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读后感优质7篇(白杨之赞:7篇优质读后感)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7篇优质的《白杨礼赞》读后感,这些读后感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学生们来说,这些读后感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1
今日,我怀着敬畏之心又一次走进了文学家矛盾的一篇篇美文,它们朴素无华,但是直抒胸臆,让人沉浸于其中。然而,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莫过于《白杨礼赞》了,嗅闻着雪白的纸页飘出的点点墨香,我被白杨树坚韧不拔,力争上游的品质深深打动了。
《白杨礼赞》是矛盾根据一九四零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与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阶段。《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坚持抗战的人们以及他们的质朴,坚强不屈,顽强抗争的精神。
白杨树其貌不扬,朴实无华。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没有樱树的窈窕美丽,更没有松的四季常青。但是它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大西北。它们就像社会中的一些人一样,在磨难中成长着,在挫折中坚强着,将数不尽的苦难融入自己坚韧不屈的灵魂之中,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了一曲生命的乐章。这些人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又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
白杨树屹立在大西北,那条条光线,颗颗水珠,给予了它美丽纯洁的心灵,那熊熊火阳,皑皑白雪,铸就了它坚韧顽强的品格,这怎能不是让人心生敬意白一种树呢?
白杨树之所以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久经不衰,是因为它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刚经历过的这次疫情。在和病毒做斗争的过程中,奋战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不正是那一棵棵坚强不屈的白杨树吗?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冒着生命危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病毒肆虐。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与年过古稀的李兰娟院士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却仍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是院士,更是战士,正是有了他们,病毒才不敢肆无忌惮地祸害中国。他们,是这场战疫中的最美逆行者,是当之无愧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讴歌了挺拔不屈的白杨树,同时,也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北方人民英勇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姿。它是历史的凝集,是抗日战争中人们精神的影射。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像白杨树一样,具有坚强不屈的品格与质朴正直的心灵。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2
前几天,我读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我被白杨树那种精神打动了。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坐着汽车回家。望着窗外的景色,不由得感到有些单调。这时,看到远处有几棵白杨树。望着这挺拔的白杨树,想到了那些在边境的军人。
是的,在我们眼里,那仅仅只是几棵白杨树,几棵普普通通的白杨树。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那紧凑的叶,那挺拔的杆,在仔细品味一下,你会发现,白杨树身上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它那紧挨的叶,如同我们团结一心的精神;它那挺拔而笔直的杆,如同我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坚强,这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品格。
读者这篇文章,想着白杨树身上的精神,让我想到了那一个个的军人。是的,一位军人和白杨树一样普通,也和白杨树一样有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军人们默默奉献,却不要一点回报。如同白杨树一样。
望着窗外的白杨树,我思绪万千······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3
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到这位边疆建设者有着博大的胸怀,非常伟大。那些边疆建设者们也同这位父亲一样,有着远大的志向,相信通过自己的子子孙孙边疆,可以让变成美丽的地方,自己默默的奉献着,我们也要学这些边疆建设者们。读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也是个默默奉献的人,她不仅很关心我,也很关心自己的学生。有一次妈妈在家两眼瞪着电视,但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问:“妈妈,什么事情。”妈妈说:“我在想我的那些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不上去呢?”她又说:“你帮我问一问你的英语老师吧!”“我才不问,要问你自己去问。”我说。接着,随着一声“吃饭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由此可见,妈妈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的,希望天下的学生们能够体谅老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杨树它只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一种平凡的一种树。
它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有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虽然只有碗来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开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下的人民的沸腾生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而我们,应该去学习白杨树的精神,用行动去证明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4
白杨树,一种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树,一种参天耸立,倔强挺立的树,一种傲然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在读完《白杨》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触颇深,对白杨又有了新的认识,白杨树高大挺拔的外貌下,有着令人惊叹不已的美好品质。
