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6篇(《热爱故土,传承文化》:6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我爱这土地》教案的六篇内容。这些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教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6篇(《热爱故土,传承文化》:6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2)诗中()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教后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3

1、课例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

2、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重点难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1、导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对祖国人民所做的种种恶习,你会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了,展示侵华战争时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课题。(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2、检查预习:

师: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作业,看一看大家对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艾青了?(学生举手回答)

师:对于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最为肆虐的时候,他们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们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活动2【活动】任务2

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那位来)

3、初读课文:

自由读

泛读

听朗读

比较朗读进行点评(你认为那个地方读得好,那个地方读的不好,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读)

在请同学来读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这样读?下面进入品读阶段:

活动3【活动】活动3

品读课文:

1、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 “河流”、“风”、“黎明”的前面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4【活动】活动4

研读课文:

1、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明确: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4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3、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4、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5、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6、课堂小结: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6

一、导入

刚刚经历了国庆六十周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爱国?

归纳要点:

1.祖国强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爱国;

2.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热爱祖国;

3.老师家长教育我要爱国,周围的人爱国,所以我也爱国。

二、初读课文,分析朗读语气

出示课文PPT(创作年代不显示),散读课文。

思考:每一句诗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要求学生读出这种语气。

我爱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低缓、沉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

三、默读质疑

归纳问题并板书:

1.为什么诗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鸟?

2.为什么是一只嘶哑着喉咙快死去的鸟?

3.诗人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这样的?

4.这只鸟为什么会“常含泪水”?

四、背景介绍,释疑解惑

出示创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战争时期。

PPT出示“抗日战争年表”,依次朗读屏幕出示的字幕:

1931年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 3月 9日,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布建立,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 3日,中日淞沪会战开始。

11月 8日,日军占领太原。

12日,上海沦陷。

20日,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

12月 5日,南京保卫战开始。

13日,日军侵占南京并开始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

27日,日军占领济南。

1938年 2月 3日,徐州会战开始。

5月19日,徐州弃守。

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先后对重庆轰炸218次,投放各类炸弹21593枚,炸死炸伤市民24万人。

1938年 6月12日,日军攻占安庆,武汉会战开始。

10月25日,汉口失陷,武汉会战结束。

27日,日军占领武汉三镇。

1938年11月13日,长沙警备部队纵火焚城。大火延烧3日3夜,全城被烧十分之九,烧毁房屋5万余栋,2万余人被烧死。

依次回答:回顾了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身处1938年,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么办?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办?

再次朗读课文,并播放朗诵录音。

尝试回答质疑时提出的四个问题。

五、提升中心

艾青爱不爱国?当时广大的中国人民是否热爱祖国?

当时的国家是否强大?当时的中国是否给广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那么为什么人民这么热爱自己的祖国?

因为国家需要他的人民。

出示: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

六、经历历史

1938年早已成为历史,我们只能通过历史资料走进那个时代;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在经历着历史,创造着历史。

刚刚过去的2008,在座每一位都经历过。这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但这又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年,是中国人最团结最勇敢的一年。

出示图片

(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已造成全国19个省受灾)

(拉萨“3·14”事件)

(4月7日,奥运火炬巴黎受阻)

(4月28日,胶济铁路火车相撞)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七飞天)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动荡)

回忆起刚过去的这一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视频《2008感动中国特别奖》。

穿过2008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年,我们由衷地从心底里发出一个声音:“中国加油!”是灾难,也是力量的凝聚。生死相依,生死相助,我们在一起;是欢乐,也是精神的检阅,微笑相连,激情相递,我们在一起;这是一张又一张陌生的面孔,在这个瞬间被我们记住,这是一个又一个无言的身影,在这样的场景被我们铭记,这是一个又一个感动的声音,在这样的时刻被我们传递,因为他就是我和你。2008,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的心在2008紧紧地与祖国贴在一起,在2008,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颁奖词)

我的教学反思:

2007年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要学生走进抗战这段历史,很难。现在的处理则很好。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发来的短信,发的就是这一首诗。一时间万分感动。第二天拿去班上读给学生听,学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这一次在课堂上回顾2008,效果反而不如预想的好。如何处理,还需更加考虑。

★其他类似内容

1我爱运动作文优秀6篇

我爱运动作文优秀6篇

写作文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跨越时空,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同学们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写作形式,18范文网...

查看剩余 86% 我爱运动作文优秀6篇

2我爱家乡的作文300字6篇

我爱家乡的作文300字6篇

通过写作文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作文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手段,下面是1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爱家乡...

查看剩余 73% 我爱家乡的作文300字6篇

3我爱阅读演讲稿6篇

我爱阅读演讲稿6篇

撰写演讲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避免走题是演讲稿的重要原则,内容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下面是18...

查看剩余 73% 我爱阅读演讲稿6篇

4我爱我家的作文6篇

我爱我家的作文6篇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六篇关于“我爱我家”的作文。家是我们成长的港湾,是我们心灵的归宿。通过这些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的...

查看剩余 88% 我爱我家的作文6篇

5妈妈我爱你作文6篇

妈妈我爱你作文6篇

本文主题为“妈妈我爱你作文6篇”,将为读者呈现六篇关于妈妈的爱的作文。这些作文将从不同角度描述妈妈的伟大和无私,展现孩子们...

查看剩余 74% 妈妈我爱你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