。相反,如果每天早上都是压点才到办公室,如遇突发或者较为急迫的任务,可以想象随之而来的凌乱无章。
同理,居家应该“即昏便息,关门闭锁必亲自检点”,难道我们的工作不应如此吗?每天下班晚走五分钟,把今天没有完成明日亟待完成的工作过一下,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把容易忘记的事项做好标识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然后检查开关插座和门窗,然后安心离开。这样即使明早遇到突发事件,也可以从容应对。
当然,“朱子家训”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比如让我们淡泊名利,修身齐家,又比如让我们勤俭持家,谦虚做人等,这些话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仔细阅读,你会觉得好像在与一个睿智的长者进行促膝长谈。每一句话,或许都会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这也许就是家训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吧。
《朱子家训》读后感篇5
假期里我阅读了《朱子家训》这本经典传统文化国学。刚开始阅读时有点理解不了,但随后搜索注释后,我一下子就震惊了,文章仅仅用了522个字就阐述了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说“宜未雨而调缪,毋临渴而掘井”。它的意思是:凡是要事先做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整。不要口渴了才开始掘井。在平时我总是有点贪玩任性,等到快考试了才发现自己好多学习的漏洞。于是考试前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弄得自己高度紧张,手忙脚乱导致了自己成绩的不稳定。读了这句,我明白了:学习要靠平时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只有夯实了基础,做好了充足准备,成绩才能稳定。学习上是如此,在别的方面也一样。只有平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如果说上一句是告诉我们做事的道理的警句,那么这一句就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警句,即: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它的意思是和做小生意的小贩做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贫苦的亲戚和邻居要关心他们,而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他的援助。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有爱心。每当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每当和妈妈外出时,我经常看到街头有一些残疾人在乞讨,这时,我都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轻轻地放在他们的手中。每每听到他们感谢的'话语,看到他们感激的眼神时,我自己心中就像盛开了一朵美丽的小花,感觉暖暖的,很开心。
《朱子家训》就像我的一位老师,教给我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无声地影响着我,时时刻刻告诫我:治家、齐国、平天下。《朱子家训》将永远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朱子家训》读后感篇6
《朱子家训》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所著。全文虽仅有寥寥数百字,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可谓是字字珠玑,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
《朱子家训》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生活的港湾。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而朱熹的《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父之所贵者,慈也”。《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特别是当代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乃至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讲长幼之序,不懂礼貌。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成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之所贵者,孝也。”《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
朱熹在《家训》中还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这正是所谓的“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我觉得在这篇家训中,还有一个十分有用的做人处事的道理。“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这就是说在与人交往中,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报仇、以怨还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时,都要做到“随遇而安之”,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争个你高我低,甚至出口伤人,拳脚相见。在与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而改之。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总之,受益匪浅!
《朱子家训》读后感篇7
读完《朱子家训》我感慨良多。它讲述一个道理,一个人对他人、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全篇以偶句连成,颇具韵律。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跃然于眼前,每天早晨伴着晨露,把庭院内外收拾的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当太阳走完一天的行程,洒下最后一束阳光,便关锁门户,卸下一天的劳累疲惫,准备进入梦乡。这是怎样的一种安然,一种恬静,恐怕只有不被世俗沾染的人才能享受这份安逸吧。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微艰。"看看如今,美国的"次贷风波"引起了世界经济的强烈波动,且不说其他,就一路飙升的粮价或许就是08年一个笼罩在人们头顶的经济阴霾。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前不久也发出警告:每天晚上地球上有8.5亿人饥肠辘辘地入睡。或许一日三餐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种奢望。报纸上那些"饥民"特写,怎不为我们一次次的敲响警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社会能否达到所谓的"太平盛世"归根到底就是看每个家庭过的是否幸福如意。但是,总有太多太多的家庭处于不幸之中,隔阂、争吵和打闹,日子鸡犬不宁,孩子的'心没有依靠,惴惴不安,心存胆怯,平静的生活总是那么短暂。一时话不投机,就可能瞬间爆发一场战争。对此前人早已告诫过我们,"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是啊,两个人从相遇、相知、相恋,到最后组建起家庭,毕竟都付出过,努力过,何苦用曾经接吻的嘴说出中伤对方的话呢!"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做事不能太绝,说话亦然,所谓话说太尽,缘分必定早尽。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父母把我们抚养成人,为我们创造了基本生活条件。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的,最无私的。"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岂不妄为人子?
读完全篇我有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中国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很多都包含在里面。它对于一个刚刚踏出校园尚且稚嫩的青年,在对成人的世界探索中,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当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一些内容可能以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但其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