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5篇(言之有物,感悟人生)

《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刘基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古代诗词进行了精辟的点评和解读。本文精选了《人间词话》中的五篇读后感,通过对这些读后感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5篇(言之有物,感悟人生)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

比喻精妙绝伦,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不像电视剧里好人好到极致,坏人坏到骨髓,钱老笔下的人物时而身在其中,叫人大呼蠢货,时而又临界于君子彼岸看小人,叫人看真切小人的嘴脸。

在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围城,探进去脚尝到甜头,便把另一只也探进去,等看清了这铜墙铁壁酷似监狱的地方,忙拍腿叹气却发现这单行的轨道不能转弯也不能后退,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方鸿渐是最最深刻的例子,和鲍小姐不了了之之后,马上踏入苏小姐的泥沼,苏小姐不合时宜的贤妻良母作风简直吓到了当时只想当花花公子的方鸿渐,本来苏的家世和苏对方“博士文凭”的爱慕撑得起一个家的,谁成想方在这泥沼里当断不断,反而错失了自己最爱的唐小姐,苏小姐也嫁给了曹先生,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方后来想到自己为唐小姐生病的那段日子,情愿再生一次那种病,就能看出他对孙小姐是怎样的不如意。宁缺毋滥还是宁滥勿缺,且谅,谁也不能那么坚定得执行完毕罢。

方和孙结婚后,彼此九成的偏见如何过得下去,孙跟别人结婚会不会也是这副样子无从得知,但方确实变得更差劲,一成的相爱实在压不平这婚姻的秤砣。就算两人离了婚,再找一个人做一次相同的这些事想来也是毫无趣味,况且方家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折腾,经济不允许,两位嫂嫂刀子样的嘴也不会允许。方真是惨,连后悔药都没得可吃。

要说非得得出个什么精妙的结论,那就是最好做一个杨绛一样的女人,痴痴的一辈子看着钱先生的痴,痴痴的支持着钱先生的痴,甘之如饴。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

时至今日,多数人已习惯于把“围城”单纯地解读为婚姻。实际上,《围城》这部作品是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视角下的社会画卷,书中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众生百态的描摹,对人的本性和出路的探讨,都体现着作者绝伦的智慧和浓厚的幽默感。事业、婚姻、家庭都是此书探讨的要素,若仅仅把《围城》理解为一部婚姻指南,未免有“管中窥豹”之嫌。

《围城》的内容包罗社会诸般、各色人等,每次重读时,总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然而,本文能做到的也不过是“见其一斑”,撇开“围城”的经典理论,试图从另外角度来品读这部著作。《围城》的故事发生于抗战时期,成书于1946年。然而其中反映的种种社会现象,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虽时隔数十年,在当下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与不少热点暗相契合。

现下网络流行各种“鄙视链”,譬如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韩剧的,看韩剧的.鄙视看国产抗日剧的,诸如此类。其实这一提法的发源时间,也许比很多网友想象的更早—《围城》中的诗人曹元朗瞧不起方鸿渐,便依循了这样一条鄙视链:“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这条存在于大学里的鄙视链,到了二十一世纪大概仍然适用。或许是寻求优越感,又或许是“怒刷存在感”,总之某些思想并不一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步,而是深深固化在整个族群的血液当中,一直传承下来。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3

全书最喜欢的人是赵辛眉,虽然一开始对他印象不好,但是读着读着却发现他是一个情商很好,会办事、果断的一个人。

书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觉很虚假,戴着一层层面具,人前是一个样,人后是一个样,虚荣心面子作祟,这是读前半段的感受。

后面呢,主要是方鸿渐回上海后发生的事情。鸿渐父亲无能却还要继续维持自己以前大乡绅的习气,母亲小气对媳妇挑三拣四,两个弟媳则勾心斗角互相攀比,连带着孩子也让人觉得没有教养。孙家则重男轻女,对女儿过于冷漠,完全不像孙当初口口声声喊的爸爸妈妈,唯一对她好的姑姑也感觉是因为孙对她言听计从,仿佛她的宠物,书中并没有读出姑母对侄女的疼爱怜惜。

方孙两人一开始在一起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主要是方鸿渐太糊涂了,一时冲动便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方鸿渐对孙柔嘉不是爱,是男人对于柔弱女人的怜惜,是一种天性。

他俩结婚后,一天两小吵三天一大吵,孙柔嘉心胸狭隘尖酸刻薄不识大体,方鸿渐志高气短软弱无能毫无主见一出错就为自己找理由,他俩婚后生活看得人头痛。要不是孙柔嘉对方鸿渐还有爱,方鸿渐对女人的怜惜,他俩或许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辈子这样吵吵闹闹过下去,想想就让人觉得无趣。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里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书中人的生活于作者笔下戛然而止,真实的故事却在现实轮番上演,正如书名围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于此,一代人生于此。

