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案5篇(《陈涉世家》教案:深度解读与实践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陈涉世家》教案5篇。《陈涉世家》是一部以陈胜、吴广起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通过讲述陈涉的成长经历和起义故事,展现了他们为民除害、反抗暴政的英勇事迹。本教案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陈涉世家》教案篇1
【教学设想】
1、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主要利用正音、断句(读准句中停顿)、范读等方法,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然后,由学生的二人小组试泽全文,流通文意,其中,读不懂的语句,集体解疑。
2、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将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落实训练重点。
3、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时数】
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串讲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
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作者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官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26, 500字。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课《陈涉世家》就节选自《史记》。
二、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文串译。
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串讲课文。
三、学生再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译读课文
四、读文巩固,力求当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如上,串讲课文第三自然段,详细过程如上)
第三课时
(理清全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理清全文思路
1、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⑴ 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⑵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①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②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⑶ 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① 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②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并杀两尉)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2、回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闾(lǚ)左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度(duó)已失期 罾(zēng) 间(jiàn) 祠(cí) 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笞(chī) 毋(wù) 蕲(qí)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宁(nìng)有种乎 以数谏(shuò jiàn) 以应(yìng)陈涉
【总体说明】
读文言文,正音、断句(读出句中停顿)、疏通大意,这是很重要的内容,从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来说,能做到这些,即达到基本要求了。
文言文教学,教师能否少讲一点,甚至不串译全文呢?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我们的体会是:要相信大部分学生凭借注解(都较为详细)、同学间的讨论,加上反复地朗读,是能够不需教师多讲,而疏通课文大意的。学生自己学习,在教师适当讲解辅助下,逐渐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会增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反而比教师一个人讲解要好得多。
教学中,巧妙地将课后练习内容自然引入课堂,既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益于落实本课的训练重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加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发闾左m戍渔阳:( )___________________
置人所罾鱼腹中:( )___________________
尉果笞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壮士不死宁有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教案篇2
分析教材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生动,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等等。
分析学生
有利因素:学生在历史上已学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学好本文打下了历史基础;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已学过文言文近30篇,特别是通过《曹刿论战》等文章的学习,对古代作家怎样布局谋篇、处理材料运用语言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好本文打下了文言基础。
不利因素:
1、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秦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学生认识这场革命运动暴发的必然性,理解陈胜的形象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故将“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背诵第二、三段中的重点语句”作为两个教学重点。
2、本文长句、难句、通假词、古今词、活用词较多,会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另外本文要求掌握的文言判断句与现代文的判断句格式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混淆,所以将以上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设计理论与思路
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合理的阅读活动过程,还涉及读者用怎样的方式来阅读。在目前流行的众多阅读中,采用re阅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齐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较好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采用re阅读教学本课。
(re阅读,是根据史密斯“阅读也是一种表达”的命题而来的。r和e分别是英语“阅读”和“表达”的第一个字母。)
全程分四个系统:
1、“读──说”系统,疏通文句,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2、“读──写”系统,翻译句子,编写剧本,为课本剧演出作准备;
3、“读──演”系统,巩固学习重点一,为解决重点二打基础;
4、“读──背”系统,完成学习重点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⑵了解关于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
★⑶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⑷背诵二、三节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⑵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⑶培养学生读说能力、说写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3、情感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书法指导、实际训练法。
教具准备
1、文字投影片3张。
2、图片投影3张。
3、录像片断一节。
教时安排
三教时。
第一教时:指导学生读说,疏通句意文意,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第二教时:指导学生动笔写,编写剧本,分组排练;
第三教时:实际训练法,课本剧演出、评议,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录像播放农民起义的片断,导入新课。
2、文字投影,打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二、新课学习
1、读──说:
⑴听读:
播放录音朗诵,标出长句停顿节奏,给难字注音,整体感知课文。
⑵自读:
读准以下字音:
阳夏人少时闾左当行度已失期数谏
陈胜王社稷被坚执锐骑千余
⑶自说、互说:
①说难词的解释,难句的翻译。(投影片打出题目)
②说长句难句的朗读停顿理由。(投影片打出题目)
(教师巡回辅导,随时解答问题,并搜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
⑷小小组中说:
讨论以下题目:
①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③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
④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⑤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⑥简述起义的具体步骤。
⑦为什么本文详写起义前的形势分析、起义的准备、起义的过程,略写起义军进攻发展速度和农民政权的建立?
