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优秀7篇(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集锦)
本文将介绍“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优秀7篇”。张桂梅是一位普通的中国人,但她的事迹却令人感动。通过她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以下是七篇材料,记录了张桂梅在不同领域的先进事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令人敬佩的女性。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篇1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陶罐,有的是爸爸在生日时送你的滑板,有的是你养了几年的植物……而我的心爱之物则是一只鹦鹉。
我太开心了,妈妈给我买了一只鹦鹉,这是一只出生不到一个月的鸟宝宝。妈妈说:“它怕冷,要给它做好保暖措施。”于是我拿来玻璃瓶装上热水,让它靠着。装它的盒子不舒适,我便给它又做了一个,然后拿一条不用的旧方巾盖在上面,它就像躲进了盒子里一样,只能隐约看见它在里边扭动。
几个月后,它长大了,我便将它放在笼子里喂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下面走走,后来它懂得了爬笼子,便在笼子里爬上爬下,一会儿扒在笼子上,一会儿站在笼底,一会儿表演杂技“倒挂金钩”。我时不时会打开笼门,让它出来散散步。
它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一会儿咬咬这个,一会儿啃啃那个。当然,它对我也很好奇,它就像一个小跟屁虫一样跟在我后面,我转过身,它就歪着脑袋瞅瞅我,很快它便跟我熟了。现在,我把手放在地上,它就会飞奔过来,站在我的手上。有一次我在写作业,它竟靠着我睡着了,它那圆滚滚的眼睛闭上了,腹部长长的羽毛盖住了小小的爪子。有人说,鹦鹉能活很久,希望我们能一直陪伴彼此吧!
其实它在我眼中的地位远远不只心爱,感觉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篇2
就是这样一位“暴君”,今年夏天出现在央视的《面对面》节目里。她建起的女高,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去年有159个女孩参加高考,考上本科的是150人。再往前数,从2008年女高成立到现在,一共有1804名女孩考上大学,离开这里——在西南边陲的小县城,这可以称作一个奇迹。七八月份,张桂梅为此接受了两次群访,13家媒体的记者围绕着她,网上都是“女英雄”的称呼。
在华坪,张桂梅的名字其实20年前就传开了。成为女高校长之前,她是带病上课的民族中学老师,也是当地孤儿院“儿童之家”的院长。时代变迁里,她的故事变得越来越魔幻,随意问起路人,人人都知道她,一位上了年岁的婆婆说,在电视上看到张桂梅骑着骆驼去深山里家访,劝女孩们回来读书——实际上,华坪压根儿没有骆驼,张桂梅骑的,是一匹马。
在那些过往的语境里,张桂梅已经成为一个全身心奉献的、伟大的党员——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一生无子。她日日往返于女高和儿童之家,连远在东北的哥哥、姐姐相继去世,她都没有时间回去。她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像一个完全没有缝隙的人——直到她登上微博热搜的那天。
那是今年10月,张桂梅的一个采访引发了热搜。视频中,张桂梅讲述因为学生当了全职太太,而不愿意接受她捐款的故事——“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你滚出去”,将张桂梅置于舆论中心,“全职太太也需要尊重和理解”的声音,一时之间淹没过了“女英雄”。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里,张桂梅拒绝了不断前来约访的媒体,直到11月份的一天,她才出现,穿一件黑色羽绒服,党徽戴在胸前,打开羽绒服,里头是黑色毛衣,在同一个位置,还戴着一个党徽。“红到心里去了。”她伸手去遮,有些不好意思。
有媒体问张桂梅,你觉得自己现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女性状态吗?你希望学生们成为怎样的女性呢?
