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庄园》读后感精选6篇(《动物庄园》:6篇精选读后感)
《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寓言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权力斗争的真相。这部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本文精选了6篇读后感,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角度,进一步探索这部经典之作的内涵和意义。
《动物庄园》读后感篇1
很短的一本书,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十分荒诞的一个故事,但是…
反乌托邦(Dystopia)(又译作“反靠乌托邦”、“敌托邦”或废托邦),根据后两者的音译,又可译作坎坷邦。与乌托邦相对,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本书出名应该是因为它是反乌托邦的代表作吧,看完之后大概知道反乌托邦是什么意思了。
其实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某个地方看到,某位上个世纪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学者,放下这本书之后,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荒谬至极,没想到后来他就经历了那件事情,也是一种讽刺。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越看越觉得荒谬,但是越看越细思极恐,甚至看到一半就猜到结局,书中的很多事情,比如说
布克瑟想了好一阵子了,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整体感受:“如果拿破仑同志这么说,那么就一定是对的。”
真的不是写实小说吗…后来发现这本书是成书于1943-1944年,甚至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都不能在这里适用。
《动物庄园》的故事脉络被评论家分析为与苏联的历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惊人的相似,在很多共产党正在或者曾经执政的国家都能看到动物庄园的类似影子。作者在书中借由对动物庄园的发展变化,对共产主义运动未来命运的预言也被1991年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后来的历史所印证。但《动物庄园》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对历史的预言,这部寓言体小说以文学的语言指出了: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様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于动物庄园的描述,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而然的都会想到另一件事情。如果不是真的发生了,谁会相信真的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呢。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反乌托邦的小说描写的内容很多都预测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比如说《1984》,比如说现在的社会文化发展与《美丽新世界》,所以我们到底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不由得对这些作家的预测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到《动物庄园》这本书,不太理解为什么是以猪为主角,可能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荒谬吧,还有拿破仑的这个名字也就是故意而为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能写出这个作品真的太强了。
当年麦哲预言的那个“动物共和国”,那个整个英格兰的田野不再被人类践踏的时代,依然为大家所坚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也许不会马上到来,也许现在活着的任何动物在有生之年都无法见证这一时刻,但那一天终将到来。
《动物庄园》读后感篇2
动物庄园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群生活在农庄的动物因为不堪人类主人的压迫,在两头猪的带领下反抗,赶走了农场主,农场改名“动物庄园”,所有动物一律平等。
然而,两只领导了革命的猪开始互相清理,打败其中一方后,获胜的猪拥有了空前的权力,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为之奋斗的理想:“所有动物一律平等”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恢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一样。
这是一本阅读过程中一直让人别扭的书,一则政治寓言,却又准确的预言了政治.它写于1944年,那时候二战还未结束,而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再熟悉不过。“动物们”为理想奋斗,“动物们”又回到以前的悲惨的生活,“动物们”又为理想奋斗......
