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优质5篇(《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优质5篇)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阿Q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下面将为大家推荐5篇优质的阿Q正传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1
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我感觉到阿Q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可以说是卑微到尘埃里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就是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秃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
被别人打时,他却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却又总要去欺负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他不想“断子绝孙”。他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觉得他“喜欢”吴妈,而又虔诚的跪下向吴妈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只有调戏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导致这场“恋爱的悲剧”完完全全剥夺了阿Q“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养活自己”的所有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人性”而终于把阿Q逼迫到了偷窃的道路上去……
从吴妈和阿Q谈闲天:“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多么低下和不受重视而妇女们却浑然不知。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脚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住,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的过程中,妇女的脚骨折断,疼痛难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剥夺了……。
悲剧人物吴妈真的一点也不喜欢阿Q吗?从她偷偷赶到城里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着游大街的一些复杂表情中也许可以看到一些内疚吧。但阿Q实在是一个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礼教影响下的吴妈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还重要的所谓的名节,从而无意中成为了“将阿Q送上绝路”的帮凶。
阿Q想觉醒却不知道什么是觉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么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觉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当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认为“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
一个“钱比命重”,一个“草菅人命”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衰落,甚至被外国侵略者随意蹂躏,是的人们的思想的严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极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2
阿Q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浪者,但在全文中他似乎没有得到爱神的眷顾,这作为一个正传人物爱情缺失对阿Q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了。
可谁又能说流浪者不配有爱情?只要是一个人,总会有七情六欲,阿Q也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他“喜欢”吴妈,而且敢于向吴妈表白,只是“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好像在耍流氓,可要让阿Q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地表达爱意:“如果我只有两天时间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如果我只有两天时间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爱你……例如这样浪漫的话能从他嘴里出现,那么他也就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阿Q了,而是那Q大师了。
但阿Q终究还是阿Q,他只能说出这样的表白以至于直接得近似流氓的表白。但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不会无故说出一句话来,即使是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说出,那也是经过思考的。”由此可见阿Q是经过思考的才说出来的。只是由于语言水平有限,才让人听上去那么不舒服。
可是吴妈对阿Q一点感觉也没吗?那么她为什么要赶到城里看阿Q游街?难道只是出于可怜和不忍吗?
那么是因为阿Q流浪者的身份,或是拿不怎么帅气的样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吴妈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才不惜加入把阿Q送上绝路的行列。
封建礼教以至束缚着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户,再到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巴脚里里外外地裹住。于是足不出户,不知天下事,这长长的裹脚布把妇女的思想也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什么追求自由,爱情,结果只会以悲剧收场,还落下个坏名声。再加上孔夫子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几笔,更是让旧礼教理直气壮,根深蒂固。吴妈正是这遵守封建礼教的模范,名节这东西是更碰不得的。更何况他是阿Q呢?这个低人一等的流浪者,即使吴妈有那么一丁点喜欢,那也是名节的大事。要怪只能怪啊Q自己,谁叫他是衣着破烂的流浪者,一个被人当作笑料的人……总之和阿Q这样低贱的人在一起,简直是往自己的名节上倒污水,这可是吴妈一万个不愿见到的。于是这样,阿Q这个流浪者被这些名节,礼教给断送了前途,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们阿Q就这样去了,这就是流浪者的爱情。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3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墮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 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來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來的东西,说好听 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決问題,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來 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來应该是非常的慘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給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 q以自负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勢,但是卻又因 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來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給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沒有,沒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沒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 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4
本书的作者是鲁迅,一直听说其作品难以读懂,故此次想领略一番。这本书的章节有我们熟悉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
一开始讲述的是狂人日记,当我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感到满满的都是吃人的味道,几乎可以说每一处都时时刻刻在讲述一个群体想去吃掉个体。里面主人翁是一名被吃者,主人翁发觉自己可能被众人当做吃的对象时,十分害怕,即使看到路上的小孩还有狗,都认为他们那眼神是极度想吃掉自己的眼神。表面是吃人,个人觉得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整个基层人民的困苦。
接下来便是讲孔乙己,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名老实人,识那么几个字,但往往大街小巷的人都想看他笑话,从不欠饭钱的他,当老板说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就知道,孔乙己也许已经死了。在讲“药”这一章节时,小孩得病了,长辈是给他吃“鲜红的馒头”,以为人肉包治百病。可看出当时人们思想封建腐朽,迷信。
到了阿Q正传,我觉得这个人是当时时代基层人民的缩影。文章中阿Q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那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被人打了,总有安慰自己的理由,给人一种软弱的感觉,其实那是当时中国人大部分人的劣根性——软弱。当他知道自己应结婚生子的所表现的鲁莽行为,以致被雇主赶出家门,到后来选择到城里去偷东西,变卖成银两,这是他的中兴时期,但偷东西总有破绽的时候,从此走向末路。
到了闹革命,想投降于革命党的阿Q,最终却被革命党游行示众杀了头,这无非是在体现,当时的社会,枪打出头鸟,闹革命就会被杀死。枪毙前,阿Q并没有说救命,也意味着革命势在必行。
以上便是我看这本书以来,最深刻的感想。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5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有很多的经典著作,至今都广为流传。这个星期,我阅读了他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旧社会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的典型,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是阿Q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挫折后发明出来的。这种方法说的好听一点叫做“精神胜利法”,其实只是在遇到困难时给自己的心理一个安慰,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逃避,并不能使一个人变得更好。
在文章中,阿Q被闲人打了之后,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就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但这只是阿Q在自我麻痹,自欺欺人,最终只能导致他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且越陷越深,这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所以说,这个“精神胜利法”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一种讽刺。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听到“阿Q精神”这个词,其实它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和命运作斗争。就比如说马云,在他年轻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份工作,连酒店都不肯让他去当保安,但他却在那时立下了自己的志向——要改变全世界。在当时,肯定会有许多人暗自嘲笑他,觉得他很傻,然而,每当他一次次遇到困难,挫折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总是用“阿Q精神”勉励自己,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自己终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终于,他凭靠着不屈的意志,以及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在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壮举,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成为了全世界人人皆知的大人物。
阿Q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是他的身上也有一种正面的精神,虽然他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甚至还被身边的人嘲笑,然而,他依旧活的昂起他的头,活的意气风发,我觉得这就是“阿Q精神”的力量。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阿Q学习,做一个不轻易被命运所击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