张桂梅轻轻摇了摇头,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又提到女性了,算了。”
“全职太太”事件之后,她面对媒体有了些谨慎。那天,包括《人物》在内的一行人来到她面前,她看着县委宣传部的人,说你怎么又来了,是揶揄的'语气,也是她一贯的说话方式,直接、干脆。
她说她的想法最初是从自己的女学生出发,后来到深山里的女性,“能救一个是一个”,希望女孩们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前,还可以读书,高考,离开这里,给下一代一个好的环境。
“真的是重要,家庭的背景,家庭的环境,母亲母体的肥沃”,张桂梅正讲着,我们大笑了起来,母体的肥沃?多么新颖的表达。
“我说的是知识的肥沃,土地的肥沃……”张桂梅赶紧解释,但也跟着笑,“我又不好好说话了。”
那些围绕着张桂梅的“女权主义者”的称谓,华坪县妇联主席刘安萍并不认同。她和张桂梅认识好几年,觉得对方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救山里的女孩,救一个就是救三代,“可能我和她接触多,我也认同她的这个想法,我觉得她的这个朴素的观念就是这样,如果一定要把她和什么概念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过度解读了?”
女高办学路上曾经最坚定的反对者、曾任华坪县教育局局长的杨文华在采访时主动提起了那个视频。很多人谈独立,谈自由选择,不见其语境。他觉得张桂梅反对的不是全职太太,而是反对她的学生们去当全职太太。“这些学生就像她亲生的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她们10年前就是结婚生崽,生一窝的那种。”他激动地侧着手掌砸了砸桌子,“她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老师,把你捞出来,救了,你又回到原点了。”
王秀丽在华坪县电视台工作,是最早关注和报道张桂梅的记者之一。作为记者,她最开始书写张桂梅,并非是那种歌颂式的报道视角。“因为我觉得不管对她的评价有多高,其实她是个非常普通的女人。”她是张桂梅在华坪唯一的好朋友,她们会各自搭着摩的到餐厅会和,相约吃火锅和披萨,喝几杯云南干红,偶尔也在办公室偷偷喝饮料、吃零食。张桂梅和她说起自己年少时的男友、去世的丈夫,以及后来可能成家又被她拒绝的机会。
她们也会争吵,常常其中一个摔门而出,十几天不联系,直到另一个打来电话。女高建校那年,王秀丽接到一个电话,张桂梅在那头说,我都要死了,你还不来看我。“她也有她的烦恼,她也有她的委屈。”
跟着张桂梅去家访,王秀丽会帮忙拍一些镜头,家访的视频会放给学生们看。但有时候,王秀丽不愿意拍,她觉得女孩们会自卑,并不想展示出来。张桂梅固执地要拍,她说,我不这样做,她们就以为她们像公主一样。王秀丽还是举起摄像机拍了,“一个人撑了那么大一所学校,还要努力地让这些孩子出去,不要让人家看她们的笑话,至少要让她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那时候她可能稍微有点暴躁,有点尖锐。”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篇3
“朋友”,你好!
朋友,你可好?
翻开人生的写真集,有一页,是那么光彩、夺目!它是你我间的见证,它有着永恒的名字友谊!
这原本冰冷的空白是你的出现让它绚烂!
我俩携手趟过春秋,搏击风浪,我俩的脚步在空白中涂鸦,架起了你我心中的桥梁!
你我两颗真心是明净的蓝天与浩瀚的海洋;你我浓浓的情谊是天边璀璨的彩虹与柔美的阳光;你我彼此的信任是清新翠绿的竹林与动人的鸟语花香……
然而,正当我俩品尝着欢笑与泪水的味道,一场“晴空霹雳”让我俩分隔两地!
那天,你攥着我的手,颤抖着说着刺心的话,我强忍着。在你饱含泪水的双眸中,我读懂了你的不愿、不舍,还有你欲言又止的千言万语!我的心在流泪,我竭力掩盖,你也强笑,转身离开。
你走了,留下我独守这一页的精彩。
它是你我间点点滴滴的呈现,今天,我将这幅蓝图深埋在心中,身体的血液都为它而流动!
朋友,你可好?今天的你是否还在幸福怀里撒娇?是否还在快乐手中舞蹈?是否还在遐想中遨游?……
朋友,你可好?远方的你能否感到我的心跳?能否听到我对你的呼唤?能否看到我为你祈祷?
