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篇(探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之谜:7篇文辑揭秘)
本文将介绍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期间发生的教案,共计7篇。这些教案涉及到官军对当地教育机构的整顿和改革,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审查和调查。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教育改革的进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1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有选择地讲述,不必讲这么多)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放课文录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 告乃翁
蓟北 襄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article/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在学生的质疑中相机指导理解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soft/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让学生在读诗句中理解,不必逐个讲解)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六)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学习古诗,除了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之外,我们还要进行品读。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一品。但是在品读之前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背后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早上我们也学习了另外一首杜甫的名篇《春望》。“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一样呢?
(板书:喜极而泣)
教师引读诗句1、2句,这是一种喜悦的泪……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四、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3
授课教师:简阳市三星镇中心校 周玉虹
授课班级:小学六年级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师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示儿》。
2、说说《示儿》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释题 闻:听
三、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四、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蓟(jì)北 涕(tì)泪 襄(xiĀng)阳 洛(luò)阳
2、指名读诗,正音。ì
六、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八、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2、能背诵、默写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3、理解两首诗的词句意思,并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出示目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简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资料(出示):
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2、自由读词句。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4、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5、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蓟北放歌纵酒
6、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7、再指名读古诗。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8、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古诗。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读词句,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师引导: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3)指名说第一句的意思: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指名译讲
妻子:妻子和儿女。喜欲狂:简直要发狂。
(3)指名说词意思: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找两名学生译讲最后一句:
(1)指名译讲
放歌:放声歌唱。
(2)指名说古诗意思: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4、质疑问难
(1)词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5、通过译讲,你知道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全班齐读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词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词人愉快的心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3、指名背。(后进生)
4、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一)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易错字(蓟涕襄)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陆游
爱国听到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毕生的心事和无尽的希望
第二课时
示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示儿》。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出示目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自由读古诗。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5、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6、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九州同无忘告乃翁
7、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8、再指名读词。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9、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词。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读古诗,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词的意思。
2、这整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回答。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本来,我知道人一旦死去,就什么成空了。但是,中原被异族霸占,国家没有一统这点,即使我死了,我依然感到悲痛。)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译讲
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说古诗意思: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指名回答(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2)师公布答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质疑问难
(1)古诗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作者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1、指名背。(后进生)
2、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三)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
(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板书设计:
示儿
万事空国不统一
九州同死不瞑目
中原日至死不变
告乃翁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5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6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诗的内容。
2、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教学模式:
“互动—民主”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收”的意思。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教师正音,指导读通顺,尝试背诵
三、再读,明诗意。
1、小组研讨,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弄懂诗句的意思。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四、细读,悟诗情。
1、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感觉到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2、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
(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结合课前老师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学生谈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即可。)
3、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出示: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战争的烽火已接连燃了三个月,我是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两黄金啊!我心绪烦愁,白发越搔越短,几乎是已经无法插住簪子了。)
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谈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生活颠沛流离,苦盼家书,思乡之情等。)
4、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呀!七年, 26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那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
指导朗读前两句,从中明白了什么?(诗人的喜极而泣、悲喜交加)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喜欲狂呢?
5抓住“喜欲狂”体会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1)、从哪可以看出作者“喜欲狂”?
(2)、学生自由体会。
(3)、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创设情景,引导想象:杜甫放歌纵酒的情形,更加形象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D、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想象情境。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而杜甫的感觉与我们的感觉截然不同,齐读最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觉。(归心似箭、喜欲狂)
指导朗读:这时候,诗人身在剑外,而心早已飞回到洛阳,这叫他怎能不“喜欲狂”呢?读出这种感觉?
五、补充《春望》,深化中心。
作为一代诗圣,杜甫仅仅是在为自己能够还乡而喜欲狂吗?
1、出示《春望》
读读这首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从中感受到什么?(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读懂《春望》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杜甫还乡心切,更为国家统一而喜。)
齐读全诗。
3、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大都是沉郁、悲愤之作,唯独这首诗是一首欢快之作。不管是悲之切,还是喜之狂,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背诵全诗。
一、导入新课
1。班级同学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和大家一起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
(1)自由选读诗词。
(2)读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第三首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他就是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自由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尽量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3。出示生词:
(1)蓟北、衣裳、涕泪、襄阳。
(2)进行多音字“裳”的古今异义学习。
衣裳:读音:cháng古义:上衣和下衣。
读音:shāng今义:统指衣服。
(3)学习词语: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4。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的意思。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试着和同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猜一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1)闻:听。
(2)官军:是指王朝的军队。
(3)收:解释为收复。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4、资料补充:
5、出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1)“涕泪”是很悲伤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是喜极而泣。
(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预设:喜。
(3)为什么“涕泪满衣裳”呢?
预设:因为听到首付消息以后的激动、欣喜。
6、出示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喜欲狂”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欣喜欲狂。是这首诗的“诗眼”。
(2)这句诗中,作者“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预设:漫卷诗书。
(3)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回望妻子和孩子,也是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7、出示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7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董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作者“喜欲狂”的心情,进而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并在最后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这一目的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鼓励学生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字词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五”读明意悟情——作业设计
1、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
首先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然后教师可做以下补充
(1)介绍诗人:这一环节我是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杜甫,a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他是……?b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那么人们又如何尊称杜甫呢?c我们以前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师小结: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
(2)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延续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3)理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一带的消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设计意图】: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2):古今异义的词: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中的“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中的“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指遮蔽下身的衣服。还要特别强调“裳”字的读音,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词在这里读cháng,而不能读成shang。
河南河北:古代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现在指河南省河北省。
【设计意图】: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五”读明意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五”次读。这“五次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阅读障碍,能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教师巡视检查。(课件展示两个生字“涕、洛”的字形、读音及组词)。
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分三步:第一步是师生共同探讨重点词语的意思(课件展示重点词的意思);第二步是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本诗。
第三次读的任务是析清本诗的结构。教学时,我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喜)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诗的行为用四个字概括)3.诗人为谁而喜?4.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课件依次展示四个问题的答案,形成板书。)。
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
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本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播放多媒体范读材料,供学生鉴赏、效仿。同时教师提出自己的朗读观点,从而引出学生自己有个性的情感朗读。(课件播放范读,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创设的情景中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五次朗读,不但使学生读熟古诗,更让学生读出了诗歌所包含的情感,进而理解杜甫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4、作业设计
1、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2、搜集杜甫的诗,选择一首喜爱的理解后背下来。
【设计理念】:本次作业设计体现了布置作业的趣味性 生活性 自主性 开放性原则。拓展了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使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本板书既清楚的反映了本诗的结构,又突出了本诗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板书提示,学生能很容易回忆本课的教学内容,背颂本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交加
漫卷诗书
喜 渴望祖国统一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本诗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有文字材料:古诗《春望》、杜甫简介、诗及诗义、板书设计等;图片材料有:杜甫画像;音频材料有:《听松》等音乐、范读;视频材料有:描述诗意的动画。本课件展示了本诗中非常关键的文字材料,色彩搭配合理,重点醒目,让学生既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听觉刺激,又受到了屏幕色彩符号的视觉刺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关键材料的理解与记忆。图片材料:杜甫的画像,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学生通过观察杜甫矍烁的精神和坚定的双眼,便可体会到他的朗朗正气和忠贞爱国之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音频材料主要用于配乐朗读,创设有感情朗读的有效情境。视频材料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容易理解本诗的诗意,有助于学生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以上就是我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教学构思与设想,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