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推荐5篇(湖畔心灵之旅:瓦尔登湖读后感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主人公在湖边小屋度过两年的生活,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由与社会的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内心的宁静。在这里,我将推荐给大家五篇读后感,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这段美妙的阅读体验。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
26个月的时刻,不仅仅隔着礼貌与原始的距离,还横亘了平静与喧嚣的对话。美国作家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隐居在他自己亲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般的闲适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仅仅是正因自己想过一种静静省察的生活,有时刻去应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理解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礼貌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礼貌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礼貌,隔了时刻,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2
在那个资本主义的脚步踏响,逐渐开始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的著名代表人物梭罗任性地扛起了一把斧头,住进了瓦尔登湖旁的一座小木屋。瓦尔登湖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一条普通的小湖,因为卢梭成为一处万人瞩目的神圣之地。仿佛只要去了那里就能感受到卢梭书中描写的那份恬静和自在。生活太过复杂,《瓦尔登湖》涵盖的东西非常的丰富,很多人将它奉为“生活的圣经”,因为他们向往却很难做到,那到底是一条怎样的湖呢?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这些会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我也只能拣其一二言之,仅代表个人的拙见。
一、梭罗的“瓦尔登湖”
梭罗说:“我到树林子去,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我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我不希望自己与世无争,除非出于万般无奈。我想深入地生活,汲取生活中的全部精髓,要坚强地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摒弃所有一切算不上生活的东西,开辟一块又宽又长的地,精心地侍候着,让生活处于区区一隅,使生活条件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说它被证明是毫无价值,那么就要闹清楚整个毫无价值的真相,随后昭告世人;或者如果说它是崇高的,那就以亲身经历去了解它,在我的下次出游时能对它作出真实的描述。”我们以为卢梭会像老子一般远离尘世的“小国寡民”。可是,他的“瓦尔登湖”不是。他的“瓦尔登湖”与世俗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他任性地离开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学会如何生活。到底我们为什么要为生活如此打拼?这样子做对生活本身有没有意义?如果我们稍微放松一点,“偷懒一点”会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糟糕?你看他的生活,整修房子,为解决额外开支开垦土地,除此之外,也就是看书、访友、亲近自然,不愿意被任何事,任何思想缠累,你不同意他,他还会说出一大堆有理有据的理由来堵住你的口。他像个固执的老头,走在瓦尔登湖旁边,负气一般的告诉所有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多么无知,只是花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些可疑的自由。这些观念和想法对当今的人来说,就像一碗美味无比的“鸡汤”,掳走了所有人的心。可是生活方式本身并不是卢梭的“瓦尔登湖”,卢梭是要我们有内心的”瓦尔登湖”。你可以努力地赚钱,但是心里必须是坦然的,就像卢梭的打扮房屋,种植农作物,只是一种责任和必须,让生活更好,或者带给人内心的一种美好,并不是为了钱本身。你可以行善,但必须先确认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好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回归“瓦尔登湖”的平静、纯洁、无牵无挂。
二、社会的“瓦尔登湖”
卢梭写作的那个时代,其实已经注定了《瓦尔登湖》的长久不衰。农耕社会的淳朴已经逝去,人人都在“急吼吼”的干活,因为身边也许有很多人趁着经济的大潮,过上了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可是100多年过去了,这种恐怖丝毫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说着金钱可以买来好床,但是买不来精致的睡眠的名言,可是你不会发觉人们已经开始用有价的金钱来衡量一切东西。社会就是《瓦尔登湖》中被那条被起了怪名字的湖,它已经被有钱人保养,而我们都希望有主宰的能力。在冬季的“瓦尔登湖”,有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猎人和狐狸展开了拉锯战,
甚至狐狸还会不时地调戏一下身后的猎犬,然后借着瓦尔登湖隐藏起来,而“我”和闯进领地的各种小动物也会有一场场不小的“酣战”。可是,战争中没有血腥,没有地位的悬殊,一切看起来再美好不过了。我想这也许是没有骄傲的结果。社会当中各种“仇富”“仇官”心理,无非都是骄傲带来的。你看,我比你有钱,我的社会地位比你高,你就一定要把我说的话当成神的话,也可以用各种方法践踏你的自尊,而社会也恰巧认可这种骄傲,所以不追求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笨蛋和无知。卢梭在瓦尔登湖里做了一件看似有点意思,其实很无聊的事,那就是测量湖的深度,而且还用了挺多的文字。他说:即使最深的湖,跟他们的水域相比,也没有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么深,而且,要是把湖水排干,再来看一看,也不会成为深不可测的谷底。它们不想群山之间的杯状物;而瓦尔登湖从它的面积来说,确实深的出奇,但从湖中心的垂直剖面来看,也不过像一只浅盘子那么深。然后我又想到,很多时候别人的骄傲是我们自己惯的,我们总是在臆想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一定有着非人之处,也就心生敬佩,给了他们骄傲的可能。不妨我们慢慢接触,说不定你也会发现他不过像一只”浅盘子”那么深。
三、上帝的“瓦尔登湖”
说着说着,我们仿佛已经忘了这个大自然是谁的?没错,这是上帝的美好创造物。卢梭在书的开始就信誓旦旦地说要为人类试验出最好的生活心理。其实,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始祖生活的伊甸园。虽然在《圣经》的描述里,那时很多的生活细节还是得靠想象。可我觉得,卢梭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伊甸园的生活心理是最好的。你看,所有的东西都是上帝所有的,他才是主人,你是不是就不会随意破坏?你想,每个人都把所有的美好归给神,每日赞美神,那是不是就不会有骄傲,不会有骄傲是不是就不会有纷争?那么没有了这些,生活是不是就变得很单纯?因为罪恶,我们无法回归,可是我们是不是得有这有的追求呢?这真是一本挺好的书,有美妙的风景可以欣赏,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可以思考,卢梭的语言也是这般的语重心长。虽然字数多到看起来有点费劲,而且文中的“子曰”引用高超到让大部分中国人汗颜,有时间还是可以再看看。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3