哦,我明白,我的问候你已收到。话也无需再多说,这份浓浓的情谊已将你我心系!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篇4
我最难忘的事是当我发烧时妈妈照顾我。
每当我发烧时,妈妈都会在我身边照顾我。首先,妈妈会拿来一条温水洗过的毛巾,放在我额头上,等毛巾热了以后,妈妈又去用温水洗了洗。然后,妈妈看见我身上的衣服都湿了,就帮我把衣服脱了下来,妈妈拿了一件干净的衣服给我换上。妈妈把毛巾拿下来,摸摸我的额头,还是有一点热,妈妈又去换了一条毛巾。最后,妈妈看我睡着了,妈妈还是没有睡觉,而是在床头安安静静地看着我,怕我再发高烧。第二天清早,我一觉睡醒来,我看见妈妈趴在床头睡着了,而我的.烧也退了。我情不自禁地上去抱住了妈妈,这时妈妈也被我惊醒了。我对妈妈笑眯眯地说:“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妈妈也笑眯眯地对我说:“不客气,我也爱你。”
这件事是我最难忘的事。我一定会铭记在心。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篇5
张桂梅长期坚守贫困山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千余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偏远地区女孩的读书梦,给她们搭建了受教育的平台,为她们铺就了改变命运的道路。
1974年,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当时,因为贫困山区教育的.落后和不对等,因为“读书无用”“重男轻女”的观念,许多女孩的求学之路在初中就戛然而止。这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2年,中学教师张桂梅想要创办一所专门招收贫困女生的免费高中,解决当地贫困山区一些女孩上学困难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因个人力量有限,张桂梅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开会。她把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告诉了一位记者。第二天,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文章见报引起轰动。之后云南省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
2008年9月,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张桂梅担任校长,并招来了16名教职员工。山区的女孩基础差,有的连小学都没上过,让她们考上大学困难重重。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肾囊肿,颅骨骨瘤等23种疾病。张桂梅每天靠吃止疼药坚持工作,拒绝住院治疗,她要把时间留给女孩们。华坪女高建校12年,已经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本科上线率排名丽江市第一。
12年间,张桂梅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在崎岖的山路上,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也曾昏倒在路上。她把别人捐给她个人的钱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元全部捐给了山区的女孩们。
每个女孩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女孩未来都将成为一名妈妈。张桂梅拿命在践行,让女孩受高等教育,就能改变三代人命运的初衷。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篇6
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去年10月24日,刚从医院出院的张桂梅回到华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丽江读书的“儿子”王龙朗的电话。王龙朗委屈地向张桂梅倾诉在异地求学遇到的困难,张桂梅安抚好“儿子”后,便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李雅兰打电话,请她帮协调解决,并叮嘱李雅兰一定要多关心“弟弟”王龙朗的生活,不能让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兰和王龙朗一样,都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兰告诉记者,2001年,从她来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妈妈”张桂梅就倾尽全力照顾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健康的生活习惯。19年过去了,她和弟弟妹妹们长大了,妈妈却老了,但妈妈对他们的照顾和爱护却越来越多了。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从中甸到大理追随他当了老师,伉俪双飞令人羡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为了缓解悲痛,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地,申请调动工作,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华坪县任教。
到华坪后,张桂梅拼命用上课来化解心理创伤。学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饭、不吃菜,有的为了省钱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垫的.是包装箱的.硬纸壳……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张桂梅,她开始缩减伙食费,省下钱来接济孩子。由于工作出色,对孩子充满爱心,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找到张桂梅,希望她能担任福利院的负责人。张桂梅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成为了54个孩子的妈妈。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每个孩子心里都揣着一块冰。”说起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张桂梅一脸难过,“所以我要加倍对这些孩子好,让他们找到光明、温暖和希望”。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篇7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习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15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吼声从小喇叭里传出来。
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16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有了食堂、宿舍,还有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3个年级共有9个班,在校生达464人。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校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平时连爬楼梯都十分艰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韦堂云说。
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是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倾诉对象。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经常让别人猜我俩谁更重,可现在她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王秀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