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美篇5篇(《雷雨》:情感雷霆下的细腻触动)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该剧以家庭纠葛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本文将为大家推荐5篇读后感美篇,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部戏剧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雷雨》读后感篇1
今天,读完了曹禺所着的《雷雨》,感触颇多,现来小议。
故事是围绕封建家庭的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这本书写的很成功,可以说是我国改革探索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作者长吁了一口气,笔者用键入似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虚伪的烂好人----周朴园,心地善良的鲁氏母女,敢爱敢恨,似王熙凤似的富贵太太---樊漪,被封建制度所压迫剥削的供热让你代表鲁大海----鲁四凤的`哥哥。
作者轻描淡写了每个人的行动和语言,但恰到好处,从侧面映出周平和周冲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鲁贵在权势面前的阿谀奉承,以及鲁大海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反抗旧社会,但最终是个悲剧。四凤和周冲相继被电击中,周平开枪自杀,最后尾声只是两个小孩在精神病院讨论疯了的四凤。
这本书给我的其实是争议是永远站在高处的,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太高了,我们必须努力爬高才能看到。
还有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冷静思考之后再做,要努力争龋读完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应该从现在做起同黑暗战斗!
《雷雨》读后感篇2
看完《雷雨》后第一反应就是和张艺谋的《黄金甲》很像,也许就是照雷雨的版本拍的。毕竟年代不同所以无法真正理解那种家庭下的人的生活,不过还是有点感触。
我比较欣赏剧中的周冲,至少他还具有他身边人所不具备的纯真和善良,尽管他有些懦弱,无法强硬的去反抗自己的父亲,但至少他并不是一味去接受。当父亲让他劝不肯喝药的母亲喝药时,他也试图反抗,只是在父亲强硬的态度下无法坚持。对于四凤他付出了真心,即使知道四凤另有所爱,他仍坚持对她的爱希望她幸福,并希望她可以上学。甚至对鲁大海,他也抱着一种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只不过在那种特定年代,性格本不坚强的他,即使再有想法仍无法改变什么。
本来对蘩漪这个人没什么感觉,后来仔细阅读了原著,觉得她其实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呢。她崇尚自由,受过一点新的教育。她向往爱情,可是周朴园和蘩漪并不是因为相爱而在一起,周朴园比蘩漪大那么多,对待她的态度更是毫无夫妻之情可言,根本就是不平等婚姻。在丈夫一系列的精神摧残下,爱上了丈夫与侍萍所生的儿子,只可惜周萍喜新厌旧导致她最后不顾一切,当爱变成恨时,她的恨如同一团火伤人伤己。我在书的前言上看到说蘩漪是一个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热情好似浇不灭的`火,然而,上帝偏罚她枯干地生长在砂上,于是,她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实在是极恰当的比喻,她有斗争精神,她是不屈不挠的,只是用错了方法。曹禺也说:“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是啊,算不清旧中国有多少这样的蘩漪,但她们又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勇敢。这类遭遇不幸的女人,被人嫉恶,受社会制度压制,抑郁一生,最终竟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蘩漪与她们相比,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塑成了她一颗强悍的心,满蓄着受着压抑的阴鸷的力。她带着这颗心,披着如火的热情,出发上路了。她要去冲破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
说实话,比起周朴园,我更不喜欢周萍这个人物,就像《黄金甲》中比起周润发饰演的那个皇帝我更讨厌大皇子。他崇拜父亲,继承父亲衣钵,走着父亲的反动道路,但是与其父不同的是他生来就有现成的地位、荣誉,除了寄生性之外,又养成了懒惰性。对鲁大海他没有其父那样的“雅量”,而是赤膊上阵,又打又骂。他玩弄女性,较其父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与后母乱lun,始乱终弃,又玩弄四凤,寻求寄托,事情败露后,先准备逃走,后举枪自杀,自私怯懦,不过是“一颗弱不禁风的小草”。 这个所谓的健全的子弟其实荒唐至极,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对于他,实在是一点优点也无法挖掘。
我想《雷雨》想表现的应该是一个不正常社会下的一个典型家庭吧。
《雷雨》读后感篇3
在爱情的国度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偏偏在现实的世界中,悲剧却一再上演。就像发生在曹禺先生创作的 《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身上的事情那样,充满了无可奈何。
身为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的繁漪,其实一直都缺少两样东西——快乐与幸福。她会回想过去,忆起当年的周朴园追求年轻貌 美的她时,对她种种讨好的情形;再看看现在,他,冷漠,甚至是残酷的,这时在她心里泛起的不仅是酸楚,更是一种悲哀。
繁漪是可怜的。对于周朴园来说,她的充其量不过是一颗在家族利益 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牺牲掉了自己幸福的棋子。在当时的中国,女子的地位并不高,而几乎大多数的女人都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所以寻找到一个好归宿就成了她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当年的繁漪是单纯的,也正是因为单纯,她看不透周朴园温柔背后的冷漠和体贴背后的算计。她相信了那张由假情假意堆砌成的魔鬼的脸,更认为自己的幸福就在眼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这种心理,造成的是今天自己的悲剧。
