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教案6篇
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更是教师探索教育新领域的重要工具,教案是教师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重要保障,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0三峡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更是教师探索教育新领域的重要工具,教案是教师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重要保障,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以下是1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0三峡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10三峡教案篇1
课文感知:
这篇课文是郦道远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学习目标:
1、识记与积累
郦、阙、溯、属、略无、绝、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2、知识简介:郦道元及《水经注》
3、应用:
①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②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1、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疑释难,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师: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如:郦巘阙溯属
2、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3、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师范读课文(或再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在此,教师应指出注意听的事项,如:字音的校正、音节的停顿和节奏等。)
5、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6、讨论:疏通文意。(分成六个人一组,每组讨论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7、把各小组的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8、在初步理解文中的基础上,在读课文讨论: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9、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出示挂图,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写作训练
把你曾看到的山川、名胜的美好景色描述下来。
课后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课后练习
①用正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②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你的笔来描绘眼前的景色。
教后反思
课堂上,把舞台让个学生,自己退居幕后。让在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使课程资源扩大到更大的限度。
10三峡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10三峡教案篇3
总体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 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 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4、 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 教学手段:
图片投影。
五、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
(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峡投影片。
二、 整体感知。
1、 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 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 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 zh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
阙 嶂 曦 襄 溯 属引
4、 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 文意理解。
1、 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 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词语: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 分析课文。
1、 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并板书: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 夏:急
水 春冬:清荣峻茂
秋:哀婉凄异。
2、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1)动静结合。
(2)有张有弛。
3、 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三、 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10三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币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钱币上的风景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的瞿塘峡。
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 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 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两岸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两岸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连绵不断:
山长:“七百里”
山多:相连无缺、“略”
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
“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3、自由读、齐读、背诵。
(二)研读“至于……不以疾也”——夏水
1、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江面狭窄,水势会如何呢?来看——第二层,齐读。
2、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水?(夏水)
3、有何特点?
明:凶险:“襄陵”、“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更现其迅疾。)
补充: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写出了水流之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联系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4、再读,体会“夏水”之凶险和迅疾,读出那一泻千里的江水的磅礴气势,读出惊心动魄、豪气万丈之感。
5、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水”呢?
明:因为前文写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因为山势高峻、江面狭窄,夏水才如此凶险、迅猛,先写夏水紧承上文山高江窄而来,这样,文章更为流畅、自然。
(由此可见,前文写山势险峻、江面狭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凶险迅猛作铺垫的。)
(三)研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1、写了三峡两岸的山和夏水之后,作者接下来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齐读——第三层。
2、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水:清澈(“素”、两个“清”、“绿潭倒影”)
湍急(“湍”、“漱”)
山:高峻(“绝”、“峻”)
树:奇(“怪柏”)
?追问:为什么会“绝巘多生怪柏”?
(1)曲体向阳:因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阳光太少了,而树木都有向光性,所以就长得歪了,怪了。
(2)峡窄风猛:柏树被风吹怪了。
(3)柏树长在岩石上,地势险要,泥土缺少,就长歪了。
师:原来,松柏为了生存,必须依悬崖峭壁之势生长。另外,从美学角度讲,只有“奇形怪状”的才可能具有美感。
像黄山迎客松,不就是形状不同于一般的松树,我们才觉得它美么?再如灵璧石,不就是因为它“奇形怪状”,才成为奇石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么?确切地说,这“怪柏”才是这悬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昭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 注了一股生命的活流!】
茂(“荣”)
草:盛(“茂”)
3、再读,思考:此处写三峡春冬之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动静结合:“素湍回清”为动、“绿潭倒影”为静;
“绝巘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视角变化: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鲜明: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青山、绿树、绿草
虚实结合:“回清倒影”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仅仅八字,但留给人的遐想却是无穷的,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大家描述这种情景吗?
(提示:可从多种感觉角度去想象:视觉、听觉、触觉等)
明:大的瀑布:远离瀑布还有好几里,先听到丘壑雷鸣,再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瀑布冲到潭水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迫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悬泉: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如烟似雾的水屑随着风不时撒在我的衣上,湿润润的雾气轻轻地舐着我的手、脸,悄悄地浸湿我的衣履。偶然有几点送入我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瀑布三折而落,跌下深潭。水碧蓝澄清,喝一口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5、作者笔下三峡的春冬景色,似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难怪作者发出了“良多趣味”这样由衷的赞叹!齐读——
(四)研读“每至……泪沾裳”——秋天景象
1、来看最后一层,一生朗读,思考:此处写景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哪个词语直接点出了季节?
明:“晴初霜旦”:秋天早晨一般有霜。
2、读作者笔下的三峡秋景,你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林寒涧肃”——清冷寂静
猿啸“凄异”——凄凉(以声衬静)
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悲寂、凄凉
(与描写春冬之景渲染的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什么?——渔歌
4、何意?
5、为什么会“泪沾裳”?
(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
明:因为那时的三峡未经整治,它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
你看:“夏水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条三峡的航道上。
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簌簌落下。
现在三峡已经发生了巨变,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2009年已全部竣工。
6、“巴东……泪沾裳”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高岭连、江窄水急给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峡的百姓带来不便。特别是渔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下江捕鱼。他们命悬腰际,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确实值得人们的同情。
“泪沾裳”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流露了作者对当时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齐读这一层。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仅仅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景象。
语言的简练是本文的特点。
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字写出山之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字表现江水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字展现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字即现: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
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
再次齐读,背诵!
10三峡教案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10三峡教案篇6
《三峡》课文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②,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巘(yǎn) 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