这篇课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借白杨在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生长,而且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是保卫戈壁的.“戈壁卫士”,比喻建设者们在条件艰苦,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是保卫边疆的“边疆战士”。
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白杨”品质的人。在我们班,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少能回来看看他们,不像我,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关心我、疼爱我。他们不仅能够自理生活,而且能够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是成绩也是班上的佼佼者,有时看他们学习时的那股认真劲儿,连我都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我们班上正在茁壮成长的“小白杨”,他们是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好榜样。另外,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像勤劳、质朴的“城市美容师”,像奋不顾身的消防队员,还有风雨无阻、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
白杨树虽然在西北地区极为普通,但是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是平凡的树,就像一个个守卫、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他们是边疆的卫士、英雄,我长大后也要成为扎根边疆的那一棵棵白杨……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5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位画家曾告诉我,没有人能画好一棵树,除非他先变成一棵树。可见画树之难。我不会画画,然而我还是要写写老家的那棵白杨树。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命运。
白杨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年春天,邻居家的大白杨树走走到我家后屋,冷不丁的从地上冒出来一颗小白杨树来。他是那么矮小,娇弱,惹人爱怜。我家屋后不见阳光,但他还是在顽强的生长。
我怕它死去被生畜弄死,我就用砖快把它周围围起来。一年之后,我再来看它,它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新添了几树叶罢了到了冬天却又是一个光秃秃的树杆。
我现在上了初中,再去看它的时候,它已不再是一棵小树苗了,已经是一棵高大的白杨树了,屋顶被它顶出一个大洞来,它从这个洞里露出头来,终于能够得到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茁壮成长。
现在,当年的'那棵小白杨树已经不在是一棵渺小的小树苗了,已经长成一棵能够抵抗风雪的大白杨树了,
它蓬蓬勃勃,是一棵大白杨树了。夏天,风一过,叶片随风飘动,若雨潇潇,颇为有趣。当此时,我便绕树三圈,仰观半日,心里对它充满了敬意。
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茁壮成长。为我们的家园做出自己的一片供献。同时我们的心里也要充满着梦想。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6
当我第一次读《白杨礼赞》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似乎也能能够体会到矛盾对白杨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意,赞美白杨。由此可见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是非常热烈的。随后,作者就开始引入白杨了。我觉得第二段写得非常好,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是读着想象着所描述的场景。你就会觉得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一点单调。由此,引出白杨。就是这三无株白杨使作者的单调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直到后来“惊奇的叫了一声”。
在作者的笔下,我也觉得白杨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一丈以内觉无旁支;它所有的桠枝,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也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篇文章也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把白杨象征为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为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斗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作者真正喜爱白杨的原因。
我也赞美他。白杨树是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7
春日阳光炫目,我再次读到茅盾的《白杨礼赞》,听见树叶扶风的窸窣之声,又想起了中华民族的那一段峥嵘岁月。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当这头雄狮千锤百炼后发出震耳的一吼时,山河变色,日月无光,这,就是抗日战争。
在抗战胜利后,谢觉哉老先生这样回忆道:伏尸流血五千里,卧薪尝胆一百年。如今,通过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文字,我们依稀可辨当年的腥风血雨,但却再也不想经历曾经的龙血玄黄。
今年是甲子年,是抗战胜利的75周年。75年,可以使一个豆蔻少女成为耄耋老人;可以将沧海变为桑田;可以将高山夷为平地;可以使卷帙变得发黄。但抗日健儿们如自杨树一样的挺直傲岸的身驱和意志,却令人难以忘怀。
忘不了,青纱帐里擦枪走火的凝重;忘不了芦花荡里声东击西的机警;忘不了南京城里惨绝人寰的扫荡;忘不了赵一曼的满腔热血;忘不了五壮士的声嘶力竭;忘不了杨靖宇的仰天长啸。
眼前依稀出现棵棵白杨,伸戟指天,不畏风霜狂沙,哪怕折枝损叶,哪怕最终只残存着那根挺直的脊梁,尽管已无苍翠的擎雨盖,那傲霜枝却与风沙战斗到底!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国,博大宽厚,仁慈广爱,但绝不是任人宰割的民族,我为鱼肉早已被尘封在了时代的洪流中,但历久弥新的痛却刻入了骨髓。
我们不喜记仇,但我们并不健忘;我们憧憬和平,但我们不畏战争;我们奔向未来,但我们不弃历史。中国人友好和善,自力更生,但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宽容并不是一钟懦弱,而是在战争中历经苦难的人,仅仅想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东亚病夫,中国人,也不是随便被称为支那的地位了。我们再也不想看见可怜半壁东南劫,十万青磷带血飞的惨状,我们也不想听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所以,能做的,只有铭记。铭记那弹痕斑驳的古城墙;铭记战机飞过的恐慌;铭记年年响在耳畔的警钟。
何时销戈铸甲?莫忘枕戈睡,休教鬼猖狂,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要像那白杨,棵棵拔节,力争上游,勿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