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参考5篇(探寻历史的教案:官军入河南河北的闻闻)
本文将为您介绍五篇关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的参考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无论您是学生、研究者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些文章都将为您提供深入了解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的机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中国古代的文化灿若星辰,其中古诗以它语言的凝炼、精纯和隽永而流传久远。它或是寄托着人们对自然赞美,或是吟咏着人们对真情的颂扬,或是记录着人们心灵的独白……短小精悍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太多的情思和想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三十 《古诗四首》(板书)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谁愿意先给大家读一读。(1人)
3、师:发现了吗?这首诗和我们以往学的古诗有所不同。(以往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今天所学为七言律诗。渗透)
二、学习新诗
(一)回忆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
(二)破题,知作者
1、师:破题、知作者两个问题,对于学习这首诗来讲哪个问题是重点?为什么?
2、师:谁愿意根据你的课前预习,来完成这两个问题?(重点讲清河南河北(三)连词成句,连句成篇
3、分句讲解
(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学生讲重点词(剑外,蓟北,出示地图帮助理解。)(教师引导明确,此涕泪为喜极而泣。再引导学生想想他当时会想些什么。明确杜甫当时是悲喜交加。)
(2)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学生讲重点词(却,妻子,漫卷。他的妻子们在想些什么?)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学生重点讲解(白日,青春。重点体会“放”歌,“纵”酒。)
(4)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学生重点讲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重点理解“穿”及“下”。a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一句中有四个地名,用了两个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语“穿”“下”这是为什么呢?b说明了什么?c怎么读?)
4、我们分句讲解完了,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5、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优美诗句,眼前都浮现出了哪些景象?
(四)指导朗读知意境,熟读成诵
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诗离不开乐,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的读一读。先听我来读,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三、扩充练习
四、结束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起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起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起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3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4
曙光 杨树海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改进后的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感。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两首诗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与难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初步领会古诗意思。
1、解题简介作者
“闻”:听说“收”:收复。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指名读古诗,注意注音。
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二.教师点拨:
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
诗意: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诗意: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
诗意: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
诗意:我随手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白日放歌需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喝酒。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诗意: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就。
诗意: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襄阳向洛阳”
诗意: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4、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写诗作大都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而本诗却誉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你觉得从哪些地方看出杜甫的喜悦?
5、读诗,体会杜甫的喜悦,体会其归心似箭,天涯作咫尺。
三、感情朗读,背诵。
四、比较、体会:
1、这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总结: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若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读一读,一定收获更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5
一:教材内容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五课的第二首古诗。安排这篇诗文旨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浓烈的爱国、爱家情怀,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时诗人正携带妻、子流落四川梓州,听到安史之乱彻底平息的消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续写喜讯,诗人通过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应他那种悲喜交加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将他惊喜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看见家人正沉浸在欢乐中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他高兴的简直要发狂了,随手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于是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渲染和升华,想象出具体的返乡路线,准确的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除了在理解诗文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老师、同学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会写“涕、洛”两字。
2、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展开想象交流诗文。
3、体会诗文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所以本篇课文的学习,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作引导。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互相不熟悉,不便于沟通,而且此篇诗文学生在前期已经学过,学生再来学习可能已经没有新鲜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此次教学不能是上次知识的反馈,必须挖掘新的知识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起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想到与诗文有关的内容和意境并交流。
五:媒体资源的应用:
1、远程教育资源及设备
2、自制课件
3、 录音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诗文《示儿》并默写,然后同桌指正,并部分说说默写中出现的问题。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并板书)
导语:我们接着学习另一为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新授:
1、投影出示诗文,听课件范读注意模仿,然后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教师播放录音配音。
2、这首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或了解的与诗文有关的资料。比如时代背景方面、作者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完整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出示相关课件。)
3、教师口述诗人逃亡前的过程,将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唐朝,给学生呈现人民举家搬迁的流亡图,(课件展示一幅战争流民图,播放战争的厮杀声)。
过渡:杜甫随着流民一路逃命,终于逃到梓州,安顿了下来,这样一住就是四年,可他没有一天不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763年正月,他突然听到安史之乱平息,梦寐以求回家乡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于是诗人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想不想看看诗人大喜若狂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就在诗中去找找?
4、学生边读边抄写诗文,要求工整,准确,同桌指正,然后并说说抄写中的问题?
结合注释,说说你理解哪一句诗意,理解哪句就说哪句?然后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或知道的告诉别人?
5、说说全诗的意思,也可用语言详细描述。师作慨述。
全诗最能表现诗人高兴的词语是什么?(喜欲狂)他为什么那么高兴?从诗中那些地方表现出来?(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学生回答并表演,师板书
遐想回家的时间:青春作伴
回家路线:表达诗人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结合自己说说想回家的感受,体会诗人那种急切的心情。
6、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爱家。师板书)
7、拓展:猜猜杜甫后来到底回到家乡了吗?若回了那么你想想:假如现在已到了青春作伴时节,他该怎样准备回家?一路是怎样走的?什么心情?回家后是什么情景?可能会是什么情况?;若没有回又是什么原因?发挥想象,不管什么答案都可以。(课件出示问题)
8、推荐读读其他爱国诗篇,背诵本诗。(课件出示推荐诗作)
(三)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爱国 爱家乡
喜欲狂 (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