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案参考8篇

一个完整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案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腊八粥》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腊八粥》教案参考8篇

一个完整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案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腊八粥》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腊八粥》教案篇1

一、教材简析:

?腊八粥》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篇课文。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与引导,朗读与赏析、交流与讨论等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飞花令: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3.分角色读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进进出出”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板书迫不及待)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中“那”应如何理解?

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毕竟他还小呀,从哪里看出来呢?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这在八儿,只能猜想”“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思考: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的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4、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中,在看到“淡淡烟气”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

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5、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四、续读赏析,体验感悟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分析第二部分吃腊八粥的场面:

1.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煮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文章第20、21自然段正面描绘吃粥的场面。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八儿粥吃的多、饱、吃的尽兴,心满意足。第二幅正面吃粥的画面着墨并不多,作者只用廖廖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了!

2.猜成语:兴高采烈意犹未尽酣畅淋漓大腹便便

3.作者对吃粥场面仅用几句话做侧面描写后,却笔墨酣浓的写出了八儿全家人围绕哈叭的谈话,乍一看,似乎偏离了主题,但细细琢磨便可明白,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全文精妙传神之所。作者写八儿一家人吃腊八粥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重点写哈叭儿狗的活动?

夜饭桌边,甜腻的腊八粥已端上餐桌,但沈从文先生并没有描绘众人大快朵颐的画面,反而从晚饭后开始写,哈叭到八儿脚下钻,八儿叫妈妈喊哈叭出去,妈妈一扔骨头哈叭奔出门外,这时八儿的爹出声了“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然而八儿和妈妈知道八儿爹对哈叭的宠爱,不禁联合起来揶揄他爹,他爹为了转移话题,便提起了妈妈讨厌的小黄与哈叭比较,不出所料,妈妈的注意力果然被转移了。

文中那只哈叭,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风俗画《小鸟的捕食》,画中那匆匆敢来啄食饭粒的母鸡,让整幅画灵动起来,且充满生活气息。可见,沈从文笔下的哈叭在文中的作用类同于米勒画中的母鸡。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小鸟的捕食》这是米勒表现农村儿童的题材的作品。米勒非常喜欢儿童,他自己就有九个孩子。在这一作品中,他通过一个农妇正给孩子喂食的情结,创造了动人的母与子的形象,抒发了农民的亲子之爱和天伦之乐,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温暖的柔情。米勒谈到这一作品时曾说过:“人们想象这是一窝小鸟,母女在喂食,为了让他们有东西吃,人在劳动。”

你瞧,哈叭在八儿脚下钻来钻去地吃着腊肉皮骨。惹得八儿不耐烦了,要妈妈让它出去。八儿的话,就知道翻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八儿妈热烈地响应起来,开始揶揄八儿爹了。八儿又随之趁机告哈叭的状用语言及时“援助”其母,积极地表明他同妈妈是同一战线上的“亲密战友”。八儿爹也不甘示弱,说要把哈叭带到场上去,八儿听了却并“不气馁”,因为他知道爹爱哈叭,更爱八儿,爹是不会让八儿失去玩伴的,大家都不过是在说着玩呢!八儿真是个“知己知彼”的聪明孩子!

4.后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来写两条狗,这与“腊八粥”有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行文?

接下来,作者又写了八儿爹妈争议小黄与哈叭孰好孰厌的一番谈话。写这些话,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借助话中的“春粉”一事,八儿爹妈争议小黄与哈叭孰好孰厌的一番谈话,来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生活的气息;这幅吃粥场面画,构图饱满,气韵流动,喜气洋溢。二是表明八儿妈其实并不是真正讨厌哈叭的,以小黄来衬托哈叭,表现了和谐的家庭氛围。结构:上述谈狗话题是由八儿引起的,故最后又收结于八儿吆喝狗儿止,行文前后呼应,结构十分严密。

五、拓读升华,课堂总结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哈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朴素、平易亲切的语言,运用了顶真修辞,一下子带起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