⑸班级中说:(质疑、析疑、答疑)
①多人说重点句子翻译。
②代表说起义的原因和结果,解决学习重点一。
③讨论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a、长句朗读的`正确停顿的规律:
按意义停顿(先根据解释疏通文意,然后朗读,不读破句。例句投影打出)
按语法结构停顿(主语/谓词/宾语,一般介宾短语、偏正短语不中间拆开。例句投影打出)
b、文言判断句的格式:
基本格式:……者……也;
变格:……也;……乃……
变格中的“……也”易与其它句式混淆,可讲清:古汉语判断句中,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充当的,结合上文区别:
夫战,勇气也。(谓语“勇气”是名词,是判断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是动词,非判断句)
二世少子也。(谓语“少子”名词短语,是判断句)
⑹集体朗读:(巩固知识)
读重点语段,读准长句的停顿,读出判断句的语气;加深理解起义原因及过程,认识陈胜远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才略。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一边读,一边尝试“说”,这样个人丰富的经历、经验就会加入阅读过程中去,会不自觉地在读物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区域广泛的敏感区。并且“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听力、领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唤起和组织读者的知识经验储备。)
2、读──写:
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分别安排以下两种写的作业,使不同语文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⑴基础较差的学生书面翻译重点语段句子,特别是要求背诵的两段。
⑵基础中上的学生分四大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两组写起义前的准备,两组写发动过程。(图片投影供参考,文字投影打出改编要求)
⑶确定剧本后每组指定一名“导演”组织排练,要求全组人人参加。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读——写”系统就是用文字对阅读理解的成果给予定型。“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对读物的更严密深入的一种阅读或者说通过写可以对读物有更深切的理解,阅读时语言符号的表象的鲜明性、生动性、适切性都会在“写”的时候于人脑中再现,“读”通过“写”使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读──演:
(增加感性认识,巩固学习重点一,为完成学习重点二打基础)
⑴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⑵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①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②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③适当运用道具。
⑶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说”主要动嘴,“写”主要动手,“演”则主要动体,“形诸于体,谓之表演”,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结构模型中,“演戏、表演”被定为“做的经验”它最直接、最具体,学习者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
4、读──背:
(完成学习重点二)
⑴背诵。
⑵重点句子默写。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多种方式的读、说、写、演以后,对课文内容、文章脉络、人物形象等基本熟记于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文章规定的章节,想必已不再是难事。)
三、终结反馈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计练习。(略)
四、作业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文言文学习活动是一种很紧张、很艰巨、很枯燥的活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单调刺激使人疲劳、分散注意,而re阅读却能纠正这一现象,特别是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尤其适应这一方法。
《陈涉世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熟读、疏通文意,掌握一词多义。
⑵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必然性。
⑶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及读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研讨把握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立远大理想,志当存高远
【教学重点】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一些读史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的反封建统治的英雄,他们揭竿而起,陈胜、吴广便是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解读秦朝大泽乡起义这段历史。
二、读
1、读注释了解作品及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列传,八书十表,被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读准字音:
鸿鹄(hú)闾左(lǘ)罾(zēng)谪戍(zhé shù)度(duó)忿(fèn)恚(huì)数谏(shuò jiàn)笞(chī)毋(wú)宁(nìng)蕲(qí)徇(xùn)
3、读文:
⑴领读;
⑵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讨
1、找出读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讨论,翻译:
怅恨久之苟富贵无想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等死苦秦将兵之次所旁祠中指目
爱人忿恚恃笞借第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皆来会计事被坚执锐
3、找出文一词多义现象:
会:会天大雨(恰逢)
与皆来会计事(聚会)
书:乃丹书帛早(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以数谏故(缘故)
将:为楚将(大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
乃:乃谋曰(就)
乃公子扶苏(是)
令:间令吴广……(派)
守令皆不在(县令)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驻扎的处所)
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道:道不通(路)
善道(道理)
4、找出词性活用现象:
乃丹书帛曰
丹,用丹砂(名词作状语)
夜篝火
篝,用笼罩(名词作动词)
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名词作状语)
5、古今异义: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财务的人
6、通假字:
固以怪之:“以”通“已”
被坚执锐:“被”通“披”
四、小结
1、本节课初步了解了大泽乡起义。
2、读古文应先从字音,停顿、重点词句入手,掌握文面义,并注意特殊文言现象
五、知识积累及运用
1、给一个文言文课外语段,疏通文意(课后练习三)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特殊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会次乃故道令为书将
古今异义:会计
通假:以──已被──披商──谪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要读透一篇文言文,仅理解文面义还不够,还须把握其内涵,这节课我们就来直视《陈涉世家》那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二、读文回答
1、文中记录了大泽乡起义的哪些内容?
(起义的原因,经过及浩大声势)
2、文章以陈胜为中心人物,写了哪些内容?
(少时的鸿鹄)之志,服役后起义称王)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⑴理清课文顺序
⑵画出你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句子
2、师生互动:
⑴既然陈涉是中心人物,为何开头列出吴广?
