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的读后感模板7篇(1. 感悟等待与希望:《等待戈多》读后感 2. 探寻内心的坚韧与信念:《等待戈多》读后感 3. 时光流逝,心境不变:《等待戈多》读后感 4. 等待的意义与价值:《等待戈多》读后感 5. 坚持与等待的力量:《等待戈多》读后感 6. 人生的等待与选择:《等待戈多》读后感 7. 心灵的宁静与等待:《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之一。作品以独特的语言和结构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虚无,引发了读者对存在与虚无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为大家分享《等待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能够带给您不同的阅读体验。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篇1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从历史书上了解到这本书。当时仅仅知道其属于荒诞主义。我被其书名吸引,又因为正处于压力大的时候,想找本书解解闷。于是从网上买来看。
结果读者肯定也知道了,这本书非但没有帮我解脱高中生活三点一线的苦闷,反而让我更加忧郁。因为作者仿佛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荒缪与无奈。
从这本书在豆瓣上的人气来看,显然它是小众的。
毕竟这本书属于荒诞派,人们不怎么愿意读一本透着虚无,绝望,压抑氛围的东西。虽然它很薄,但是让人们集中精力,花费数个小时去读,不一定能读懂。即使真有人读懂了,也会心里感慨到:“人生有时是荒诞的。”在这个弘扬正能量的今天,这本书显得格格不入。人们宁愿去读那些大众传媒推荐,各类榜单排名靠前,符合自己口味,读后有种打了鸡血般的各类畅销书。
一开始我也不懂,以为只要是书,去读,总会有营养吸收。于是也盲目地读了很多畅销书,心灵鸡汤类的书。
然而后来我发现实际并不是这样。畅销书之所以会畅销,因为它们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是认字的人都能读懂里面讲的是什么。心灵鸡汤类的就不必多说什么了,它们迎合的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里面写的是教人们如何争名逐利,靠搞关系和职场厚黑学。我不是说争名逐利不好,而是因为喝了一碗碗“毒”鸡汤,容易让人内心浮躁,膨胀。
所以以前去书店总会翻翻放在显眼位置的各类畅销书。现在连碰都不碰了。因为我知道这些书读了,虽然一时让你很爽,感觉收获的很多知识,未来在与别人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其实那都是错觉。真正改变你的'东西,是独立的思考和持续不断的行动。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现代人很忙。但谁敢承认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样的人有,但少之又少)更何况在这个放眼望去全是低头族的世界里,我们有时看着装满APP的手机屏幕,却不知道要干什么,只是有些惊慌失措地用手指滑来滑去。
有人为人生下了个定义(其实人生的定义早就被下烂了),我觉得很好。人生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生活,第二件事事将生活填满。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篇2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仅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这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明白,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那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明白。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日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能够不思想”
、“能够不听”。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日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能够证明自我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吗不能?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因为无聊所以等待,而等待本身却更无聊。这是一个杯具作品,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一再的等待戈多来,而戈多却一再不出现。仅有无尽的等待,等待,等待……
人说物极必反,读完这样的杯具后,我思考,现实的生活不能重复这样的杯具,我们要因为欢乐所以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欢乐的。
反应到教学中,我想就是欢乐学习,学习欢乐。
斯宾塞说过:“孩子在欢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欢乐的。”孩子们如果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欢乐,大脑被激活,能简便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孩子们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知识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
所以说,真正的学习是欢乐的,它不仅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并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欢乐的。所以,我们应当努力让孩子们确立学习是欢乐的信念。仅有孩子们都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才会在学习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打算这样做: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给孩子辩解的机会看起来是很小的问题,但孩子一旦明白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力,他也会同样对待其他人。
2、多一些友好和鼓励
学生绝不是我们能够随便发泄怨气的被动理解者,相反,如果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能够增加孩对子对教师的信任,并且学习效果会好得多。爱是互相的,学生在理解了教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教师。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让教师为他们操心,自我尽可能地按教师的要求管束自我的言行。这样,学生原先被动地由教师管理教育而变为自我管理教育了,并且表现得相当主动进取。
3、对家长多报喜少报忧
每当遇到孩子有什么提高或特殊表现时,及时的与家长进行联系,将孩子的提高和成功告诉家长。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自豪感被树立起来,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他们会更多的重复同样的良好行为。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欢乐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让自我成为一个欢乐的人。欢乐的学习!欢乐的生活!将悲观留在杯具里,让生活中充满乐观。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篇3
无尽地等待一个未知。在其过程中,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见证各种各样的变故,欺凌压迫,溜须拍马,模仿扮演,争吵辩解,爱慕崇拜,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便是人生。
他们说,等待戈多写的是战争时期人们的心境。哪里。战不战争,人心都是乱的。有了欲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也会执着地等待。
剧中人物的思想始终混沌着,不知道时间,不知道彼此。我们呢?我们做计划写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细到秒,但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时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知道别人是谁吗?根本不。以为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过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错了。
他们所言所行荒诞不经。事实上,你我又何尝不是?我们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确的行为与生活,置于广袤的宇宙中,同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嘲笑他们的时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认为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这部剧的每行台词和每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阅读和思考。之所以说台词不是重点,也只是从一个宏观理解的角度看——本来就只是两个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说的一些茫然的话。比起台词来说,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其展现的生活状态——一直在等待,然而却不知道到底在等什么。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曾等待,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连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谓成功,所谓幸福,所谓梦想,所谓完满,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义小到晚饭菜单,你说戈多是什么,戈多就是什么。
等等等,到底等来了什么呢?不过一片荒芜,而已。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篇4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篇5
《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戏剧代表作,他的作品以荒诞的.手法,描绘了充满悲俗浑恶,空虚荒芜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生活画面,使戏剧荒诞化,使荒诞戏剧化。
贝克特
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幕剧《等待戈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公认的荒诞派戏剧,戏剧讲述了一个没有人来也没有人走的故事。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对比,有的只是一些语无伦次的对话和莫名其妙的动作。