过渡: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明代)张方贤《煮粥》一诗中: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女儿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作者用同儿女叙家常的语言,从勤俭持家的角度,把粥的好处表现得淋淋尽致。梅洁《腊月的味道》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沈从文的腊八粥是甜的,折射出时光的五彩斑斓。冰心的腊八粥是咸的,因为有眼泪,有思念。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在我国各地的民间建筑中,一座庙就代表着一段美丽的故事,一座祠堂就讲述着一个家族的历史,一块碑石记录着一个人的功过,一段墙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兴衰…同样,在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一碗浓香的腊八粥,一幅温馨的年景图,把我们带入了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我们不由得想起春节辞旧、清明祭祖、端午念屈原、中秋话团圆、重阳登高…这是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学们,爱我们的传统节日吧!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时光吧!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源!(板书:继承弘扬民族文化)

六、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七、作业布置: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煮粥

盼迫不及待八儿孥

腊八粥想苦苦等待幼小活泼天真可爱狡黠揶揄

沈从文猜美妙猜想嘴馋聪明机灵懂事体贴碓舂粑

看亲见惊异哈叭

吃心满意足贪吃可爱顽皮天真驯善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腊八粥》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品尝腊八粥,知道腊八粥是甜甜的,真好吃。

2、初步了解腊八粥里有什么,分清豆类和米类。

活动准备:

1、腊八粥,各种常见的豆类和米类。

2、勺、夹子、不同大小的容器。

活动过程:

1、腊八粥里的秘密

——幼儿品尝腊八粥,看看嘴里都吃到些什么?猜猜会是什么东西呢?(初步感知它的味道)

——看看腊八粥,尝试去发现里面有些什么?(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上去分析)

——小结:原来腊八粥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豆类、不同颜色的米类,还有像花生一样的果仁)。

2、豆宝宝、米宝宝来分家

——幼儿分豆宝宝和米宝宝(每桌一筐混和着米和豆各一种的教具,让幼儿用小勺或夹子将豆和米分开来,并将豆和米放入不同开口大小的容器中)

——展示幼儿分的`结果:

a、看看这些豆宝宝你认识吗?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出示常见的豆类,鼓励幼儿从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区分,并知道它们的名字)

b、豆宝宝有名字,米宝宝也有不同的名字,大家来看一看:看看这些米宝宝都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用显示屏观察比较,初步知道大米、糯米和血糯米)

——将米宝宝和豆宝宝送到厨房间,让营养员阿姨做腊八粥。

《腊八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会认、会写15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之中。

3、明确腊八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经典食物,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之中。

教学难点:明确腊八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经典事物,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音视频资料展示);朗读法(名家范读、对比朗读、集体朗读);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传统节日的图片并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你都了解些什么呢?正如大家说的这样,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些是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人物,比如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有些形成约定俗成的活动,比如春节贴春联、放爆竹,中秋节赏月、赏桂花;有些节日还会有特定的食物,比如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关于我国另一重要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腊八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上腊八粥,沈从文爷爷也用他熟练的笔法为我们记叙了八儿一家喝腊八粥的有趣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跟着八儿一起来尝一尝腊八粥。

明确: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后总结。(板书:腊八粥)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层次

1、根据课前预习,齐读课文,解决本课生字词,做到读通、读顺课文。

明确:会书写本课中“腊”“粥”“腻”等字。

2、播放录音范读,把握文章阅读的节奏,语调和情感基调。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提问:文章围绕腊八粥都讲了哪几件事?

明确: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喝粥两件事。(板书:八儿等粥、全家喝粥)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齐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中对于八儿等粥和全家喝粥的两件事,哪件事写得最精彩?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八儿等粥的过程写得最精彩、最详写,分别写出了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猜想、亲见惊异的全过程。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急红了”一词,运用了神态描写,可以形象生动地写出八儿等粥时焦急的神态,因为妈妈说到夜里才能吃到粥,听到此八儿有些着急;“‘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要哭的样子很显然是八儿听到夜里才能吃到腊八粥故意做给妈妈看的。(板书:迫不及待)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八儿与妈妈分配腊八粥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极度渴望。正是因为熬粥等待的时间过长,八儿才通过分粥的方式来打发苦苦等待的漫长时间。(板书:苦苦等待)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此处运用了心理描写,通过八儿对腊八粥美妙的猜想,反映出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写出了他想喝到腊八粥的急切心理。(板书:美妙猜想)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理描写,因为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却看到了粥的颜色是黑的,不由得心里产生了落差,心中有些失望。(板书:亲见惊异)

2、指定学生代表,大声朗读描写八儿等粥的语段,让学生再次感受八儿等粥时的迫不及待。并思考问题,通过对八儿等粥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八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明确:从八儿等粥的一些描写中,可以归纳概括出来,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的孩子。

3、全班齐读文章的最后两个段落,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后两个段落是对八儿一家喝粥场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中是如何体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的?