四星是给自己的,第一次读围城,总觉得读得不够透彻,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经历吧!以后还要继续读下去。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4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境于一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写出了花开得热烈,阳光下的灼灼其华。所谓只是一字,便尽显风流。“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倾泻,浑然天成,极其自然。千古壮观之境界,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

山水之程,路途遥遥,行迹千里,夜色深深,千帐之灯尤为壮观美丽。帐内之温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温情脉脉,却又是怎样的酸楚。王国维先生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词话人间,先生之风,境阔言长,再读此书,感悟愈深。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5

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书中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第一次遇见王国维先生大概是在初中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里。印象很深,那篇文章提到了先生的“三境界”,也是我初遇精简卓越的美学体系。不知道用“美学”一次是否恰当,但我也确实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的文字。作为新史学鼻祖,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中我最想探讨的便是“境界”与“物我相忘”之说。

《人间词话》开篇一至九则中就对“境界”作出了不同的分类,大致如:一、写境,造静;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三、意境,情境;四、大境,小境。先生用的“境界”一词起初是来源于王昌龄的“三境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意境”最早、最明确的表述,也大致阐述了意境中的不同层次。

王国维先生则将其“意境”理解为“境界”,但就我个人理解,“意境”与“境界”的概念应是不同的。

仅通过字面理解及产生的感受来说,“境界”更像是一个人在诗词中所创造的人生境界,它更偏向于哲学。这里我觉得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举例较为恰当。其中的境界首先是顺其自然。前半句提出了人在“水穷”时如何自处的问题,同时也在后半句给出了回答:若真当到“水穷”时,则有路便走,无路便坐下看云,不为外界而动摇心境。二是闲适之情,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和无心的印象,因此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同样,这里的闲适也并不是如整天无事可做、不抱理想,而是坦然面对人生绝境的超脱境界,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而意境大概是属于境界,并作为一种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相结合的艺术境界而存在,诗人先要有格局、境界,再感受景物环境,情动于心,赋诗篇所具有的意境。《人间词话》的第一则开篇就已阐述了境界的地位——“词已境界为最上”,老实说,在初读这里的“境界”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诗。那时还不懂意境与境界之异,如今看来却是“意境”最为合适。这是林逋在《山园小梅》中的名句,也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横斜”刻画出梅花的妩媚,“浮动”又塑造了灵动的形象,再加以“暗香”与“月黄昏”的朦胧滤镜,颇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她端庄高贵,清逸幽独,短短两句既勾勒出梅花之骨,又以重彩描摹其韵,真可用妙绝来形容。其实,这两句诗也并非是林逋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引用了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仔细品读就可发现,江为的两句写了“竹”与“桂”,或许他意强调刻画的对象,但既没有突出事物特点,对于二者的动态描写也有些生硬。而林逋仅仅是将“竹”改为“疏”,将“桂”改为“暗”,就足以使整句和谐生气,也凭借点化诗句的才华,赋以全诗静谧之意境,将自己的理想、情操寓以疏影暗香全盘托出。

除了意境与境界之异,“物我相忘”也是我想思考的话题。

先生在《人间词话》的第三则明确提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先生在这一则评论中显然很欣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我觉得可以归为上文的“闲适之境”,人和物已经融为一体,人具有物之气,物蕴有人之情,简单纯粹。就如一个成熟的人不会应高兴而狂叫,也不会应不幸的事而嚎啕大哭,他所经历的事与他而言,情感在,但表现出来的只有涟漪。“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曾经看到有一篇文章把达到无我之境的步骤总结的很精辟,他说:一要“净”心;二要“镜”心;三要“竞”心;四要“静”心。简单来说,就是以史为鉴、挑战自我、静心反思、一身正气。我觉得就我们而言,帮助最大的是“镜”心。以史为鉴,不仅是自身学习的过程,还是见贤思齐、运用规律的过程。总的来说,物我两忘的境界是蕴含人生哲理的大智慧,只有悟透生活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把握生活,这也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

一本以“境界”为核心的《人间词话》,带给我们的远不止阅读理解的题目,它还可以从文学美学上升之人生之道,它更是一种哲学智慧。

★其他类似内容

1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经典。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太宰治的自传体式叙述,揭示了他内心...

查看剩余 83% 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2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6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6篇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经典。它以主人公太宰治的自传体式叙述,揭示了一个内心矛盾...

查看剩余 86% 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6篇

3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最新8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最新8篇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经典。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太宰治的自传体式呈现,通过描写他的...

查看剩余 88% 人间失格读后感心得体会怎么写最新8篇

4高尔基在人间读书感受5篇

高尔基在人间读书感受5篇

本文将以“高尔基在人间读书感受5篇”为主题,探讨著名作家高尔基在他的作品中对于读书的感受和见解。高尔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

查看剩余 75% 高尔基在人间读书感受5篇

5高尔基在人间读书感受优秀5篇

高尔基在人间读书感受优秀5篇

本文将介绍俄国作家高尔基在人间读书的感受,选取了他认为优秀的五篇作品。高尔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描绘了人类...

查看剩余 84% 高尔基在人间读书感受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