婚后的周朴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过往的种种温柔都在一瞬间荡然无存。“丈夫”只成了一个能证明繁漪在周公馆里身份的标签。偌大的周家大宅没有家的温暖,却成了困住心灵的牢笼。寂寞的繁漪就这样在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中等待死亡。忽然一丝阳光透过层层的黑暗照到了繁漪——她遇到了年轻气盛的周家大少,周萍。这个比繁漪小了少许年岁的男人,用他的叛逆与热情彻彻底底得唤醒了潜藏在繁漪心中渴望被爱的灵魂。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火热的地下情。繁漪抛开“继母”这个称谓的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义无反顾地与周萍暗地来往,以为终于等到了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周萍在爱上女仆鲁四凤后,却开始躲避她,甚至要与繁漪撇清关系。这让繁漪再一次地崩溃了。谁都有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为什么她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玩弄与抛弃!她开始紧逼周萍,低声下气地哀求,无计可施下的威胁也多次被搬上台面。她只是想要留下属于自己的爱情,难道这也错了吗?
繁漪,是为爱情而疯狂的女人。对爱情的执着,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掏心掏肺,无怨无悔的付出,都被无情的鞭挞着。女人在爱情里不是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是应该得到幸福。但当时的社会,有钱人那种处处以利益为准则的心理,也只能预示着繁漪的悲剧了。
《雷雨》读后感篇4
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诗的辉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 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 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 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 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 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雷雨》读后感篇5
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爱恨情仇的交织。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冲刷着旧中国的封建礼数,压迫着人民的传统思想。上辈人的恩怨,下辈人的痛。悲剧的开始,终要以悲剧收场,谁对谁错?
《雷雨》是一部人物形象非常完整的话剧。剧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对主要人物形象都通过戏剧冲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绘,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个人物都显示了他的作为社会人的丰富内容。
周朴园——悲剧的始作俑者。曾经,他也向往纯洁的爱情,他也有过理想和憧憬。可是,他还是屈服了,在一个不适宜的时候,向封建传统低头。就是他的屈服,酝酿了三十年后的'悲剧。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子弟,赶走了地位低下的结发妻子,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他是一个传统的家长,严格地约束着子女的行为;他是一个封建的地主,榨压着劳动的百姓;他是一个伪君子,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前妻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与前妻久别之后的重逢,却充满了猜疑,最先想到的,竟然是她对他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
有一个人,所有恩怨的交汇点——周萍: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儿子,自己继母的情人,同母妹妹四凤的恋人,亲弟弟鲁大海眼中的仇敌与败类……生在传统的封建大家庭,却不懂得独立;活在爱恨纠纷中,却不懂得坚强。世人以这样的眼光看他。拿什么解脱他充满罪孽的灵魂?
周蘩漪——这个不得不提的女人。这个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这个敢爱敢恨,却为了得到爱情不择手段的疯子;这个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女人。“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到冰川里,烧成死灰,一生只炽热地烧一次,也就够了。”正如她的话,她有着最顽强最炽热的一面,却又是倔强变成疯狂的一面;她对旧制度表现出畸形的反抗,却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繁漪的感情永远是鲜明的,永远有棱有角。她有一颗亮丽的心灵,只是上帝偏罚它生长在干枯的土地上。这样的人,本应活得轰轰烈烈,却过着凄凄戚戚的一生。
《雷雨》,一本矛盾的小说,塑造了一群矛盾的人物。里面那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同阶层的人的缩影。复杂,矛盾,交错,那个年代的特征,就在《雷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就是故事的原型。我们在读一个故事,也是在读一段历史,读一个社会人们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