两个流浪汉
第一幕讲述了,夕阳照在一条荒凉的小路上,路旁有一颗枯树,四周静悄悄的,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时间,他们说着无聊的话,做着无聊的动作。
在他们等待的过程中,遇到了路过的奴隶主勃卓和奴隶幸运儿,在他们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奴隶主的趾高气扬,幸运儿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低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两个流浪汉无尽的等待之后,一个小男孩胆怯地走了过来说:“戈多先生不来了,明天一定来。”然而,暮色降临他们一动不动。他们为什么等待戈多,戈多到底是谁,他们自己也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希望戈多早日出现,戈多出现了,他们就有希望。
两个流浪汉
第二幕讲述了,还是在傍晚时分,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路旁的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看到树叶流浪汉很激动,似乎看到了希望即将来临一样。
两个流浪汉依然在等待戈多,而这次路过的勃卓和幸运儿一个变成了瞎子,一个变成了哑巴,幸运儿依然过着低贱的生活,两个流浪汉无法解释所发生的一切,但等待戈多的想法从没改变。
这时小男孩又带来口信:“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个流浪汉感到很绝望,想去上吊,却一动不动。
流浪汉
《等待戈多》看似荒诞的剧情,看似没有头绪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奇的剧中人物……却让人深思。
作者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人们在荒诞的生存环境下的痛苦与不幸,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的孤立无援和痛苦绝望。
无尽的等待戈多,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呼喊和希望,希望戈多能帮助他们,拯救他们,就像他们心中的耶稣一样。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希望。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篇6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期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梦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
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回答,“能够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中耗尽了生命。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期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证明自我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杯具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期望根本不会到来,这期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最之后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我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
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许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则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所以猜测作者是否让他们承担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两人曾有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办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于是寄期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波卓的出现一向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测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个自我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狂,喜怒无常,他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流浪汉莫名地恐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通通地消失,连流浪汉也能够对他任意蹂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有能够依仗的东西,他和流浪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原先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距离并不远。
至于幸运儿,实在像个陷入“罗网”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本事的人,也是唯一不惧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咙,然而这个唯一终究失去了帽子,随之失去了嗓音,随之失去了生命,最终一个会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人类总是不屑于去思考的,幸运儿的思考无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
两幕戏时间地点结构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结尾都又回到开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对第一幕的反复又是对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们丧失了记忆,失去了宝贵的依靠,戈多又一次失了约,一切像个骗局。生命在幻灭,生活在无休止地循环。等待是太过漫长的绝望,漫长得让人无力感觉。梦想的沮丧,命运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就这样把人拖进了不可理喻的漩涡。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
全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剧中一切事物都荒诞化,时间脱了常规于是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给人以一种不能抗拒的压迫感。他们不认识这个世界,又说道“瞧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世界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苍白的印象。另外人与人之间亦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态,两个流浪汉想分手又无法分开,波卓想离开又迈不动步子。荒诞之中,反映出得却是如此深刻的状态。
人在生活里谜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我从何而来,也不知自我向何处去。人无从预测自我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精神家园。那个如上帝般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戈多永远不会到来,可他又一向存在着,这样的存在对他的到来不断预示着,于是人们只好不可救药却又无能为力地继续等下去。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篇7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归途中,他们渐渐发觉队伍里头好像少了个人,有谁被落下了似的。然而这种怀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个所有人苦苦思索却全然无法忆起的失踪者的面目。他们不能对之加以肯定,更无力去否定,只是隐隐觉得他们中仿似有一个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整体缺陷与古怪至极的不协调感激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不安。而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越是深入,对这一怀疑的真实性越是无法把握。与此同时,愈发趋于细节化的追问甚而使得他们每个人都不再能够确定自身以及相关者的存在真实性。内心深处的恐慌和不安不断加剧,在到达临界点之前的那一刻,讨论嘎然而止。他们最终决然否定了失踪者的存在,继续他们的归程。
几年前,一次,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好题材给他们剧团排戏。
《等待戈多》那样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没意见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个故事写下来给了他,当然,篇幅比这长,加了角色进去,不过也仅包含故事的轮廓跟各角色设定而已。
朋友剧团的成员看了我的构想之后基本上认同了剧本的可行性,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之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朋友把最终稿给我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极为古怪的:一个脱胎于自己但是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当好的,他们写得。在文字的感觉上,我是断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水准。
再后来,却听说这出戏被取消了,在他们已排练得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被取消了——为什么?我记得朋友事后曾将缘由告诉过我。他是说过的。我怎会忘了。恁是记不起了。——失望之余却也有几分的庆幸,心里一直有着恐惧感。怕他们的表演传达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观众的不认可。
其实,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梦。那时候似乎正在看欧美的一些后现代派作品,结果居然做了那么个荒诞的梦。应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
是喜欢这个故事的。我认为它多多少少表达出了工业时代中的人类所处的某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