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5篇(《绿色囚徒》:5篇教案助你成为优秀文辑)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囚绿记》教案5篇。《囚绿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部作品。通过这5篇教案,教师可以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情节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囚绿记》教案5篇(《绿色囚徒》:5篇教案助你成为优秀文辑)

《囚绿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好处。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好处,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齐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xùn)揠苗助长(y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样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绿影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绿色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绿囚珍重祝福

念绿绿友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述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比较,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修改,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齐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资料。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那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完美祝愿。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必须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就应尊重生命。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期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贴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情绪。

能体现绿的象征好处。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附板书设计: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囚绿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机、希望和生命。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散文《囚绿记》

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

(1)、事件的叙述是否完整

(2)、语言是否简洁

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三、捕捉绿之美

(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学生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探究囚绿的原因:

常春藤是正义的化身,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囚它?

跳读课文,找出囚绿的原因的语句,并归纳。

六、拓展延伸

设想:假如陆蠡就义前又看到这株常春藤,他会对这株常春藤说些什么呢?请以陆蠡的身份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囚绿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囚绿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案篇5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其他类似内容

1语文古诗《示儿》教案5篇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5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篇关于语文古诗《示儿》的教案。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查看剩余 90%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5篇

2《恐龙》教案模板5篇

《恐龙》教案模板5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5篇关于《恐龙》教案模板的内容。这些教案模板旨在帮助教师们在教授恐龙相关知识时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

查看剩余 76% 《恐龙》教案模板5篇

3防火安全教案美篇5篇

防火安全教案美篇5篇

防火安全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防火知识,我们特别为您准备了五篇精彩的防火安全教案。这些文章将介绍关键的防火技巧...

查看剩余 79% 防火安全教案美篇5篇

4《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

《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这些教案模板以《拔萝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

查看剩余 90% 《拔萝卜》教案模板5篇

5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5篇

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5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的5篇相关内容。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校开展有效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防止欺凌行为的认识和应...

查看剩余 71% 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