(暗示他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
⑵文中写“陈涉少时”与人“佣耕”而“辍耕”的细节,目的是什么?
(介绍陈胜少有大志)
⑶这次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天大雨,道不通,已失期,法皆斩(徭役繁重,法律苛酷)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⑷陈涉吴广是如何谋划起义的?
(以受爱戴的将领的名义发动起义)
⑸陈涉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什么作用?效果怎样?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作用:威众,效果:卒皆夜惊恐,旦日,往往语,指日)
⑹第三段开头交待了几个场面?有什么用意?
(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体现起义运动计划周密)
⑺第三段后半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展现了起义的大好形势,“鸿鹄之志”变成现实)
分析人物形象:
陈涉:苟富贵,无想忘:(不甘于贫守命的反抗精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有理想有抱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敢于推翻封统治的斗争精神)
“天下苦秦久矣”(有敏锐的洞察力)
师讲解:作者将其归入“世家”一类,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四、小结
1、本文写了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浩大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歌颂了起义领袖陈胜。
2、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得当。
⑴运用细节和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
⑵语言简洁,用词富有表现力。
五、知识拓展
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应从这场起义中总结哪些经验教训?
六、巩固练习
结合史料,给陈胜写个人物介绍。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谋划起义:原因直接:失期、法皆斩
根本:天下苦秦久矣
策略:立公子扶苏项燕
舆论: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发动起义:开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迅猛发展
各地响应
《陈涉世家》教案篇4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言文,可通过反复地读,来疏通字词句义、理清叙事脉络、分析记事手法。
〖教学步骤〗
一、诵读──疏通字词句义
1、听读。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
如:
读准下列字音:
阳夏、辍耕、怅恨、鸿鹄、谪戍、罾、烹、篝、恚、笞、社稷……
2、自读。学生各自自由的朗读课文,辨析有关字词的词义。
如:
⑴古今异义:亡、等、间、尝、往往等;
⑵一词多义:次、数、书、王、为等;
⑶重点虚词:之、以等;
⑷通假字:谪、唱、以、被等。
3、点读。点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评价、指导。
4、译读。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遇有不理解的字句师生共同指正。
要求读通译顺重点句子。
如:
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⑵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⑷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⑸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理读──理清叙事脉络
1、再读课文,试将文中的故事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
明确:“少时佣耕”→“胸怀大志”→“谪戍渔阳”→“遇雨失期”→“陈吴谋划”→“行卜念鬼”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激怒将尉”→“并杀二尉” →“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所向披靡”→“队伍壮大”→“陈县称王”→“应者如云”。
2、结合以上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⑴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⑵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⑶陈胜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⑷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是怎样的?
三、析读──分析写作手法
作者在文中很注意材料详略的安排,如写陈胜、吴广谋划,用了一百多字,而有的却只寥寥数语,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两场战争只用了十字。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明确:详写,如少时佣耕、陈吴谋划、召令徒属等;略写,如谪戍渔阳、行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并杀二尉、为坛而盟、所向披靡、应者如云等。作者这样安排详略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也是写作人物传记类文章的需要。
四、比读──探讨人物性格
1、对比一:《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
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历时仅六个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列入世家;而后来班固写《汉书》,却将他归为“列传”,其贬抑之意不言而喻。
比较: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什么不同?
2、对比二:《史记·陈涉世家》和《资治通鉴·卷第七·始皇帝下元年》
《史记》写陈涉“陈县称王”,带有拥立和赞同的意味;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着重记写贤士劝阻他“称王”,但陈涉一意孤行,“自立为王”。
比较:史家对历史材料的取舍为什么不同?
3、对比三:《史记·陈涉世家》和《大泽乡》
阅读现代作家茅盾根据这篇课文改写的短篇小说《大泽乡》。
比较: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备选创意·探讨人物形象】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可通过读人物语言、说人物事例、比人物变化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步骤〗
一、演读人物语言──在文中画出陈胜的语言,说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如:
1、“苟富贵,无相忘。”──读出因失望而叹恨、而又有所祈愿的语气;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读出自己的心志不为人知的感叹语气;
二、评说人物事例──结合课文中的事例,说说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
1、“少时佣耕”的事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甘受压迫受奴役、胸怀大志的人;
2、“陈吴谋划”的事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关心天下大事,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洞察力的人;
3、“发动起义”的事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杰出组织领导才能的人;
三、对比人物变化──阅读课后练习三,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如:
1、言而无信:少时言称“苟富贵,无相忘”;称王后却是“得富贵,全相忘”。
2、其他如:贪图享乐,居功自傲,淫x骄奢……
《陈涉世家》教案篇5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二、段落结构
本文节选自《史记·》,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课文分析
本课节选自《史记·》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
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四、写作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研读:
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