听桃子提到这本书,便下载下来作为茶余饭后的听本,到今天终于粗略的听玩了,大概花了二十天。听完发现这本书不适合茶余饭后,适合在阳光下捧起细细品味。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的粉丝。1817—1862,美国南北战争前。《瓦尔登湖》是一本哲理散文,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湖畔自给自足生活了两年,过着极简生活,远离城市和喧嚣,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罗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代表作《公民不服从》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
一生未婚,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觉与我们户外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尽管梭罗学识和能力甩了我几条街,但仍觉得本书并不难理解,因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种至简至真、回归山林返璞归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体会。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从容淡定,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弥留之际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生活过。现在人们的生活太放荡不羁了,我们的生命消磨在琐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简单简单再简单,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载,而是承载着生活。
人类之所以想要一个家,想要一个温暖的地方,首先是为了获得身体的温暖,然后才是情感的温暖,他一生未婚,却写出了如此温暖的语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还得面对它,继续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诅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坏。哪怕再贫穷,你都要热爱生活。无论在贫民窟或是富人区,阳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样闪亮,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觉得内心宁静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宫一样,心境开朗,生活知足。
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拍子走,不管节奏如何,或是有多远。他能不能像一棵苹果树或—棵橡树那样快成熟,其实都无关紧要。他应该把他的春天转变成夏天吗?如果我们应该做的事条件尚不成熟,能用什么现实条件代替呢?
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4
《瓦尔登湖》很像是指导人做人的教科书。
中学时代听说这本书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后的岁月,便好奇地看。断断续续,没有兴致,没有耐心。直到这个夏天,迫于某种任务的压力再把非剧情的文字串起来时,竟有种敬佩的感动。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梭罗的归隐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本。正如有人说没拥有过名利的人没资格谈淡薄名利一样,梭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种真正对内心的'追随。远离喧嚣寻求安宁的话被多少人整日挂在嘴边自我标榜或是其它,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却寥寥无几。我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在一处绝对静谧的地方,绝对自食其力生活。我诚实地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梭罗的归隐是不脱离现实的。这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他开篇从经济谈起,从对自己的家园的建设谈起,稳扎稳打地生存,生活并赋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抛开遁世的消极,逃避的懦弱,瓦尔登湖畔的思考便是过滤后纯粹的宁静。
梭罗是个伟大的说教家。通篇的劝诫与教诲,从始至终,却不叫人厌烦。他的诸多理论如今依然被人们反复念诵着。若挑其一而论,那便该是对自己的忠诚。
不被理解时,我们习惯抱怨周遭,习惯自我怀疑,习惯抱歉生活,习惯心灰投降。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一样的模样,遵循着一样的轨迹,过着类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牢笼中,被烦恼束缚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个契机,你试图问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为它拔足而奔,也许生活将颠覆,你将成为自己的主人,于是你将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己而活,为何不敢走别人不走的路。多难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过的生活,发现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寻。别让遗憾成为碌碌余生的间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质疑,又怎样。
因为,当你与身边的人步伐不一致时,也许那是因为你心中听到了别样的鼓声。
而这鼓声,有时候,就像神旨一样。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5
朋友向我推荐《瓦尔登湖》这本书很久了,这回趁着假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到书名,便被它朦胧的意境所感染,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浪漫凄美的画面。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正文时,我大跌眼镜,瞬间石化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所以,一开始,我很难接受这本书的枯燥无味,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渐渐喜欢上了他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卢梭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瓦尔登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他开启了人生的新路程。
虽然生活清苦,孤独,但是卢梭却很快乐。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智慧,也开始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前的我们,总是在意物质的享受和攀比,我们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容颜是否倾国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鲜亮丽,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辉煌。但是了解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享受内心的欢愉。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快乐,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会使他变得光彩照人。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开始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开始学会淡泊。书中,卢梭告诉我们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生活哲理,梭罗记录了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通过这本书,愿我们都能够获得快乐,享受快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