所有革命最初的理想都是伟大且正义的,是丑陋的人性让历史的悲剧一次次上演。芸芸众生,被夹裹在历史的浪潮中,或快乐、忧伤、或痛苦、迷茫。动物庄园里那些鲜活的动物形象,从我们自己的历史回溯,几乎可以一对一的找出范例对号入座。在权力的侵蚀下,他们一个个失去了他们原来的样子。普通的动物们,从开始的疑惑到最后彻底忘掉最初的理想,依然天真的以为他们过上了比以前更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宿命般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回顾我们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更替,再看西方所谓的更好的制度,一路走下来,我们几乎还是在重复着相同的东西。一代代的人替换着,人性却从来不曾改变。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或许是历史车轮前进中较为平坦的旅途,但仔细观察,动物庄园曾经有过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动物庄园曾经上演过的那些惨痛现实,依然不时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处在食物链顶端,依然还是逃不过动物两字。
看这本书也不能就此对人性彻底失望,我觉得在越来越文明的当下,知识会破除我们所有迷茫与恐惧,会指导我们做出更多真正自由的选择,不给极权主义任何重来的机会。我突然想起一个漫画里常常被提及的句子:“人类终将迎来一个互相理解的时代”,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也是最美好的对生活的想象了吧。
《动物庄园》读后感篇3
这仅仅是一篇牢骚满腹的文章,智慧的你能够置之不理。
第一次接触《动物庄园》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小丫头,对里面的深意并不理解,却读得津津有味。20xx年的寒假,又一次拜读此书,感慨良多。
我依稀记的小学时,挂在班级墙面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大大的画像。我很早就明白他们的名字,但是对他们的事迹并不甚清楚,只明白他们是“伟人”。
小时候,我从来不问为什么。
陈丹青说“我们的政治考试是反政治的,没有人尊敬这个学科"。
60年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了《动物庄园》,讽刺苏联的社会主义。如今,苏联已经解体近20年,然而《动物庄园》讽刺的对象却悄悄地转移了。
人们津津乐道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遗憾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然而我在阅读《动物庄园》的时候,几次竟不得不合上书本不忍再看下去。因为我不仅仅看到了苏联也看到了我们自己。
我们感动于善良的山村教师勤勉的奉献却从不去质问政府为何不增加教育的投资;我们感动于无私的农家妇女无偿赡养邻居的父母,却从不关注我们的养老保障;我们感动于勇敢的汶川教师,却很少问津教学楼的质量......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学生和她的法国邻居争论今日的中国。那个法国人说,我能够站在路上大骂萨科奇是混蛋,你能吗?她竟一时语塞只好开玩笑似的说,我也能够站在路上大骂萨科奇是混蛋。
当我们不仅仅仅旁观历史,而是把自己当做历史的一部分,就会发现我们和书中的人物同样卑微。
少年的君特.格拉斯为了希特勒和帝国的荣耀加入了少年禁卫军和成千上万的人高喊“领袖万岁”,甚至二战结束后,当他被告知纳粹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的时候还固执的说那是反纳粹的恶毒宣传。他在《剥洋葱》中回忆道自己从来不曾怀疑过领袖,因为广播报纸以及身边所有的人从来没有怀疑过。
这天的小孩子仍然在重复我们以前重复的道路。他们也许不明白马恩列斯毛,但是胸前的红领巾依旧鲜艳,依旧高声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依旧循规蹈矩的背诵历史政治而从不去质疑......
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要问,要问就要有怀疑的精神,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否则不仅仅我们的生活能够被控制,我们的思想同样也会被控制。
《动物庄园》读后感篇4
《动物庄园》的作者是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以《动物庄园》和《1984》为主要代表作,《1984》在某种程度上是《动物庄园》的续集。光从他的代表作来看,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1984》和《动物庄园》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小说家之一,出生于英属殖民地印度,家境贫困,在迁居英国后且受寄宿学校的严酷管制下,他的脑海中已深深地刻下了极权主义的阴影,而之后数年由于非上流社会出生的原因而遭受困扰与不公,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憎恨与厌恶,对自由与公平的企盼与渴望。”之后,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中,对斯大林及其变种中背离马克思的实践产物十分失望,因此随后作出了《动物庄园》和《1984》,深刻反映了极权主义社会的图景。这两部政治小说都反映极权主义的主题,而且还在冷战期间被西方批评家视为最具有启示性和预言性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以苏联的共产主义为背景,将重要的历史人物虚化为动物,上演了一处真实却荒诞的戏剧。曼娜庄园里的一头猪“老麦哲”,临死前号召庄园里的动物反抗人类的剥削,建立动物自己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老麦哲死后,庄园里的两头猪继承了他的思想,将其总结为“动物主义”,并以此为革命引导了一场起义,将人类赶出了庄园,实现了“动物当家作主”的愿望。庄园随后更名为“动物庄园”,同时制定了宪法性质的“七戒”。但是起义成功后不久,作为领导动物庄园的两只猪发生了内部斗争,革命领袖之一“雪球”被宣布为革命叛徒而遭到驱逐,而另一个革命领袖“拿破仑”,获得了庄园绝对的领导权。此后,猪领导的集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特权,最终成为了比人类还可怕的剥削者。