明确:八儿一家喝粥的场面是略写,对于腊八粥香甜可口的描述则是通过侧面描写展开的:

“虽说……,但……”转折关联词的。使用说明粥的颜色虽然不好看,但是粥的味道确实甜美的;“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了”说明粥的味道可口,一家人才会吃得香;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了粥的美味胜过腊肉,也写出了八儿一家吃得非常饱,更是对粥味道香甜的描述。(板书:满足惬意)

4、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八儿的馋样体现在哪?

明确:腊八节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夜里才能吃而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写的是八儿的馋样,对粥分配时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则是将八儿的馋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虽然粥的颜色超乎八儿的想象,但还是吃了妈妈给的特大的枣,肚子也吃成了一面小鼓,这些都能写出八儿的馋样。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本篇课文、生活实际与ppt播放其他传统节日的视频,谈谈大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有何感想?

明确:传统节日是传统习俗,更是合家团聚的一种表现。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的往往是孩子们的快乐、成人们的关怀。一家人团聚,共同营造节日愉快、和谐的氛围,共享天伦之乐。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拓展延伸:带着分析出来的传统节日的浓浓氛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利用今天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你最喜欢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描写,下节课上课前一起来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八儿等粥与八儿喝粥分别进行了描写,文章重点着墨在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的心理,也通过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正面描写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八儿的可爱、天真、聪明。又通过略写的方法对一家人喝粥的场面进行简单处理,在整个喝粥的语段中,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和简单的语言描述,将腊八粥的香甜可口描写出来。进而让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中。文章对于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可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同时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合家团聚时的喜悦心情。这样才能将重点落实到位,也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腊八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腊八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3.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2.启迪学生对平时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腊八粥细腻咽唾沫汤匙搅和浓稠 肿胀 褐色染缸脏水筷子

2.导入话题: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在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中就有对腊八粥的描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又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腊、粥”两个字。提醒学生注意:“粥”字由三部分组成,左中右距离相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主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主要写了什么事?

(1)学生边读边圈画。

(2)学生交流。

预设:腊八这一天,妈妈在灶台熬制腊八粥,馋粥的八儿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和家人一起心满意足地喝到了粥。

交流后概括:围绕“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喝粥”这两件事。

2.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文章的详略安排。(“等粥”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3.学生思考:详写的部分,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1)学生默读并思考。

(2)学生交流:八儿盼望喝到腊八粥、八儿设想如何给一家人分粥、八儿对腊八粥样子的猜测、八儿看到腊八粥。

指导学生将“等粥”部分概括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小部分,相机

三、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1.学生讲一讲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要求:要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完成初稿后交流。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仿写练笔的初稿,并作修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听写词语,回顾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1)听写词语:腊八粥腻腻的糊糊涂涂浓稠

(2)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等粥”部分可分为哪几个小部分。板书: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过渡:看了视频中的腊八粥,我们再来看看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它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第1段)

2.自读第1自然段,说这段文字描写的腊八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深受喜爱”“甜甜腻腻的口感”材料丰富”等角度去说。

3.请学生说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如“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4.学生尝试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美食。

(1)过渡,如果让你来写一种美食,你打算怎样写呢?

(2)用课件出示“包子”“糖堆”“烤鸭”等美食的图片,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喜欢的美食是什么。

(3)思考:怎样把你喜欢的美食介绍给同学?

(4)小组交流: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每位成员把自己喜欢的种美食介绍给组内其他同学。

(5)小组评价,并推荐介绍得好的同学在班里展示。

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评价或推荐理由,引导学生关注“抓住特点来表达喜爱之情”,不断完善自己的介绍。

(6)小练笔。

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美食(此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当堂完成还是在课后完成)。

5.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描写腊八粥时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师结合学生提到的词语,如“甜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大碗大碗”等,总结并过渡:作者描写腊八粥的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把一幅幅生活的图景像影视剧一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文中多处写到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情形,请你画出来并作批注,体会他的心情。

?设计理念】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一定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思、所感和所想。因此,在批注中圈、点、勾、画等符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而教师会随堂巡视,适时点拨,在学生充分感悟后,组织交流。交流时,要引导有感情朗读。

2、小组讨论,1人发言,其他补充。

3、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语言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①神态动作: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急红了眼”所表现出的急切心情。

②心理描写: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

此刻的八儿想吃却吃不到,只能想象锅中的美味,体会他焦急的心情。

③“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从八儿的语言中体会他的天真无赖,这里写出了他对腊八粥的渴望和迫不及待,就如古诗中所说“最喜小儿无赖”。

文中八儿的语言最为有趣,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

4、情景再现,品读语??

①呈现文中三处对话,学生自由读

②片段一:师生合读片段二三:学生合作演读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方式,以读促悟。描写、抒情课文,可“诵读欣赏”。

5、在沈从文笔下,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6、八儿这么想吃粥,他吃到了吗?引出最后一段话。

7、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吃腊八粥的情景。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八儿等粥与八儿喝粥分别进行了描写,文章重点着墨在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的心理,也通过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正面描写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八儿的可爱、天真、聪明。又通过略写的方法对一家人喝粥的场面进行简单处理,在整个喝粥的语段中,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和简单的语言描述,将腊八粥的香甜可口描写出来。进而让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中。文章对于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可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同时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合家团聚时的喜悦心情。这样才能将重点落实到位,也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腊八粥》教案篇7

活动设计背景:

在寒冷的冬天,让孩子一边看《腊八节》的故事一边品尝美味的腊八粥,让孩子深切的体会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文化。

活动目标: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了解民俗腊八节的.常识。

2、认识腊八粥的材料,学习制作腊八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3、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老人的尊重的理解。

5、学念儿歌:腊八粥,感受过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材料,以愉快的心情制作腊八粥

配套课件:中班语言课件《腊八粥》ppt课件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腊八粥》、《腊八节》动画视频

2.、腊八粥制作材料(实物):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成品腊八粥。

3、腊八粥制作工具:电饭煲或者普通锅、火、水等等

4、识字卡片:米、腊八节、枣、红糖、豆、莲子、花生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观看动画视频《腊八节》,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由来。

二、认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

1.观看ppt课件,解说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红枣、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米、红糖等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2.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认识这几种材料。

3.分组合成材料。每组一份材料,互相看看是否合适。

三、我做腊八粥

1.认识电饭煲,清洗材料,学习使用电饭煲。

2.引导讨论制作腊八粥的方法,熬制腊八粥。

3.观看课件图片—成品粥。让幼儿了解腊八粥的多样性。

四、品尝腊八粥

1.观看课件中的—品尝腊八粥,让孩子们说说课件里的小朋友们们在做什么?他们高兴吗?为什么?你们做的腊八粥分给谁一起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小朋友们),培养幼儿对老人的尊敬和关心。

2.学念儿歌:

腊八粥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煮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3.全体幼儿品尝制作的腊八粥,感受劳动的成果,感受腊八节的快乐

五、认识卡片上的字(打印教具)。

以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识字:米、枣、红糖、豆、莲子、花生、腊八节。

《腊八粥》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mo) 孥孥(nú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他类似内容

1秋天的雨教案优秀教案参考5篇

秋天的雨教案优秀教案参考5篇

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课堂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教案是判断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文件,以下是18范文网...

查看剩余 84% 秋天的雨教案优秀教案参考5篇

2认识周长教案参考7篇

认识周长教案参考7篇

恰当设计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1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周长教案参考...

查看剩余 86% 认识周长教案参考7篇

3生命安全教育教案参考7篇

生命安全教育教案参考7篇

本篇文章将为您提供7篇生命安全教育教案的参考,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一重要领域的教育。这些教案覆盖了多个方面,旨在提高...

查看剩余 70% 生命安全教育教案参考7篇

4音乐《钟》教案参考6篇

音乐《钟》教案参考6篇

有趣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编写教案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反馈,1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钟》...

查看剩余 71% 音乐《钟》教案参考6篇

5《西湖》教案参考4篇

《西湖》教案参考4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西湖》教案参考4篇。这些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西湖》这一经典诗歌,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通...

查看剩余 87% 《西湖》教案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