在读完《动物庄园》后,让我感触颇深,使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由”,什么是自由?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在哪儿?自由并不仅仅局限于行动上的自由,还有思想上的自由,每一个个体既然是社会上独立的存在体,那就应该有自己的自由,绝不能在极权统治主义之下,所有的一切都受到控制,而是应该在合理的、合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运用自己的自由,去分享自己的思想,贡献自己的力量。人生来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但这种自由并不是牢笼里的自由。
《动物庄园》读后感篇5
今天一口气读完了乔治·奥维尔写的《动物庄园》,我长舒了一口气,掩卷思索,被书中的深刻寓意折服。很难相信,这是一本在1945年就已经首次出版的书,因为它已经彻底预见了并且已为我们所见证的未来。
书中描写了动物中最为聪明的猪带领动物们推翻了压迫动物的“人类”庄园“曼纳庄园”,然后建立了“动物庄园”,信仰“动物主义”,即四条腿的都是好的,两条腿的都是坏的,凡动物一律平等,动物不可住进人类的住宅,不可使用人类的工具,不准穿衣睡床,不能与人类进行贸易,不能使用人类的货币等,彻底与人类断绝来往。
动物们彻底自由了,他们依旧种地、劳作,然后他们再也不是为“人类”劳作,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和同胞后代。猪成了动物庄园的头领和管理者,因为他们最聪明。之后两只领头的猪斯诺鲍和拿破仑宣布了庄园的第一步“宪法”——七戒。动物们开始为建设家园而努力劳作,为生存和发展奋斗。
好景不长,斯诺鲍和拿破仑在革命成功后成为了死对头,他们开始在各方面发生矛盾和争执。奸猾的拿破仑把九只刚断奶的狗崽子培养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一次会议中,拿破仑发动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九条恶狗把斯诺鲍赶出了庄园。在九条恶狗的威慑下,拿破仑的独裁统治开始了。
拿破仑成为了新的独裁的人,动物们的生活却每况愈下,最后饥肠辘辘,还不如革命前;而拿破仑企业享受起了至尊的待遇,睡在舒服的大床上,吃丰盛的晚餐,喝威士忌酒,甚至开始学人类用两条腿走路,最后拿破仑变成了“人”。动物们从猪身上看到了人,从人身上看到了猪,最后分不清谁是猪,谁是人。
这本书早在1945年出版了,然而它描写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甚至是未来。所有革命一开始都宣扬着民主,他们嚷着要解放黑奴,要解放农民,要解放工人,直到现在种族歧视依旧存在,农民和工人的收入依旧处于社会的下层。我们总是反抗了一种统治,然后再被另一个统治。乔治·奥维尔在他的另一篇《1984》中直言不讳:谁控制了未来,谁就控制了过去。斯大林也曾说:胜利者不接受审判。
我们知道真正的民主该是什么样子,但真正的实权却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我们无力反抗,正如斯大林所说,弱者是没有说话的权力的。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真正享有自己的权利,能掌控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实现真正的民主。
我们要永远正视一个真理,那就是一切属于国家和社会的权利都是生活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人民所给与的。若有一天,这些属于我们又被我们交出去的权利能再次回到我们手中,我们能实实在在的去享受属于我们的一切权利,那么真正的民主也就不远了。
《动物庄园》读后感篇6
《动物庄园》是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世界经典讽刺小说,在全球都有着很大的名声,我在听过朋友的推荐后,便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这本小说。
《动物庄园》讲述了:一个农庄的动物在一头临死的老公猪的呼吁之下奋起反抗人类,并赶走了农庄主,动物们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农场重新更名为“动物庄园”,动物们制定了“七诫”,奉行“所有的动物一律平等”。后来,两只处于领导地位的猪为了权利而互相倾轧,其中的一只宣布另一只为“叛徒”、“内奸”,又用暴力的方式将它驱逐。此后,获得了领导权的猪们成为了新的特权阶级,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平等”的地位,成为了动物庄园的统治者,然而其他的动物却成为了猪们的奴隶。
乔治·奥威尔独一无二,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带给读者思想上的盛宴。
小说中的马、牛、羊,都是愚蠢的代名词,初读书中内容,便认为他们十分可怜,成为了奴隶。再读,又觉得十分可悲,被他人当做奴隶,每天不辞辛苦地工作还引以为傲。我越读越看不起它们这些没有主见、没有自主思想的动物。
记得妈妈从小就告诉我,听取别人意见时要先经过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再采取他人的意见。正如那句著名的话:“我们决不可被盲目所左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地”。
这本《动物庄园》深刻地映射了社会中的种种,相信你也可以通过阅读得到那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